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囊樹禹
在安徽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北起九華路南至梅山路,東起湖西路西至紅旗路圍合起來的近1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一家大型現代汽車工業園區,它就是華菱星馬汽車集團總部,在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區還有占地400畝的華菱汽車新廠區,在當地開發區的還有華菱星馬集團旗下福馬汽車零部件集團。此外,華菱星馬汽車集團還有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天津星馬的北方基地,位于衡陽的南方基地湖南華菱星馬。
華菱星馬汽車集團今天已是國內重卡汽車的主流企業,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勞動獎狀獲得單位。這樣一個安徽省的名星企業,全國重卡制造的知名企業,前身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馬鞍山市建筑材料機械廠。
馬鞍山市建筑材料機械廠始建于1970年,是從市自來水廠分離出來以水廠的維修車間為基礎建立的地方國營小企業。當時有70名職工,占地10余畝,盡管企業小,但遇上了改革開放好時機,從1970年建廠到1994年的24年中,企業逐步小規模發展,1979年開發生產出散裝水泥汽車,1984年進行200臺散裝水泥汽車的技改,1992年—1994年進行了500臺散裝水泥汽車的技改前基礎工作等,1994年劉漢如走上廠長崗位,成為這個企業的領路人后,使這個又老又小的國有企業煥發出生機活力,進入到大發展時期。
1994年至2014年是華菱星馬大發展的20年,也是劉漢如作為企業領軍人的20年。
1994年6月,劉漢如成為企業一把手,盡管當時他只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但已經具備了企業家的氣質和稟賦。他任廠長當年,就把馬鞍山市建筑材料機械廠更名為馬鞍山專用汽車制造廠,使這個以生產建筑材料的企業開始轉行到汽車制造領域。1995年,企業引入市場競爭的理念和機制,廢除了實行幾十年的八級工資制,改革勞動分配制度,實行一線操作工多勞多得,管理崗位聘用制,激發了員工的勞動工作熱情,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開發面向市場的新產品。1996年研發并生產出混凝土攪拌車,改變了企業產品單一的局面。1997年企業改制為馬鞍山星馬專用汽車有限公司。1998年產銷突破1個億。1999年升格為安徽星馬汽車股份公司。2000年開發出高技術含量的混凝土泵車,這些改革發展的速度和變化當時在國營企業中都是驚人的,被稱為“星馬速度”。2000年,星馬實施了2000臺專用汽車技改,并于5月18日,在開發區新址舉行了開工典禮,是第一家進入開發區的企業。 2001年7月1日,星馬整體搬遷至開發區新廠,這么大一個項目14個月便投入使用,進入開發區的第二年即2002年,星馬產銷達到13.8億,這年的春節,劉漢如特邀退休老職工到開發區新廠參觀,退休老職工紛紛在主辦公樓前合影,充滿了自豪。
2003年4月1日,星馬汽車股票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星馬成為汽車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星馬散裝車、攪拌車、混凝土泵車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尤其是星馬攪拌車質量、品牌市場產銷都是全國第一。企業發展到這個水平,按一般人的思維可以緩一緩,喘口氣了,可劉漢如把取得的成就當成一個新平臺,新起點,朝著一個個更大的目標去努力攀登,開始籌劃與國外重卡汽車制造商開展技術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汽車制造技術。2004年開發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菱重卡并成功投放市場。2006年9月,華菱重卡參加德國漢諾威國際車展,產品開始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8年研制開發出第二代升級版的華菱重卡——星凱馬。2010年實現產銷過百億,整車3萬輛。2011年華菱星馬成功實現重組整體上市,這時企業不僅做大了,而且做強了。2012年,華菱星馬推出了自己研發生產的發動機——漢馬動力。劉漢如從不滿足、不知疲倦,帶領全體員工奮力拼搏,2013年華菱星馬人開始向新的高峰攀登。首先,漢馬動力成功推向市場并迎來首次出口;其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工作順利完成募集資金12億元;同時,發動機技術研發項目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華菱公司榮獲第二屆安徽省政府質量獎,海外市場再創新高并獲“國家出口免驗企業”資質;華菱躋身國內重卡企業出口馬來西亞第一名;華菱星馬榮獲“中國最具成長性創新型企業”等,在眾多殊榮下,華菱星馬沒有停步,而是乘著這些殊榮的東風,舉辦了漢馬動力、輕量化和天然氣重卡全國巡展,同時,“單班五萬輛重卡”項目二期工程竣工。
回顧華菱星馬實現大發展的20年,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市場經濟也在逐步深入完善,如何做到與時俱進、永立潮頭?這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劉漢如廠長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1999年,在他的倡議下,對企業29年的經營發展歷史進行了總結,編寫了8萬字的廠史《騰飛的星馬》,同時開展了企業新形象策劃與設計;2002年在全體員工中開展了“星馬企業精神”征集活動,并提出了“以人為本,科技為先,創新為魂,追求卓越”16字的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具備了雛形,初步形成了星馬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
