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和
在很早以前,當牟其中、儲時健,甚至略晚一些的倪潤峰在臺面上風光無限的時候,柳傳志和他的聯想也躋身在那個年代的榮耀之列。
事實上,當年的柳傳志手里攥著一些外匯指標,從海外運回來一些電腦的元器件,哐哐啷啷地組裝起來,聯想就這么成了。
20多年后,牟其中在監獄里度日如年,儲時健據說蝸居在云南高原一個偏僻的村莊里,朝九晚五的栽稻種棉,而倪潤峰不知道去了哪里,有人說他早就躲到美國去了……只有柳傳志還站在燈火輝煌的主席臺上,他的聯想搖身一變, 竟然成了全球500強的一份子。
時間永遠都是檢驗一名企業家最好的工具,所謂永續經營,才是大好企業的核心標準。曇花也有一瞬間的美麗,但要在30年之中一路走來,波瀾不驚,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沒有誰比柳傳志自己更能體會這些年的艱難,同樣的時代,同樣的環境,甚至是同樣的誘惑,為什么那么多人倒下了, 柳傳志卻能倔強地站在歷史里?
現在,我們坐在柳先生的對面,聽他講述這一路的風景。一直到2001年,長達20年的時間內,聯想都只是一家傳統的國有企業,柳傳志本人當然也僅僅是一名由組織任命的職業經理人。他在初期可以選擇依賴批文和進口賺快錢,然后像那些腰纏萬貫、移居海外的有錢人一樣,過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愜意日子;他也可以像更多的國有企業負責人一樣,做大成本,做空利潤,讓管理團隊多一些收入,但是也會讓企業失去做大做強的能力;他還可以當一個真正的機會主義者,拿出資金來參與到房地產等更多的快錢行業中,而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就導致聯想不再致力于培養有世界影響力的PC品牌。
但是柳傳志沒有這樣做,如今的聯想,是一家真正的品牌企業,同時也是一家制度建設有所進步的企業。聯想成了全球500強之一,在位列500強的中國企業中,其他都是標準的國有壟斷企業,只有聯想含有私人資本,也只有聯想真正屬于完全競爭。由此,柳傳志30年的努力構成了中國本土企業發展的一種范式。
如同吳敬璉先生所言,中國的惟一出路就是繼續深化改革,聯想的未來發展也正是如此。更有影響的品牌,更有力的競爭,更徹底的股權改造,更優秀的管理團隊,都有賴于柳傳志先生下一步的動作。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接下來的柳傳志,可能有著更有意思的看點,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相信我早就完蛋了
企業家是一個建設性的群體,做的都是具體的建設性工作,沒有高談闊論,面對現實想到的也更多的是妥協。談到這里,柳傳志說:“企業家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要有堅定的目標,然后向著這個目標前進,不屈不撓,另外,還要不斷有更高的追求。但是在具體的行動上,則要做到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不然事情很難有進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柳傳志們做元器件的方法都是買批文、買外匯,然后再進口。據說,這種做法也屬于走私,但不這么做肯定不行,經過正常批文進關的物品,價都高得離譜,而且根本沒人接手。但如果真出事了,它等同于走私。
柳總說,他之所以順順利利一路走來,主要原因是不通過這種方式去獲利。什么意思?就是當企業通過買進元器件,或者通過買進某種東西發現有大幅利潤的時候,它的方向是繼續做計算機發展呢,還是專門從事這類物品的倒賣。如果目標是繼續做計算機,與國外企業競爭,這就只是一個必要的手段;如果專做這類物品的倒賣?那我就專門倒騰批文與外匯,大把大把地賺錢,包括用手頭的資金去做來錢更快的地產等快錢行業。
當然,也可以不發展自己的品牌和技術,一味的賺錢,為賺錢而賺錢,但是企業目標的設立與追求是另外一條路。企業家腦子里一定要很清楚兩者的區分。
柳傳志從這里總結出了兩點:其一,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不做眼下利潤大、風險大的產品,只保證自身企業的發展目標;其二,用可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就要求指導思想明確,處理方法謹慎。
所以柳傳志說: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相信我早就完蛋了。他從1984年開始辦企業,1988年、1989年就已經站在各種領獎臺上,但直到現在依然還站在臺上的人,少之又少。曾經的企業風云人物,如周冠伍、儲時鍵、倪潤峰、于淑敏,現在都徹底退出,而淹沒在歷史浪潮中的企業小人物就更多了,僅中關村就數不勝數。目標堅定,方向清晰,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情況下,有時可以妥協,但總目標本身,一定要堅定。
培養接班人的訣竅
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很關心,為什么這么些年來柳傳志能培養出這么多出色的人才,這其中有沒有什么方法或內在的秘訣?
柳傳志說,這里邊第一個是立意,他希望聯想能一直辦下去。一般的民營企業、家族企業想一直辦下去,這可以理解,可以讓子孫后代接班。國有企業則不能用這個模式,有時候它甚至會為接班人設置障礙,擴大自己的勢力,使別人無法撼動我的地位。還有就是宗派,在離職之前提拔能為我所用的人。柳傳志希望將聯想辦成一個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它不屬于某個人,但是希望后面的人能有事業心,能長期將這個棒接下去。有了立意就會尋找實現的方法,而實現無非是培養人、發現人的事,也就是說一邊做事,一邊培養人。事做成功了,人也培養出來了。
第一要有立意,第二則需要一套方法,就是要提前考慮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有什么標準,比如將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人才就必須意志力強,務實,有一定的胸懷,這些是德的標準。那能力的標準呢?就是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到底什么是學習能力?怎么測試學習能力?這些都應該想明白,應該長期貫穿于工作之中。
康熙皇帝非要到最后才肯決定由誰接班,由于他一直執政,五六十歲的太子始終無法順利接棒,以致到康熙辭世,太子已不愿意接這根棒。對柳傳志而言,他在職期間想盡一切辦法幫他們將體系建成,然后讓他們來做,自己則去做別的事情。比如今天,柳傳志的工作就是進行宏觀的把控,解決機制問題,為投資項目牽線搭橋,到了地方,則和地方領導接觸接觸,或者跟媒體打打交道,大家各干各的事,各盡其職。
柳傳志的自我價值判斷
談到自己對整個當代中國企業史的貢獻時,柳傳志從容地說:“如果不太提綱挈領的看,我覺得是五件事:第一,高科技產業化,聯想在這方面是先鋒隊,因為這件事并不好做。第二,與外國企業競爭,在一個競爭性的領域,中國企業處于下風地位,這也不容易。第三,在高科技行業實現股份制改造方面,我們也走出了一條有歷史意義的道路,這與我們自己的努力有關。第四,對企業的管理理論進行探討,而這些理論對日后進入投資領域進行投資有很大幫助,也用實踐的方式說明了我們的一些理念本身的有用性。第五就是培養了一批年輕的企業家,中國企業家的優秀品質正在年輕人身上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