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明 CHEN Xiu-ming;王寧峰 WANG Ning-feng;周印利 ZHOU Yin-li
(青海大學,西寧810016)
自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以來,先后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高校參與該項工作。青海大學作為一所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于2011年成為全國第二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之一,先后有“水利水電工程”、“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開展了“卓越計劃”試點工作。目前計劃已經實施了近兩年,首批試點專業班級也即將進入具有“卓越計劃”特色的核心教學環節。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具體實施和“卓越計劃”所倡導的:“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科技人才”理念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理念只停留于追求狀態而無法實現,一些教學行為有回歸傳統的傾向。本文擬就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阻力進行一些初步研究,為我校卓越計劃的實施提供可借鑒、具有操作性的建議。
1.1 理想目標與現實實踐的差距“卓越計劃”在實施初就指出了它的目標: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科技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然而,由于各參與高校的層次、類型、發展背景不同,在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阻力也不同。青海大學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的使命,雖然在選擇試點專業時充分考慮了地方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因素,但是在具體實施時仍然爭取不到理想的各種資源,如具有工程背景的師資、企業的支持與參與度等。
1.2 師資隊伍建設陷入困境 “卓越計劃”要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建設一支能夠勝任“培養造就出一大批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這一使命的工科教師隊伍。然而,目前學校工科教師隊伍現狀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重視工程理論掌握,缺乏工程實踐經歷;重視科研,輕視教學,尤其是本科教育;重視學術論文發表,輕視工程能力提高[1]。以青海大學試點專業冶金工程為例,目前該專業共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4人;具有碩士學位的9人,博士2名。在這支教師隊伍中,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只有3人,可見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
1.3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實踐是工程的靈魂和根本,產學研結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2]。青海大學要想順利實施“卓越計劃”必須有企業實質性的主動參與。然而,目前校企結合培養人才的方式及深度都處于探索階段,實施的現狀是高校不斷呼吁企業的加盟,而大部分企業卻關注于自身的事業領域,雖有一些企業與學校簽訂了相關協議,但目前只是表層的接觸,不能深度融合,完全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去。這是由于,企業參加工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新舉措,這里存在有些企業人員對實施這項工作的認識問題,同時也有企業的物質條件問題??梢钥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已經逐步轉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由于在安全生產,學生人身安全、保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方面都存在較大顧慮,企業往往把接納學生實習視為一種負擔,這就進一步加重了學生實習的困難。
1.4 經費問題 由于“卓越計劃”更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在長期實習、工程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的高要求,生均教育成本大大提高,迫切需要教育部和學校加大經費投入。但是,目前各相關單位并沒有給獲批的專業提供足夠的經費保障,導致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瓶頸。
1.5 政策保障問題 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是“卓越計劃”參與高校能否培養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師的標志,是“卓越計劃”的主要目標能否實現的根本。[3]要想培養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師,首先要有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度支持。然而,目前在學?!白吭接媱潯睂嵤┑倪^程中,政策的導向還未跟上,相應制度還未出臺或完善。
2.1 建立健全“教師——工程師”師資培養制度 建立“教師——工程師”有機結合的“工程型”教師培育新機制,出臺雙師型師資培養的相關制度,明確實施“卓越計劃”師資隊伍建設計劃,推行“企業導師制”。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中,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參加工程項目及產學研合作項目、赴企業掛職鍛煉和學習進修,增加在企業的工程經歷。
2.2 完善職稱評聘制度 為了鼓勵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參與“卓越計劃”的積極性,學校應該盡快調整現行崗位聘任、考核、晉升評價等辦法,把工程和項目設計開發等成果都納入考核范圍。完善應用型人才引進與培養政策,加強對工程類或開發類高端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與扶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橫向開發項目等成果在職務晉升和績效考核中的認定辦法,將教師到企事業實踐經歷認同為相應教學工作,鼓勵教師參與行業專業資格的申報與認定,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制定企業兼職教師的薪酬政策,聘任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家和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或聯合執導教師,可采用不同聘期的聘任方式,最好和學制相同,以保證培養的延續性。
2.3 經費保障制度 由于“卓越計劃”更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在長期實習、工程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的高要求,生均教育成本大大提高,迫切需要教育部和學校加大經費投入,應該將財政教育撥款與參加“卓越計劃”的學生人數掛鉤,并且該項撥款應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學校、院、系(部)要多方、多渠道籌措經費,加大對試點專業的經費投入,在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培訓、校企聯合培養、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投入相關經費,最好能夠設置專項經費支持。
2.4 教學管理保障制度 教學管理部門需加大對“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教學管理的制度和過程管理的保障,盡快建立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作為聯合培養的企業而言,也應該主動參與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學校應該通過成立校企雙方組成的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專家委員會、試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機構,構建校企共同負責、共同管理的教學管理機制。學籍管理部門,要注重企業學習階段的學籍管理,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共同建立學生的企業學習檔案。同時,建立學生的淘汰和退出機制,以保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
2.5 激勵制度 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臺面向教師、學生、企業三方的激勵制度。以政策引導教師全身心投入“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用獎學金、免試推薦研究生等政策鼓勵學生參與到“卓越工程師”的隊伍中;以培養的高水平學生吸引企業主動參與“卓越計劃”的培養過程中。
“卓越計劃”的實施,代表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青海大學提高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畿S發展,實現建設“高水平、有特色”高原名校是一個重大機遇?!白吭接媱潯钡膶嵤┬枰谥贫?、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上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制定適應工業生產發展,人才培養規律的模式方法。同時學校應該加強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借助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積極探索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創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機制,以此不斷推動“卓越計劃”的深入開展,達到提高學校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目的。
[1]林健.勝任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科教師隊伍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
[3]林健.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質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