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林,生物特級教師,全國中小學名師,國家實驗教學名師工作室核心組成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教研優秀論文終評專家,奧林匹克競賽命題專家,“百家講堂”主講專家。
近年來新課標生物高考試卷體現了“沒有出現偏題、怪題或難度很大的試題,試題注重考查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能力,不片面追求知識的覆蓋面,知識內容和能力的考查以教材為準,很少涉及當年的科技新進展試題”的命題思路和“穩中求變,穩中求新”的命題要求,可以預見高考命題仍然遵循“強調核心內容,強調具有良好結構的知識,強調生物學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強調對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考查和強調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等命題原則。因此,可以推知2014年的生物高考命題將繼續關注如下五類熱點。
熱點1
細胞代謝是高中生物知識體系的核心內容,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點和必考點。本部分的所有知識點均有考查的可能性,尤其是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酶、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相關試題大多圍繞酶的特性、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過程展開,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過程發生的部位、產物、影響因素、相互聯系及實驗探究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考查,此類試題在設計時易與其他相關知識進行綜合考查。
I.上圖表示在20 ℃條件下,A、B兩種植物的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改變的變化曲線。
(1)在較長時間連續陰雨的環境中,A、B植物相比,受影響較大的是 植物。
(2)當光照強度為a時,比較A、B植物的有機物積累速率MA、MB和有機物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結果應分別為MA MB、NA NB(填 “>”“<”或“=”)。
II.科學家通過對綠色植物轉換CO2的研究知道: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綠色植物對外界CO2的轉換為定值(實際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外界CO2量×轉換率+呼吸作用CO2釋放量);②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來自外界與呼吸作用兩方面。已測得呼吸作用釋放CO2為0.6 μmol/h,現用紅外測量儀在恒溫、不同光照下測得如下的數據,實際光合量用葡萄糖表示。
(3)從表中數據的對比可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當光照強度為1 klx時,實際光合量都為0.1 μmol/h,原因是 。當光照強度為2 klx、實際光合量為0.27 μmol/h時,植物從外界吸收CO2為 μmol/h,植物對外界CO2轉換率為 。
(4)設外界CO2濃度為6.0 μmol/h,則該條件下綠色植物的實際光合量為 μmol/h。
【解題分析】
(1)由圖可知,A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飽和點遠大于B植物,因此在較長時間連續陰雨的環境中,受影響較大的是A植物。
(2)光照強度為a時,A、B植物的凈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因此有機物積累速率相等,有機物合成速率=凈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比較圖中(0,-4)點CO2釋放量,不難發現A植物呼吸作用的強度比B植物大,因此此光照強度下A植物有機物合成速率大于B植物有機物合成速率。
(3)表中涉及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強度和外界CO2濃度。當光照強度為1 klx時,光照強度較低,光反應產生的[H]和ATP有限,影響了暗反應速率,因此即使外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實際光合量也不會增加。當光照強度為2 klx、實際光合量為0.27 μmol/h時,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為0.27
μmol/h×6=1.62μmol/h,已知呼吸作用釋放CO2為0.6 μmol/h,則植物從外界吸收CO2為1.62μmol/h-0.6μmol/h=1.02μmol/h;植物對外界CO2轉換率為1.02/1.2=0.85。
(4)若外界CO2濃度為6.0 μmol/h,則該條件下綠色植物的實際光合量為(6.0μmol/h×0.85+0.6μmol/h)/6=0.95μmol/h。
【參考答案】
(1)A (2)= > (3)外界CO2的濃度、光照強度 光照強度為限制因素,此時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光合作用中所需的CO2全部由呼吸作用提供 1.02 0.85 (4)0.95
【搶分策略】
1.通過知識遷移法,建構細胞代謝的整體性知識體系。高中生物中細胞的代謝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光合作用、細胞呼吸、酶和物質跨膜運輸。復習時,通過C6H12O6、O2、CO2等物質建立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聯系;細胞呼吸產生的ATP是包括主動運輸在內的除去光合作用暗反應之外的生命活動的主要的直接能量來源,于是可通過ATP將細胞呼吸和物質跨膜運輸聯系起來;在上述生命活動過程中,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且貫穿細胞代謝的始終。