2002年,在劉漢如的倡導下,創辦了《華菱星馬報》,2002年9月創刊,每月兩期,開始每期4版,后擴至8版,2008年擴至16版,至今已堅持出版12年,近300期,每年還出版一本合訂本,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陣地。
劉漢如聘請了專家學者對企業發展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度總結,2003年制作了電視專題片《騰飛的星馬》,出版了1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星馬崛起》;2005年制作了電視專題片《華菱重卡 三菱動力》,出版了2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透視華菱》。
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建設,形成了華菱企業文化的精髓。
華菱星馬發展了,壯大了,規模由幾千萬到過百億,拉動了社會和地方經濟發展;員工由二三百人增加到五六千人,企業壯大了;在市場上,圍繞著華菱星馬形成了一大批汽車經銷商、服務商、大客戶等整個產業鏈。華菱星馬為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華菱星馬的領軍人劉漢如和領導班子全體人員付出了很多。劉漢如是董事長、黨委書記,是一把手,是班子中的班長,但他不是坐在辦公室指揮,而是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下面跑市場、跑產品開發升級、跑客戶。領導班子的成員也個個是精英,有的是久經沙場的經營行家里手,有的是產品設計技術開發的專家,人人肩上有重擔、有壓力,在劉漢如的帶領下團結起來握成拳頭,帶領華菱星馬向前奔。
華菱星馬20多年的大發展,離不開企業領頭人劉漢如,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華菱星馬。這20多年中,劉漢如是怎么帶領職工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建筑材料制作企業發展成為國內一流的汽車企業呢?
一是理想和實干統一。劉漢如有遠大目標,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在經濟建設前沿陣地鎖定目標,然后深耕細作,注重技術、管理、制造、市場每一個環節和細節,從引進技術研制生產華菱整車到開發漢馬動力發動機,都是一步步扎實推進,一步步實現目標。
二是有大視野大胸懷,不自滿不小富即安。劉漢如把取得的成績、成就,不管這個成就有多大,都作為新平臺、新起點,克服重重困難開始新的征程。從星馬股票上市到華菱重卡走向國際市場,從不停步、不喘息地帶領企業大步向前走。
三是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劉漢如很關心職工,退休老職工已離開工作崗位,企業發展了也不忘老職工為企業付出的辛苦,讓退休職工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2008年分三批安排退休職工赴天津星馬參觀、到北京旅游。對在崗職工尤其是年輕職工更是多方面關心。企業創造各種機會、構筑各種平臺,讓他們歷練施展。比如,崗位業務培訓、技術職稱考試,與高校合作辦學,定向培養研究生等。在華菱星馬,除了技術工人隊伍以外還有三個隊伍:科研技術開發工程師隊伍、市場營銷工程師隊伍和財務金融會計師隊伍,每支隊伍少則上百人,多則數百人,集合起來上千人。此外,每年通過職代會,由個人應聘來選聘中層管理人員,為年輕職工創造多種晉升的機會和實現夢想的舞臺。現在職工隊伍“80”后是中堅,年輕人進華菱星馬5年,只要肯干好學,進入中層管理崗位或工程師隊伍是不難的,實現有房有車的夢想也是不難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劉漢如的付出和貢獻,社會看得見,職工群眾看得見。2012年,劉漢如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13年被評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的“兩會”上,他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安徽代表團討論時作的“三嚴三實”的重要講話。“兩會”后劉漢如回到集團公司,即召開貫徹“兩會”精神的大會,一方面傳達貫徹“兩會”精神,另一方面與大家分享參加兩會的體會和感受。在會上劉漢如說:“當前公司正處于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但宏觀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百舸爭流,不進則退。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如果不能好好把握,錯失良機,就有被遠遠甩在后面的危險。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三嚴三實’的內涵,從嚴上要求,向實處著力,集聚清風正氣,激發精氣神。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打鐵自身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動公司各項事業闊步邁上新臺階,加速實現華菱星馬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