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博客石英網6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引發對全球工廠化農業經營的擔憂 史密斯菲爾德去年被中資企業收購后,美媒提出一個頗具挑釁性的問題:由于美國豬肉生產成本低于中國,而中國肉食消費正在激增,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正在成為中國的工廠化農場?
隨著中國對進口食品需求與日俱增,該問題已遠超豬肉領域和美國國境。眾多生產商在試圖滿足中國需求的同時,也面臨不斷增加的環境問題威脅。
基于對華出口而制定的高產量目標,已引發蘇格蘭鮭魚養殖戶們的擔憂:只有減弱旨在保護該產業的環保規定,才能在未來6年內增產32%以滿足對華出口承諾。在世界的另一端新西蘭,中國對乳制品的消費帶來巨大經濟紅利。但該產業滿足中國未來需求的計劃正引發擔憂。來自乳業巨頭恒天然的提議,會使新著名的自由放養畜群變為“室內”喂養——其實就是在當地催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工廠化農場。未來幾年,隨著中國對食品需求持續增長,這些國家只會更難以平衡經濟利益與潛在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對外國食品的“胃口”越來越大的過程中,中資企業已進行一系列成功海外并購,還將很快從加拿大進口櫻桃,從法國進口香腸和火腿……中國富有的中上階層是這些需求的主要推手。
“世界能養活中國嗎?”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的萊斯特·布朗最近稱,中國糧食消費正以每年1700萬噸的速度增加(約合澳大利亞糧食總產量的2/3),因為中國人正在攀登食物鏈并消費更多源自糧食的肉奶蛋。《經濟學家》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進口世界所有出口食品的近1/3,2007年僅為4%。
盡管整個世界成為中國農場的遠景確實很可怕,但現實遠沒這么嚇人。至少到目前,中國對進口食品的需求增長一直有益于有關經濟體,并未令當地人挨餓或造成廣泛的環境退化。(作者海瑟·迪蒙斯,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