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倩WANG Jun-qian
(大連職工大學,大連 116033)
(Da1ian Staff and Workers Co11ege,Da1ian 116033,China)
某網站曾經公布了中國大學里“紅黃綠牌”專業的名單。顧名思義,“紅牌”專業就是薪酬水平低、失業率高且就業難的專業。名單中統計“紅牌”超過20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位列其中。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貿專業的就業前景非常廣闊,就業難、失業率高原因在于畢業生的專業能力達不到就業要求。語言能力是國際貿易業務必備的一項從業能力,除此之外,還應該對政商、保險、法律、運輸等知識有所涉獵。因此,國貿專業所需要應該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這使得實踐經驗缺失的國貿畢業生一度面臨就業困境。為了使國貿學生擺脫就業困境,各所高校應該客觀認識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在實踐教學方面作一些積極的嘗試,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不斷強化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保證國際貿易行業不間斷的高質量人才供給。
目前,國內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主要有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大類。研究型人才專注于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而應用型人才則專注于運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利益。能力培養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重點在于“應用”,現階段主要是通過參與一線生產來鍛煉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關注的是人才是否能掌握并靈活運用理論知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會過分看重其研發能力。
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要求立足社會需求,培養學生對國際貿易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對國際貿易實務的實際操作能力、對國際貿易規則的靈活把握能力以及對國際貿易基本理論的靈活運用能力,通過實訓等手段逐漸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過渡,提高就業能力。
2.1 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重理論、輕實踐是中國高校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仍未較好整合,基本上都是先進行理論教學,再進行社會實踐。而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很容易造成理論知識的空泛,降低其實際操作的能力。再加上實踐教學的比重普遍偏低,忽視了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學生職業能力與外貿人才市場需求脫節。即使學校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規定了實踐教學環節,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和評價體系而無法落實,隨意變更實踐教學的學時數、實訓內容的現象較為嚴重。
2.2 師資隊伍不完備,缺少實戰經驗 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專業指導教師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實踐效果。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不僅要求授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可以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專業教師主要來源于高校,這些教師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雖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缺少到企業實地工作的經歷。有些教師雖然有過相關的工作經驗,但由于外貿業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斷的變化,很難跟上變動的步伐。
2.3 實訓基地嚴重不足,實訓流于形式 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實訓室實訓和社會實踐兩部分。實訓室實訓主要是利用實訓軟件進行模擬操作,這種模式由于智能性太強,操作過程中幾乎不需要學生動腦,只要按照提示一步步點擊即可,整個流程操作下來,學生知道的只是流程的順序,教學效果不理想。在社會實踐環節,學校雖都建立了一些校外實習基地,但往往都是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不能真正發揮作用。還有的學校雖然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但由于某些原因,如學校所處地區的外貿企業較少,校企合作難度大以及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等等,致使這些學校缺乏真正能讓學生參與實踐的場所,實訓流于形式。
2.4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 雖然各學校在不斷的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是始終沒有摸索出一種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既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導致的結果就是“考試應急,考后忘光”,因為通過以往的實踐教學在學生的腦海中沒有呈現一套系統的知識鏈,他們習慣把課程之間的聯系割斷,這樣就對整合教學資源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1 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加大實踐教學環節 國貿專業教學應該創新“學段銜接、學科融合”和“崗位銜接、職位靈活”的“模塊化實訓”教學改革,將課堂理論與國貿企業實戰經驗雙線有機融合,創造性地實施“內外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模塊化實訓”教學改革,并在此基礎上,將校內實踐教學與校外實訓教學“兩線推進”,即與實訓公司共同構建了專業實踐、公共實踐、第二課堂實踐三大創新平臺,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專業實踐與實訓、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職業能力與創業實踐、社會調查與社會服務、綜合素質拓展六大體系,組織、經費和制度三大保障,充分體現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科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的特征,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項目“實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得到提升。
在課程設計上,應該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提高實踐課時比重,充分利用國際貿易專業實驗室,增加開放性實驗項目。
3.2 建立高水準的實踐課程教師隊伍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作為國貿專業教師,應該具有“雙師”素質、專業發展的能力觀和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學習觀。而高校要培養“雙師型”教師,就要和企業緊密合作,要積極與外貿公司建立聯系和交流機制,通過校企合作,教師到企業實踐,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掌握技術進步情況,提高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校應該要求專業教師利用假期去企業實習,同時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提高教師實務操作能力,拓寬專業知識層面;再次還應鼓勵校內專業教師考取相關資格證書,達到國際貿易專業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最后,還應定期聘請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外貿業務人員到學校給老師和學生做培訓。
3.3 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 在借助模擬軟件了解了國際貿易流程的基礎上,學校還應大力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力爭實現教學和實踐無縫對接。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加強與外貿企業之間的聯系,校企之間應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最終實現校企雙贏。學校應從外貿企業的實際需要入手,除了學生實習時盡量不要影響企業正常的工作秩序,還應盡力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盡量滿足企業發展的各種需要,例如向企業輸送優秀的畢業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和科研支持,如果需要還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管理上的難題等等。
3.4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針對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問題,可以通過制訂合理科學的教學考核方案,例如通過網絡課程下達給學生學習任務,學生在線完成自學內容,占20%;課堂學習,占20%;仿真實踐訓練,占30%;期末考試占30%。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會明顯上升,知識掌握的扎實性也會提高。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考試+實踐報告、考試+設計性實驗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郎永峰.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9).
[2]趙紅娟,焦朝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4):128-130.
[3]李炯華,叢麗,宋洪波.基于CBE模式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3):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