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海油能源發展采油服務公司,天津 300457)
浮式生產儲油卸貨裝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FPSO是全海式油田開發的核心單元,在油田的整個開發過程中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旦出現問題將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目前我國的FPSO大多采用轉塔式系泊系統,要保證此類FPSO的安全,必須要先保證其單點系泊系統的安全。系泊系統鋼纜是整個單點系泊系統的最薄弱環節,除了在日常使用中經常發生斷絲和磨損外,在早期的安裝過程中也經常使錨纜受到損傷,這些損傷都使得其強度降低,增大了事故風險。所以如何科學、準確地檢測FPSO系泊鋼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系泊系統鋼纜的檢測主要采用可視檢驗、直徑測量和內部檢驗三種方法。前兩種可實現水下無損檢測,但是僅能觀察表面狀態,且受海生物的影響,內部檢測屬于破壞性檢測,不能滿足水下無損檢測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發一套適用于水下環境的FPSO系泊鋼纜檢測儀?,F行陸用鋼纜無損檢測主要采用漏磁法,并開發、生產了多種型號的漏磁檢測儀。但是,陸用鋼纜一般直徑較小,且無水密保護裝置。要把漏磁法檢測應用于FPSO系泊鋼纜無損檢測必須重新設計檢測儀的結構和尺寸,其中,系泊鋼纜檢測儀的磁路設計是檢測儀研發的核心內容。
本文應用電磁學有限元分析軟件ANSOFT對FPSO系泊鋼纜檢測儀的磁路部分進行精細建模計算,以減少反復制作樣機的過程,提高設計速度和效率。
從外部向有不連續性的試塊中施加一定的磁場(見圖1),當外部磁場強度低時,磁力線趨向于繞過不連續性在鋼中互相聚緊,而不通過不連續性的非磁性區[1]。這樣,磁通密度在不連續性區域的上下部位比左右部位要高,材料表面沒有明顯的漏磁通,見圖1a)。隨著外部磁場強度增強,材料內部逐漸趨向磁飽和,此時材料表面開始出現漏磁通,見圖1b)。
磁化設計的目的在于將檢測鋼纜磁化到深度飽和區,使鋼纜內部缺陷處產生漏磁。典型鋼纜深度飽和區對應的磁感應強度在1.75 T附近[2]。
根據水下系泊鋼纜作業要求,確定水下系泊鋼纜檢測儀磁路結構[3]見圖2。
有研究表明,當鋼纜直徑超過20 mm時,可以用一定數量,均勻分布在鋼絲繩周向上的塊狀永磁來替代圖2中的環形永磁,靠近鋼絲繩表面處用環形銜鐵連接,這樣并不影響勵磁效果,而且可以降低勵磁器的重量。采用等效電路的思想確定磁路構件的材料和初始尺寸見表1。

表1 磁路初步尺寸 mm

圖1 不連續性對磁通的影響

Ds-鋼絲繩公稱直徑;Ls-兩極靴內側間距;Lm-永磁沿鋼絲繩軸向的長度;Tm-永磁沿鋼絲繩徑向的厚度;S-鋼絲繩表面到銜鐵內側的距離;Tx-銜鐵沿鋼絲繩徑向的厚度;q-永磁與鋼絲繩表面的氣隙。圖2 系泊鋼纜漏磁檢測儀磁路結構
采用初始尺寸,建立ANSOFT有限元模型,見圖3。

圖3 ANSOFT有限元模型
利用ANSOFT軟件的后處理功能分析磁路參數。為了觀測鋼纜軸向磁場的分布,在檢測儀中心沿x軸向、xoy平面內距離x軸40和68 mm處設置3條提取線,長度為永磁體間距。見圖4。

圖4 鋼纜軸向提取線段
重點研究鋼纜軸向磁化效果,3條軸向提取線的磁感應強度數據曲線見圖5。

圖5 軸向提取線磁感應強度分布
鋼纜內部磁感應強度由兩端向中間逐漸增大,達到一定數量后在中間一段長度內保持不變,將中間穩定段長度稱為均勻段。檢測要求有一定長度的均勻段,其具體長度與缺陷的大小和軸向長度有關。從端部到達穩定值之間的區間稱為過渡段。
通過軟件計算鋼纜磁化效果:
工作點,(1.72 T,6 800 A/m);
過渡段長度,50 mm;
均勻段長度,80 mm。
由于工作點對應的磁感應強度為1.72 T,小于1.75 T,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磁路尺寸。為此,首先要了解磁路各主要參數對磁化效果的影響規律。
為了使漏磁檢測儀能滿足使用要求,必須對初步設計進行調整。調整磁路尺寸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磁路主要參數對磁化效果的影響程度,包括鋼纜直徑、條形銜鐵厚度、永磁體軸向間距和永磁體尺寸。
鋼纜直徑對磁感應強度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
1)直徑越大,空氣間隙越小,空氣漏磁越小,因而有利于增大磁感應強度。
2)直徑越大,鋼纜截面積越大,達到相同的磁感應強度所需的磁通量與截面積等比例增大,導致在相同的永磁體磁化作用下,磁化強度減小,起阻礙作用。
兩方面影響互為矛盾,同時作用。通過大量計算表明,在鋼纜直徑達到110 mm左右時,由于磁路中其他構件的阻礙作用,磁通量的增加變得困難,因此隨著直徑增加,磁感應強度降低速度加快。見圖6。

