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LI Ying-chun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長沙 410081)
(Hunan Internationa1 Business Vocationa1 Co11ege,Changsha 410081,China)
近幾年來,高職教育迅猛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也不斷被低水平的就業率和高流失率,“就業難”“技工荒”所困擾。一方面是高職院校培養了大批具有專門知識的技能型人才,卻很難適應市場需求,難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無處可求,即使招來卻又用不上。這種就業壓力增大與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相對短缺的雙重矛盾凸顯了目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嚴重問題。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工學合作”人才培養方式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改革,但大多學校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理論和實踐還是“兩張皮”,學生學習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在校內技能得不到訓練,“工學結合”等同于以往的見習實習;或即過多地強調了高職教育的“職教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高教性”的存在,現實中往往因企業對校企合作缺乏熱情,導致校企合作也僅僅停留在“以工代學”和“放羊式”的頂崗實習,培養的學生只要有一技之長即可,片面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和邏輯訓練嚴重不足,缺少創新精神,學生的綜合技能難以得到提高,嚴重影響高職教育的競爭力。這些都背離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能體現高職教育的類型特色。出現這些問題和壓力的主要原因就是當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脫離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與當地產業結合不夠緊密,導致人才培養走向瓶頸,學生就業走向誤區,缺乏可持續發展。我國高職教育如何正確把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實現與當地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發展的無縫對接,與企業、行業的“零距離”接觸;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構建符合高職教育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方式;如何創新湖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及其運行機制,成為擺在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嚴峻的問題。
國外高職在人才培養方面起步早,經驗豐富,培養了大量的高職人才,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國外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CBE(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TAFE、日本的“產學合作”,俄羅斯的“學校-基地企業制度”等。但不管這些發達國家的哪一種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大多注重實踐性的培養目標,采取企校合作、產學結合的培養途徑,注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繁榮,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國高職教育雖然起步晚,但在借鑒國外發達國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基礎上,進行國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本土化探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學分析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發展導向,確定了我國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即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這一目標既體現了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依據。具體特征如下:一是具有市場導向性。二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式所涉及的人才培養活動,既包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也包括由學校設計并組織的校外教育教學活動,特別是企業中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培養的高職人才具有生存能力、應變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三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式要求學練并重,從學中做,從做中學。四是堅持走“產學合作、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之路。
通過近幾年的有益探索和改革,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主要有如下幾種: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能力中心”人才培養、“建教合作”人才培養、“訂單式”人才培養等。上述這些人才培養都強調了具體職業崗位的應用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不足是過分強調學生的崗位性,忽視職業的適應性,培養模式單一而封閉,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離,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匹配,以“學校為中心”,忽視甚至無視社會市場需求,不能以適應而滿足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
為更好地以市場為導向,滿足市場需求,就必須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才能真正創新高職人才培養。
4.1 推進校地合作,服務地方經濟 高職院校要發展,要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就必須堅持與當地政府高度融合,推進校地合作,實現校地的密切發展。也只有真正做到校地合作,服務地方經濟,才能得到當地政府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有力支持。高職院校也只有得到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服務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才能真正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發展自己,創新高職人才培養,讓高職學生抱著需求來,帶著使命去,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作為產業工人去服務與當地經濟,回報社會。
4.2 推進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 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實用型、技術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具有明顯的職業技能性和技藝性。這一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市場,以市場為科學導向。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往往因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產生需求的變化,與一定的市場、職業、技術等條件有密切的聯系。因此,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要得到企業(行業)、社會的認可和歡迎,就必須面向市場,以市場的實際需要為導向,以企業(行業)、社會的實際需要為中心,企業(行業)、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職院校就應培養何種人才,企業(行業)、社會將新增何種職業,就相應開設什么專業。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地推進校企合作,切實加強與企業(行業)的密切合作,才能真正服務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創新高職人才培養。
4.3 推進校校合作,服務地方經濟 高職院校不是一個個孤立體,要發展壯大自己,除了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外,還應有超前的做法,長遠理性發展的眼光,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協同創新,推進校校合作,服務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構建現代化的辦學體系,根據社會的需求來發展、提升和轉變具有本校高職特色的辦學模式,創新高職人才培養。總之,高職院校必須服務于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推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能力為本的辦學觀念,以市場需求為開學導向,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品牌強校”的發展戰略,全面加強內涵管理和建設,最大程度地滿足企業(行業)、社會對高職教育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實現政府、學校、企業密切融合結合,專業與企業(行業)緊密結合,依托政府,立足于當地地方經濟發展或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的應用性的創新人才,創新具有本地高職教育特色的職業化人才培養。
[1]魏小瑜.中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及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1,3:153-154.
[2]梁建軍.中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9-10.
[3]管弦.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1,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