2.運用聯想的思維方法建構物質跨膜運輸的模型。在掌握細胞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理解生物膜的結構特點,通過對水和無機鹽兩種物質跨膜運輸的研究,弄清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的結論。在此基礎上,研究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從運輸方向、所需條件、建構數學模型和常見實例四個角度把握知識,并進一步拓展到大分子的運輸方式(胞吞、胞吐)上,建立有關物質跨膜運輸的知識網絡。
3.從實驗角度認識酶。無論是酶的化學本質、特性(高效性、專一性),還是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溫度、pH),都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進行驗證或探究,因此要牢固掌握相關實驗的設計原則、分析思路、注意事項。同時還要注意諸如將溫度、pH對酶活性的影響轉換為坐標曲線圖等不同表達形式間的相互轉換等識圖、圖文轉換能力的培養。
4.多角度分析和認識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一要動態地理解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原理,分析各種外界條件對這兩種生理過程的影響,并能用準確的表達方式闡述各種因素的影響及結果;二要借助圖、表等形式,更直觀地從整體上把握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過程及聯系,從而加深對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理解;三要善于運用比較法,注重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和區別,如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比較、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比較等;四要善于歸類和整理,如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H]、ATP、C6H12O6、O2、CO2的來源及去向等;五要重視實驗與探究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外界因素(溫度、CO2濃度、光照等)對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過程影響的實驗探究。
熱點2
在命題思路上,遺傳規律類試題重在考查對遺傳規律的理性思考,對單純的遺傳概念的考查占比逐年減少。命題角度主要集中在給予親代基因型確定子代中不同基因型、表現型及比例計算,以及以伴性遺傳為背景,結合遺傳規律進行實驗設計等。突出高中遺傳部分的實驗設計思想,充分體現高中生物理性思維的過程是當前各地高考命題的趨勢所在。
例2 青蒿的花色表現為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黃色(含黃色素)一對相對性狀,由兩對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顯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為前體物合成黃色素的代謝過程,但當顯性基因B存在時可抑制其表達(如圖所示)。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開黃花的青蒿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
(2)現有AABB、aaBB和aabb三個純種白色青蒿品種,為了培育出能穩定遺傳的黃色品種,某同學設計了如下程序:
Ⅰ.選擇 和 兩個品種進行雜交,得到F1種子;
Ⅱ.F1種子種下得F1植株,F1隨機交配得F2種子;
Ⅲ.F2種子種下得F2植株, F2自交,然后選擇開黃色花植株的種子混合留種;
Ⅳ.重復步驟Ⅲ若干代,直到后代不出現性狀分離為止。
①F1植株能產生比例相等的四種配子,原因是 。
②F2的性狀分離比為 。
③若F2與基因型為aabb的白色品種雜交,測交后代的分離比為 。
④F2植株中,開黃花的植株上所結的種子中黃色純合子占 。
⑤有同學認為這不是一個最佳方案,你能在原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以縮短培育年限嗎?請簡要概述你的方案。 。
【解題分析】
(1)由圖示可知,A bb開黃花,其余基因型個體均開白花。(2)選取AABB和aabb的植株雜交得F1,自交得F2,因為A和a、B和b分別位于3號和1號染色體上,產生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因此F2中白色(9A B + 3aaB +1aabb)∶黃色(3A bb)=13∶3,黃花植株中有1/3AAbb、2/3Aabb,自交后代中黃色純合子=1/3+2/3×1/4=1/2。
【參考答案】
(1)AAbb或Aabb (2)Ⅰ.AABB aabb Ⅳ. ①A和a、B和b分別位于3號和1號染色體上,產生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②白色∶黃色=13∶3 ③白色∶黃色=3∶1 ④1/2 ⑤方案一:對F2中開黃花植株分開留種和播種,后代不出現性狀分離的即為純種。方案二:取F1植株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成熟后開黃花的植株即為純種。方案三:對F2中開黃花的植株進行測交,判斷是否純合,對純合的進行標記,下一年再留種。(任取一種方案即可)
【搶分策略】