圖6 鋼纜直徑對磁化效果的影響曲線
另外,鋼纜直徑對均勻段長度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程度較小。
銜鐵厚度的增加,磁化效果的增強速度降低,即當銜鐵厚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其磁阻不再是影響磁化效果的主要因素,繼續增加厚度的作用不大。通過計算:銜鐵厚度從48 mm增加到60 mm,厚度增加25%,而磁感應強度僅由1.75 T增加到1.78 T,增長1.7%,明顯不經濟。
通過計算表明:銜鐵厚度基本不影響均勻段長度。
永磁體軸向間距的增加,使鋼纜磁感應強度略有降低,但降幅較小。這是因為永磁體間距增加后,鋼纜磁化長度增加,磁阻相應增大;但是鋼纜的磁導率較大,所以磁阻增加幅度較小,因而導致磁感應強度略微減小。見圖7。

圖7 永磁體軸向間距對磁化效果的影響曲線
計算表明:不同永磁體間距的過渡段長度基本相同,在初步設計狀態下為40 mm左右。
通過軟件計算表明:永磁體長度增加,磁感應強度增長曲線呈微凸形,長度由80 mm增大到120 mm,增長50%,而磁感應強度由1.50 T增長到1.83 T,增長22%,有顯著提高。因為,永磁體長度增加,使得通磁截面積增加,雖然永磁體磁動勢略有降低,但磁通量增加,所以鋼纜磁感應強度增加。
計算結果同時表明:永磁體長度對過渡段長度基本沒有影響。
與永磁體長度類似,通過軟件計算表明:隨著永磁體寬度增加,鋼纜磁感應強度增加,但當寬度大于90 mm以后,增長速度明顯降低。與永磁體長度一樣,寬度主要影響永磁體的磁通量,而磁動勢僅略微減小,所以二者的作用相差不大。見圖8。

圖8 永磁體寬度對磁化效果影響曲線
另外,計算結果說明:永磁體寬度越大,過渡段長度越小,均勻段長度相應增大。這是因為,寬度越大,越接近環形,則激勵磁場環形越均勻,過渡段長度因而減小。
通過軟件計算表明:隨永磁體厚度增加,鋼纜磁感應強度幾乎成線性增大,但增長速度慢。厚度由30 mm增加到60 mm,增長100%,而鋼纜的磁感應強度僅由1.64 T增長到1.80 T,增長9.6%。
永磁體厚度增加,直接導致永磁體磁動勢增加,使得磁路各部分的磁降勢有所增加,所以磁感應強度有所增大,但是整個磁路的磁通量增量是由磁動勢的增加而驅動的,其增量值較小,而在截面積不變的條件下,磁感應強度的大小與磁通量成正比,所以鋼纜的磁感應強度增加較小。
隨著永磁體厚度增加,過渡段長度有所減小。永磁體厚度從兩個方面影響過渡段長度。
1)磁動勢增加使得空氣漏磁增大,因而導致過渡段長度增加。
2)鋼纜與外面的條形銜鐵距離變大,使得兩者間的漏磁減小,從而導致過渡段長度變小。兩個方面共同作用,而計算結果表明:距離的削弱作用大于磁動勢的增長作用,使得最終的過渡段長度有所減小。
優化分析結果匯總見表2。

表2 參數分析結果匯總
注:優化分析采用單一變量進行,參考尺寸為:鋼纜直徑 137 mm,銜鐵厚度45 mm,永磁體軸向間距180 mm,永磁體尺寸 100 mm×80 mm×40 mm。
根據上述分析的參數影響規律,并考慮結構設計要求和儀器的加工、制作限制,調整磁路參數,結果見表3。

表3 調整后磁路參數 mm
根據調整后的設計尺寸,建立更精細有限元計算模型,見圖9和圖10。

圖9 非空氣區域有限元計算網格

圖10 空氣區域有限元計算網格
通過精細計算獲得:
鋼纜磁化工作點:(7 748 A/m,1.752 8 T);
均勻段長度:90 mm。
計算結果表明,參數調整后,設計磁路能夠滿足使用要求。
根據上述尺寸制作樣機,并進行試驗。
試驗試件:長5 m、直徑128 mm的單股無保護層鋼纜,制作一處斷絲1根的人工斷絲缺陷。
試驗結果見圖11。

圖11 樣機試驗結果
樣機試驗結果表明:通過直接計算設計的漏磁檢測儀,磁化性能完全能滿足使用要求。
1)由于磁化效果隨鋼纜直徑的減小而增強,所以一個內徑固定的檢測儀的有效檢測范圍不是由磁化效果限制的,當鋼纜直徑小于檢測儀的標準設計直徑時,其磁化效果較標準直徑時更強。
2)永磁體長度和寬度對磁化效果的影響基本相同,而寬度還能減小過渡段長度,所以在增大磁鐵截面積方面應該優先考慮增大寬度。
3)永磁體的厚度即能增強磁化效果,又能減小過渡段長度,但增強效果不顯著,所以在單純為提高磁化效果的情況下,不采用增加永磁體厚度的方法。
4)使用ANSOFT直接計算進行設計校核,可以獲得合理的結果,滿足使用要求,同時縮短設計周期,提高設計效率。
[1] 張 勇.漏磁檢測若干關鍵技術的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
[2] 中國航空材料手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航空材料手冊:結構鋼:不銹鋼[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8.
[3] 田 軍.鋼絲繩斷絲損傷電磁檢測原理與技術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