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忠誠HUO Zhong-cheng
(獨山縣人民檢察院,都勻 558000)
(The Peop1e's Procuratorate of Dushan,Duyun 558000,China)
《刑法》第18條原則性的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人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在2012年3月,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專設一章規定了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第一次從法律上對強制醫療加以明確。2013年1月1日生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也專設一章對強制醫療程序的規定予以細化,這都對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較重大的現實意義。刑事強制醫療的現實目的在于清除精神病人的人身危險,同時防止其繼續危害社會或他人安全。此外,還應認識到,強制醫療本身存在侵犯人權的極大風險,要保證強制醫療制度的健康發展和有效運行,切實發揮其制度價值,還必須對其進行監督制約。[1]
司法部對于強制醫療的定義:“強制醫療是出于避免社會危害和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健康利益而采取的一項對精神病患者的人身予以一定限制并對其精神疾病進行治療的特殊保安處分措施。”《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定:“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過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療。”據該規定,強制醫療的適用對象應同時滿足三要件:一是客觀要件,即行為人實施了暴力犯罪,或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犯罪;二是主觀要件,即行為人有繼續危害社會的現實可能性;三是醫學要件,即行為人經法定程序鑒定為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三要件缺一不可。
《刑事訴訟法》新增了強制醫療程序,注重保障精神病人的人身權益,從制度上解決了實踐中因無司法權的參與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精神病”或“不被精神病”等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混亂情況,但相關配套程序仍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雖然我國的精神衛生法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實施,但還有諸多問題缺乏法律規范,比照國外相關領域立法,修改后刑訴法還存在程序啟動主體和適用對象范圍過窄及相關配套程序不完善等缺陷,這勢必會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律適用的混亂,亟待相關司法解釋的進一步補充,以增強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2]
2.1 程序啟動主體范圍過窄 “根據本章規定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由人民法院決定;公安機關發現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應當寫出強制醫療意見書,移送人民檢察院。對于公安機關移送的或者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醫療的申請。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作出強制醫療的規定?!备鶕缎淌略V訟法》的規定,可以得知強制醫療的啟動主體只有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不存在其他適格主體,雖然這相對于《刑法》規定的啟動主體“政府”要更加具體、明確,但日常生活中,精神病人及其監護人、近親屬更了解精神病人的精神狀況,然而,修改后的刑訴法并沒有將這類主體納入適格啟動主體,有待進一步探討。[3]
2.2 程序適用對象范圍過窄《刑事訴訟法》新增了強制醫療程序,體現了法律對精神病人權益的有力保障,這里所說的精神病人是指那些在進行危害社會的行為時完全沒有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自行發現的適格精神病人,而出人意料的是《刑事訴訟法》沒有對限制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作出類似的規定,據罪行法定原則,限制刑事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適用強制醫療程序,但其發病同樣具有突發性、無規律性,一旦發病就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比對國外立法,如俄羅斯刑訴法第403條規定,對此類情況的精神病人也可以采取強制醫療,所以有必要將此類人納入到刑事強制醫療程序的適用對象中。[4]
2.3 審前程序規定過于原則化 “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采取臨時性的保護性約束措施?!边@一規定過于原則化,可操作的空間過大,實踐中產生較多的問題。臨時性的保護性約束措施雖具有“保護性”的形式,但實質上其嚴厲程度與羈押性強制措施相差無幾。對比國外立法,除了緊急情況下,由公安機關實施臨時性的保護性約束措施外,一旦緊急情況解除,不應再有公安機關繼續行使這一權力;此外,臨時性的保護性約束措施的實施時間也有待明確。
為防止強制醫療程序對私權利的侵犯,該程序的構建應符合正當程序原則,現行刑訴法對有關強制醫療程序的法律條文總共6條,且規定較寬泛,原則化,缺乏細化和可執行性,不利于立法意圖的實現,缺乏相關司法解釋的明確化。
3.1 完善臨時性保護性約束措施規定 在人民法院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前,為防止精神病人繼續危害社會或者為了鑒定被申請人的精神狀況,公安機關可對其采取臨時性約束措施,但在情況消失后,應當由另一個相對中立的機關對該措施進行審查比較合適,從我國目前的司法體制看,該措施交由檢察機關行使比較合適,同時還應對該措施的實施時間予以明確,包括公安機關自行實施的時間、鑒定機構鑒定的時間、以及檢、法兩院履行程序的時間等。[5]
3.2 強制醫療程序鑒定機構的明確化《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定,必須是“經法定程序鑒定”的精神病人才是適格的精神病人,鑒于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做法,應結合2013年5月1日實施的《精神衛生法》的相關規定,對鑒定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重新鑒定程序等具體要求予以明確化。
3.3 強制醫療案件的法律援助 據《刑事訴訟法》第286條第2款規定:“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委托訴訟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定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4條第2款的規定,對于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如果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司法機關應當提供法律援助。對比可以得知,對于可能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精神病人的法律援助,刑訴法僅僅規定了在庭審階段的法律援助事項,至于對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和人民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階段的法律援助問題,法律條文沒有提及,但根據比例原則,既然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能夠得到法律援助,那么,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更需要法律的保護。因此,法律應明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的法律援助。
[1]張守良,鞠佳佳.刑事訴訟中強制醫療程序的法律監督[J].人民檢察,2012(14):34-37.
[2]趙春玲.刑事強制醫療程序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2(6):19-22.
[3]洪清.新刑事訴訟中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立法探究[J].華中人文論叢,2013,4(1):225-227.
[4]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釋義與點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439.
[5]汪海燕,王迎龍.我國刑事強制醫療程序研究[J].江淮論壇,2012(5):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