1.運用聯想遷移法建構遺傳規律的知識體系。復習遺傳規律時,要從減數分裂形成配子過程中,體會和認識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用現代遺傳學觀點回扣孟德爾對分離現象和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并比較兩大定律的內在聯系,熟練掌握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總結遺傳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比例關系及相關推理,由此推導出親代的交配方式及其基因型,并將其應用到解決問題之中;挖掘兩大定律之間的內在聯系,運用基因的分離定律解決基因自由組合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伴性遺傳和人類遺傳病的概率計算、親子代基因型的判斷以及系譜圖的判斷等問題。
2.采用歸納、總結和比較的方法復習生物變異。復習時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物變異的實例較多,復習時要掌握相關實例與各考點之間的關系,如三倍體西瓜與多倍體知識之間的關系;二是生物變異部分的概念多,如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易位、倒位等,因此要做好概念的復習,挖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較概念的區別和聯系;三是列表總結歸納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本質、原因、應用及意義,進一步聯系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中的植物體細胞雜交等,拓寬變異的視野。
3.建構細胞質遺傳與細胞核遺傳、相對性狀中的顯性與隱性、非等位基因存在位置、等位基因位于染色體類型、顯性突變與隱性突變、環境因素影響與基因控制性狀和染色體基因缺失與基因突變等判斷性實驗設計的模板,掌握科學的實驗設計方法,提高解題的針對性。
4.采用列表比較方式復習與育種有關的知識。復習時從依據原理、常用方法、育種程序、優缺點等方面比較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等育種方式。雜交育種的原理是基因重組。雜交育種也是遺傳規律的具體應用,體現了遺傳和變異的綜合思想,是高考的重要考點之一。
5.多角度復習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在復習過程中,一是要做好概念的復習,如自然選擇學說、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與變異、適者生存、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物種、隔離、地理隔離、生殖隔離等;二是要掌握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異同,以及共同進化理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相關知識;三是要明確遺傳和變異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是區別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依據。復習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時,挖掘遺傳、變異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及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深化遺傳規律相關知識的紐帶。
熱點3
從命題思路上看,高考試題對該熱點的考查主要體現在理解、掌握和再現興奮的產生、傳導和傳遞的機制及特點等重要知識上,并考查利用已有知識分析信息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實驗的考查主要體現在驗證和探究各激素的生理功能;與社會的聯系主要體現在對免疫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建構并分析生物模型、信息材料并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是目前高考命題的主要方向之一。試題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對本部分知識的單獨考查,又有與其他部分知識的綜合考查。
例3 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翁建平教授為代表的胰島素分泌研究組在血糖調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學研究人員認為在持續高血糖刺激下,胰島素的分泌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血糖升高后,胰島素分泌量立即增加,5 min內可增加10倍,所釋放的激素主要來源于胰島B細胞內貯藏的激素。
第二階段:5~15 min內,胰島素的分泌量逐漸下降。
第三階段:15 min后,胰島素的分泌量再次增多,在2~3 h達到高峰,并持續較長的時間,分泌速率也遠大于第一階段。這主要是胰島素基因大量表達的結果。
第四階段:倘若高血糖持續一周左右,胰島素的分泌量還會進一步增加,這是由于長時間的高血糖刺激胰島B細胞增殖所致。
請根據以上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階段釋放的激素主要是貯藏于胰島B細胞內的激素。這些激素的合成與分泌直接與 (具膜細胞器)有關,首先分泌進入的內環境是 。
(2)胰島素基因從來不在胰島A細胞中表達,一種解釋是胰島A細胞中的胰島素基因上游的相應序列已被修飾,以致RNA聚合酶不能識別和結合上去,無法啟動 過程,該過程 (“需要”或“不需要”)解旋酶參與。
(3)在第三階段胰島素基因表達過程中,從細胞核來到細胞質和從核糖體進入內質網的物質分別是 。
(4)胰島B細胞屬于分化的細胞,該分化的細胞是否仍然保留分裂能力? 。
