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水
青花瓷里讀李煜(外一章)
◆ 三 水
聽不慣周杰倫的歌,卻無比喜愛周杰倫唱的歌詞,尤其是青花瓷。
讀那歌詞,總感到有一段沁入血脈里的遙遠記憶,有一簾眼前無邊的纏綿細雨,有一場刻在青花瓷上的前塵往事,斷斷續續的,在我心底勾勒出一剪模糊的瘦弱身影。
一
記得大概是今年4月份的樣子,一網友和我說起青花瓷是李煜首制的,青花瓷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不過,卻讓我心底的影子逐漸清晰。
想起他,那個似春紅一般嬌軟的男人——南唐后主李煜。
據說,天青色是江南雨季天空特有的顏色。世上,有些事情,是不必去求真的,譬如感覺。讀李煜的詞,只是一抹橫在細雨中的軟煙,極盡迷離之致。而當你試圖用手去碰觸的時候,它就會如浮云般消散。這份細膩的感覺,就是這般的鏡花水月,甚至連悵惘的幻像,都不會留下。
天水碧應該是一種染料的顏色,來歷據說是和小周后有關。將未染好的絲帛放在外面,一夜之后,因為布料沾上了露珠,露水就將絲帛染成了淡淡的青色,我想這應該就是天青色了。如水之清,似天之碧,一片澄明,未曾沾染一絲雜質,干凈的不似這人間,一如李重光那顆透明的玲瓏心。來也無痕,去亦無痕,只留下一陣輕風,清澈如水卻讓人沉醉不醒。
二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李煜早期的生活還有詞作給我的感覺只是這八個字。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欄桿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李煜并非真正的皇帝,在他即位初期,已經向后周稱臣,況且,冷笑秦皇經遠略,他也并無意于此位。不過,恰恰是這樣的優越安適的環境,一道與世間紛雜隔絕的宮墻,造就了他至真的個性,無論是悲傷,還是歡喜,都絲毫不加掩飾。
爐開小火深回暖,溝引新流幾曲聲。溫馨就這樣慢慢繞上心頭,他終是一個柔軟仁孝的男人,可這一點卻是帝王的致命傷。后人將大周后的死歸咎與他,這并不公平,雖然這卻是一把刀。可是之前,愛子仲宣先卒,年僅四歲。“母昭惠先病,哀苦增俱,遂至于殂。”而在此之間,“后主哀深,然恐重傷昭惠,常默坐飲泣而已。”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銷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每次讀到這些,我都相信這是真的,而并非托辭。因為當身為亡國之君的他,在寂寞深院里,面對憔悴如斯,悲苦如斯的小周后時,也是“婉轉而避”,一人獨傷。更何況與他浮生共憔悴的娥皇呢?
他天真,他至性,他不懂掩飾,他如同孩子一般肆意妄為。我無法原諒他的背叛,卻又為他心疼。在大周后死后,他“哀苦骨立,杖而后起,每于花朝月夕,無不傷懷”。只可惜,再也喚不回心愛的人兒。
大周后之于他,不僅僅是一個妻子,更是一個知音,他心中的嬋娟,這是剛剛才走入他心門的小周后,無法替代的。而如今,卻是焦桐仍在,人面不知何處了。
又見桐花發舊枝,一樓煙雨暮凄凄。憑欄惆悵人誰會,不覺潸然淚眼低。能與逝者相忘于生活,是一種天分,亦是人心。
像李后主這樣的人,自是做不到的,就算沒有“教君恣意憐”,也無法做到。
三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生在帝王家。“工書畫,妙于音律。……時人以為可繼《典論》”。可他,終不是曹丕。曹丕的靈魂是一分為二的,只有一半屬于翰墨,另一半,是作為政治家的曹丕的。而李煜的靈魂,卻都留給了詩詞文章。
浩浪侵愁光蕩漾,亂山凝恨色高低。只此一聯,便將“秋山滴翠,暮壑澄空”之景,寫得瀲滟無邊,已到極致。
他的心,他的血全放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命里。所以,當他見到降宋的徐鉉之時,會放聲痛哭,會只說當日悔殺了潘佑,李平。絲毫不顧對方的身份,自己的處境。這是任何一個稍微有理性的人都不會做的,雖然這未嘗不是一種痛入骨髓后的自虐。
所以,無論小周后再如何埋怨他,怒罵他,都是愛他的,不管為他受了多少苦。在李煜亡后不久,小周后自盡相隨。所以就算會痛苦,會傷心,會斷腸,他依然愿意憑欄遠望回首前塵,回首他的南唐舊夢,回首他的故國山河。他的感情就如同滾滾江水,一去無回。
所以,他寫下了“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所以,他寫下了“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所以,他寫下了“朝來寒雨晚來風”;
所以,他寫下了那闋《虞美人》;
所以,他會寫下那一句——萬古到頭歸一死,醉鄉葬地有高原。
