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愛
稍微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不經過專業訓練,一般人很難用步槍打中300米外的目標。但是近日,這一常識被顛覆,一名年僅12歲的美國女生,只經簡單的指導,就能用一款狙擊步槍準確擊中千米外的目標。“神槍少女”的視頻迅速在網上躥紅,那么,她的絕技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其實,奧妙不在女孩身上,而在槍上。這是一款“智能步槍”,是當今科技含量最高的遠程狙擊步槍,可以讓從未使用過槍械的人很快變成神槍手。
“傻瓜步槍”的核心技術
“智能步槍”又被稱為“傻瓜步槍”,一如人們日常使用的“傻瓜相機”,是IT時代的產物。在2013年底美國射擊用品博覽會上,“傻瓜步槍”首度亮相,這是由總部位于得克薩斯州的追蹤點公司研發的新品,公司CEO約翰·麥克哈爾的理想就是“讓人人都能變成狙擊手”。
按照追蹤點公司的說法,“傻瓜步槍”的正式名字是“X系列PGF自動瞄準狙擊步槍”,其中“PGF”是英文“Precision Guided Firearm”的縮寫,意為“精確制導火器”。麥克哈爾在開發這款步槍的過程中采取“拿來主義”,借鑒了早已在狙擊武器領域享有盛譽的美國薩加恩公司的高精度狙擊步槍,再把自己擁有專利的NTS(網絡追蹤瞄準鏡)安裝到槍支上,從而產生“1+1>2”的效果。
據麥克哈爾介紹,“傻瓜步槍”的核心就是“四大件”,即網絡追蹤瞄準鏡、自動調節扳機、自動標記按鈕和槍管校驗系統。“說白了,過去狙擊手憑經驗和訓練才能獲得的精確射擊能力,如今全由智能化系統來完成,一切皆歸自動瞄準,你要做的只是按照步驟扣動扳機。”具體而言,網絡追蹤瞄準鏡是“傻瓜步槍”的核心技術,它由光學器件和微電腦等組成,射手從這個瞄準鏡里可以看到裸眼無法看到的遠距離目標,并從屏幕上獲悉目標的距離、風速、傾斜角度等信息,通過分析和測算確定射擊的方式和時間,開槍時,可根據當時的環境情況自動調節彈道使之準確命中目標。這款瞄準鏡還可以像“谷歌眼鏡”一樣,內置Wifi網絡連接系統,通過它與埋伏在其他地方的戰友進行配合,與戰友配備的掌上電腦、平板電腦等無線終端進行聯機,實施信息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
智能步槍還有自動識別“主人”的能力,可防止敵人特別是恐怖分子盜用,智能步槍的電腦能自動核對使用者的密碼或手掌紋,如果與授權使用者不符,智能槍將拒絕“工作”,甚至自毀。在戰場上,智能槍還能通過衛星跟蹤士兵的行動,顯示射擊方向,記錄下每次射擊的具體情況。電腦采集的數據或圖像也可經無線電波傳回指揮部,幫助指揮官了解戰場情況,以便更好地實施指揮。
“會拐彎子彈”成為現實
在武器的智能化過程中,子彈的智能化比槍械要先進一些。
人們都還記得,在美國大片《通緝令》中,神秘組織“互助會”里的殺手擁有超凡槍法,他們可以通過手腕的抖動讓射出的子彈在空中隨意拐彎,子彈就像導彈一樣繞過門柱圍墻,殺死躲在掩體后邊的目標,甚至還能夠轉一個圈打死自己。如今,“會拐彎子彈”已經成為現實,這也是當代武器智能化的一個標志。
2012年初,英國《每日郵報》披露,美國軍方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具有自動制導功能的智能子彈,在發射后能夠根據目標位置改變前進方向。
這家造出“會拐彎子彈”的研究機構,就是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與傳統子彈不同,這種子彈是使用滑膛武器發射的激光制導飛鏢形子彈,它長10.2厘米,口徑1.27厘米,該子彈的彈頭處裝有激光傳感器,還裝有電磁驅動的尾翼,用來控制子彈的準確命中率。這種子彈的射程可達2000米以上。
由雷德·瓊斯和布萊恩·卡斯特領導的科研小組,已多次對該子彈進行模擬測試與靶場試驗。同樣情況下,無制導的普通子彈在1000米射程上的誤差達9米,而這種制導子彈最終落點和瞄準點只相差20厘米,簡直是“指哪打哪”。其主要原理是,這種“會拐彎子彈”,射出后每秒鐘可調校方向達30次。“這就意味著子彈在飛行中即使調校過了頭,也能在下一次再修正回來。”
據瓊斯透露,美國研發智能化子彈不單單為了提高精度、威力和靈活性,更重要的是減輕后勤供應的壓力。“要知道,美國士兵在朝鮮戰爭中消滅一個敵人,平均花費5萬發子彈,而在越南戰爭中則達到20萬發,至于阿富汗戰爭,則更達到天文數字,這無疑讓美軍后勤系統承受巨大壓力。”
下一步,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科研小組要和美國的工業部門一道完成“會拐彎子彈”的實用性開發,從而將其推向市場。
智能火炮也“瘋狂”
比步槍和子彈“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還有重型武器火炮。
早在上世紀末,德國就研制出了智能火炮——“2000裝甲榴彈炮(PzH2000)”,它擁有的菜單式操作系統可使火炮實現全自動化,能在無任何準備的陣地進行快速瞄準,全自動彈藥輸送裝置可在一分鐘內發射8發炮彈,并能在30秒內完成“行進”與“戰斗”的相互轉換。
2011年,美國駐阿富汗部隊開始使用一種“XM395”型號的智能迫擊炮。該迫擊炮由美國一家公司設計制造,炮彈前端裝有GPS接收機及控制模塊,可以通過方向舵不斷調整引導炮彈擊中目標。該炮彈采用電子控制引信,能夠針對不同目標采取不同引爆方式。
如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也在迫擊炮上推出智能化“導引套件”,它的制作成本很低,可以應用到北約軍隊大規模裝備的60毫米迫擊炮彈上。該迫擊炮通過將GPS衛星制導技術和智能飛行彈道芯片集成到炮彈導引頭中,使射擊精度達到10米以內。
據英國《簡氏情報評論》介紹,目前中國也在“智能武器”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已向國際市場投放一款被稱為“GS—1”的智能炮彈,引起一些國家的濃厚興趣。這種炮彈的專有名稱叫“末敏彈”,是一種能在飛行末段自主探測目標方位、并使戰斗部朝著目標方向爆炸的智能彈藥。“末敏彈”采用集成的紅外、激光和毫米波復合制導技術,能適應不同作戰環境,即便目標實施偽裝和干擾,它也能明察秋毫,準確擊中目標。除了中國,現在能制造“末敏彈”的國家還有美、俄、法、德和瑞典等5個國家。
業界人士認為,各種“傻瓜武器”相繼問世開啟了智能戰爭的時代。
(郭溪薦自《環球人物》)
責編:小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