(5)若某人患有自身免疫病,產生的抗體破壞了靶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則與正常人相比,病人的胰島素分泌量將 。
(6)已知胰島B細胞的活動還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則在反射弧的五個組成部分中,在直接支配胰島B細胞的神經纖維中興奮傳導的特點是 。
(7)切除健康狗的胰臟,2天后狗出現糖尿病的一切癥狀。隨后連續給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種溶劑的胰島素,發現其血糖含量恢復正常。由此推測:胰島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為了證明這一推論,請寫出該實驗的對照組: 。
【解題分析】
(1)胰島素屬于分泌蛋白,由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后進入內質網初步加工,再進入高爾基體形成分泌小泡與細胞膜融合分泌出去,但核糖體沒有生物膜。胰島B細胞的內環境是組織液。
(2)胰島A細胞中的胰島素基因轉錄時需要RNA聚合酶與胰島素基因上游的相應序列進行特異性結合,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因此轉錄時不需解旋酶參與。
(3)胰島素基因轉錄形成mRNA經核孔進入細胞質與核糖體結合,核糖體上合成的肽鏈或多肽依賴生物膜的流動性進入內質網。
(4)從第四階段的資料“長時間的高血糖刺激胰島B細胞增殖”可知:已分化的胰島B細胞仍保留分裂能力。
(5)抗體破壞了靶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使胰島B細胞無法與受體細胞結合,因而病人的胰島素分泌量將增大(上升)。
(6)胰島B細胞的活動還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刺激來自感受器,在直接支配胰島B細胞的傳出神經纖維中興奮傳導是單向的。
(7)實驗組注射了一定量溶于某種溶劑的胰島素,對照組只注射等量用于該試驗的溶劑。
【參考答案】
(1)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組織液 (2)轉錄 不需要 (3)mRNA和肽鏈(或多肽) (4)仍然保留分裂能力 (5)增大(上升) (6)單向的 (7)只注射等量用于該試驗的溶劑
【搶分策略】
1.由“穩態”這一核心概念入手,建構個體水平調節的知識體系。理解機體穩態的重要意義,明確個體水平上的穩態主要包括理化性質(溫度、酸堿度、滲透壓等)及化學成分(水、無機鹽、葡萄糖、蛋白質等),由此綜合分析血糖調節、水鹽調節、體溫調節等具體實例,通過這些實例理解分級調節、反饋調節、協同作用、拮抗作用等概念以及代謝與調節(如糖代謝與血糖調節)的關系,從而認識神經—體液調節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2.通過比較、歸納等方法復習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基礎知識,結合具體實例建構神經—體液調節的知識模型。復習時,要圍繞調節的物質基礎、結構基礎和調節機理這條主線展開。在復習神經調節時,要按照反射——反射弧——過程——機理(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興奮在低級神經中樞中的傳導——興奮在高級神經中樞中的傳導)——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這條主線進行歸納,并具體落實到動物的行為、內環境的穩態、人類活動等內容中,挖掘人體在調節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因果關系,將靜態的個別生理反應變成一種動態的生理過程。在復習激素調節時,除了掌握各種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種類、作用以及通過具體實例理解體液調節的機理,還應歸納、比較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從根本上理解血糖調節、體溫調節、水鹽平衡調節都是一種在神經—體液調節下的動態平衡。
3.多角度理解免疫調節。通過比較、歸納法建構免疫調節的概念體系,如免疫系統的組成、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比較,人體的三道防線的比較、抗原和抗體的比較、與特異性免疫有關的細胞的比較、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比較等;通過“串珠成線法”,復習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原理和過程,注意圖文信息轉換和知識的遷移,如在解答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問題(如艾滋病、甲型流感、禽流感等傳染病,免疫預防,器官移植)時,要做到學以致用;通過抗體、淋巴因子等功能蛋白,聯系“中心法則”和蛋白質的有關知識,建構學科內的知識體系。
4.采用聯想遷移法建構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網絡。分析生長素發現的有關實驗,初步認識植物激素調節,掌握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特點,理解外界因素(光照、重力等)對生長素分布的影響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由此總結出什么是植物激素,并進一步拓展到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建構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體系。
熱點4
從命題思路上看,以某一生態系統案例為背景,主要考查對食物鏈、食物網的分析和計算,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和計算,物質循環途徑,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等知識。