綜上所述,丘北縣高原特色稻田種養項目將種植業和養殖業巧妙結合在同一生態環境中,充分利用稻、魚、鴨之間的共生關系,使原來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向更有利的方向發展,不僅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還能夠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對于生態建設發展也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意義。
寫下此句不久,李煜便與世長辭。據說是被毒死的,在七夕那一天,他的生辰。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不知何處的搗衣聲,和著清冷月色,透入簾櫳。
他從夢中醒來,才發現已不是繁華安逸的南唐。這為征人搗衣的聲音,不是靡麗南唐所會有的。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只是轉瞬,人心已然蒼老。柔軟的絲帛經秋露,成上了青色,細膩的白瓷經雨,染上了青色。
李煜呵,你的生命經歷了風波,也染上了淡如清風的天青色,現在想來,應是憂傷無涯的,畢竟連天都在哭泣。驀的,青花瓷從手中跌落,上面宛如“金錯刀”的字體片片碎裂。好似他的生命,他的心。沉沉無問處,千載謝東風。又是一年春去,雖不見舊日的煙花主,臺城的煙柳也已依然青翠。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娥眉。
這寫的不僅僅是失去大周后的他,也是懷念他的后人吧。窗外的雨仍在繼續,一如我對他的思念,分秒,都未曾斷絕。
摯友千里飛鴻,我迫不及待,點擊閱箋。一張山水照翩然而出,頓時驚喜,照片所呈現的,正是我心儀已久的中華圖騰:
洶涌澎湃、浩浩蕩蕩、桀驁不馴、放蕩不羈的黃河,一瀉千里,咆哮奔流。水心處,砥柱山昂首屹立,巋然不動,以凌利之勢,把勢不可擋的黃河中流割裂。
照片圖文并茂,附著元好問游三門峽黃河時所作詩詞《水調歌頭》: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刃,壯如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
賞景讀詞,心靈震撼,由衷地感嘆“依舊一峰閑”的砥柱山,力拒激流,安然自若,儼然大將風度,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滔滔黃河用驚濤駭浪的龍虎之威,泄露自然的勇猛剛毅,席卷泥沙,狂吞礫石,摧毀島嶼,沖撞崖壁。砥柱山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逼迫著怯弱、萎靡、齷齪望而卻步,黯然失色。把慣有的浩然正氣,巍峨秉性,宣泄得淋漓盡致,從而熠熠生輝,光彩照人,眾生敬仰。
物如此,人亦然。那些不屈不撓,奮斗不息,力挽狂瀾,致力為國為民的人,堪稱中流砥柱,陽光一縷,明燈一盞。
層巒疊嶂的韶山沖,一個少年雄姿英發,勃然走出。仿佛是陰霾四合的黑暗里的紅光一片,又如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的一道閃電。操一口濃重的湘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輾轉南北決勝千里,笑“秦皇漢武,稍遜風騷;唐宗宋祖,略輸文采。”一聲吶喊,開天辟地,如乳虎嘯谷,莊嚴宣告,一個嶄新的世界誕生。
佇立黃河之濱,面對砥柱山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驚詫于這場面的壯觀與宏大,震撼于這場景的激蕩與偉岸,癡心于這心靈交匯的碰撞與激揚。
砥柱山,讓我心境豁然開朗,信心陡增,思緒激昂,神采飛揚。眼前幻化出一曲雄性的贊歌,是力與力的陽剛交響,是聲與聲的雄偉氣魄,是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是時不我待的只爭朝夕。勇者勝,怯者敗;強者立,弱者廢;智者存,愚者亡。稍有不慎,“檣櫓灰飛煙滅。”時時考驗人類,時時鞭笞人類,令人扼腕喟嘆“逝者如斯夫!”
詭波譎流中,砥柱山默然對之,泰然迎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矢志不移。風疾浪高里,砥柱山凝然視之,坦然待之,以動制動,以變待變,制勝的思想,行動的精湛,不朽的靈魂,無不洗滌得一塵不染,磊落光明。他不甘示弱,激流勇進,韜光養晦,修身自強;他不驕不躁,認識自己,警醒自己,與時俱進。
黃河岸邊,砥柱山峰,一個聲音在耳邊回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