李姍姍
我朋友是個非常有名的馬拉松運動員,他參加過全球各種大大小小的馬拉松比賽,得獎無數。雖然周圍人對他崇敬不已,但我始終覺得,運動員只是屬于四肢發達、空有蠻力的一類人,起碼在精神境界上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物。
有一次我有些戲謔地問他:“你參加馬拉松比賽這么多年,對一個運動員來說,獲勝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是體力嗎?”
他沉吟了一下,認真地說:“在連續幾個小時的馬拉松比賽中,體力只是一個次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心,讓心先達到目標。”我不以為然地搖搖頭,認為他有些夸大其詞了:“跑步不過是機械地重復,體力的較量,和心有什么關系呢?”
他看出了我的輕蔑,說:“跑步其實有三種境界,你說的機械的重復是最簡單的第一等。機械化跑步,是腳在帶動整個身體,很被動,這樣跑步一會兒就會很累。
第二等,身體保持前傾趨勢,帶動腳步,成為慣性。用慣性來跑步,這樣跑步會相對輕松很多,因為跑步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第三等,是用心跑步,心念目標,讓自己的心,先到達目的地,然后內心不斷鼓勵和溫暖自己,這樣跑的最遠且最輕松。
每次馬拉松比賽都是對體力的極限挑戰,每個人都會遭遇氣喘、脈搏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困難、肌肉酸痛、速度減慢等各種不適。在別人眼中,干嗎要做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呢?只有讓心先跑到了終點,才能克服各種困難,因為只有你了解它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能強迫自己去做。只要你做了,你就知道沒什么事難得倒你。
事實上,我每次跑步從未想到要獲勝,馬拉松跑者不會真正彼此競爭的。當你和幾萬人一起跑步時,就算你是第三名、一萬名或是第兩萬名,又有什么差別?重要的是:你必須要跑完全程。跑者真正的對手是自己。”
我聽得入迷了,沒想到跑步中也有這么多的學問。
他說:“其實,這三種跑步的境界,也代表著我們人生修為的三等境界。第一等,被動的人生,很機械化地接受一些東西,不愿意改變;第二等,積極的人生,保持奮斗的習慣,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第三等,有規劃和夢想的人生,他們永遠都是心靈先抵達終點,然后一步一步努力克服困難,累積一段時間,那就是成功和卓越了。”
在人生路途中,大部分人都是機械地生活,將平凡歸結于種種外部因素。但不論是工作、求學,事實上,許多成功人士并不比大多數人有才華。差別在于積極的人生具備完成困難工作所需的決心、毅力、專注力及驅策力,能一直奮斗下去,而卓越人生始終過著有規劃和夢想的生活。不論是激情、榮耀、留名青史都不是推動成功者的決定因素,他們清楚自己的道路是什么,要做的只是堅持走下去。
在人生的馬拉松中,有的困難出現得早,有的困難出現得晚。但是不管在哪兒出現,你必須克服它們,生命就像一場馬拉松,你的競爭者就只有自己。
我深深地為他的智慧所折服,同時也為自己的無知和淺薄向他道歉。我突然明白,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善于體悟,即使是跑步這樣簡單的事情中都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
他笑了笑,反問我:“那你在生命的馬拉松中,現在處于哪個境界呢?”
(編輯 花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