例4 研究發現,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殺蟲劑,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組開展了某湖泊中環境問題的研究,他們首先選取了該湖泊中5種不同的生物A、B、C、D、E,并對其進行消化道內食物組成的分析;然后又請當地湖泊研究所的專家對這5種生物體內2種污染物的含量進行了測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4)分析上表,你認為這一湖泊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么? 。針對這一問題,你將提出什么樣的保護或改善建議? 。
【解題分析】
(1)先確定小球藻為生產者,再根據消化道中的食物組成確定消費者的類型(初級,次級……),最后寫出具體的食物鏈(網)。
(2)B的食物比例C∶E=1∶1時,設B中的能量為x,則需要C的能量為1/2x÷0.1+1/2x÷0.1÷0.1=55x;B的食物比例C∶E=2∶1時,設B中的能量為y,則需要C的能量為2/3y÷0.1+1/3y÷0.1÷0.1=40y;據題意C中的能量不變,則55x=40y,y/x=1.375。
(3)據圖可知甲為生產者,乙為消費者,丙為分解者,丁為非生物成分(大氣中的CO2)。①過程為生產者的光合作用,②為生產者的呼吸作用。在生產者和大氣中的CO2之間是以CO2形式循環的,即①②是以CO2形式循環的,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均以CO2的形式進入大氣中,即⑥和⑤以CO2的形式進入大氣中。
(4)根據表格可知,污染物為重金屬離子(汞)和殺蟲劑污染。可以從源頭上、污染后的處理方法等方面考慮。此題為開放性的問題,只要合理即可。
【參考答案】
(1) 捕食和競爭
(2)1.375
(3)①②⑤⑥ 光合作用 分解者
(4)重金屬離子(汞)和殺蟲劑污染 防止重金屬離子、殺蟲劑等有害物質進入水體(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搶分策略】
1.通過“串珠成線法”,建構生態知識網絡圖。復習時,根據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主線和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把知識串聯起來,形成有效的知識網絡,從而形成完整的認識和記憶體系。重視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掌握,進行比較和區分。對于重要概念,要通過各種實例或事實弄清其內涵和外延。如復習生態系統的功能時,明確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以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形式進行的,因此應該聯系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內容,建立生態和代謝的聯系,建構學科內的知識體系。
2.采用建構數學模型和概念圖的方式復習種群和群落。在熟練掌握種群數量變化的兩種曲線及發生的原因的基礎上,能根據“S”形、“J”形曲線的特點,產生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和規律解釋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如根據魚種群的生長規律及市場特點,確定投料的時間、捕撈的時機,利用種群“S”形增長的“K”值,擴大需保護動物的種群數量或限制有害動物的種群密度等。從理解概念的從屬關系入手,比較記憶種群的特征、群落結構和演替等知識。
3.復習生態系統時,打破章節限制,建構跨章節的知識體系。一是遵循“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挖掘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成分、營養結構)與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內在聯系,理解和利用生態系統三大功能的基本原理解釋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進一步分析結構和功能與穩定性(生態平衡)的關系;二是將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與細胞亞顯微結構、光合作用、細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細胞代謝知識相聯系,建立宏觀和微觀的知識體系。
4.運用生態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生態系統、環境保護等知識進行綜合,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注意收集有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如人口問題、生態農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沙塵暴、溫室效應、西部大開發的環境問題、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及酸雨的形成與污染等問題,能用生態學知識解釋或解決這些問題。
熱點5
從命題內容上看,實驗設計類試題趨向多元化,但仍以設計對照實驗為主,其次也會出現觀察類、模擬類、調查類實驗設計。其中自變量如何操縱、因變量如何檢測、無關變量如何控制,仍是實驗設計考查的核心。從命題思路上看,近幾年的實驗題常結合考綱中重要的知識點,從多個角度命制。在考查基礎知識的過程中考查實驗設計、實驗結果分析等能力,多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雖然試題難度有所降低,但是實驗題仍然是高考必考的內容。
例5 背景資料:①科學研究表明,兩棲類蝌蚪的皮膚生理變色是指個體體色對環境的適應性顏色反應,這是由細胞色素的釋放與收集決定的,細胞黑色素是調節兩棲類蝌蚪體色的主要細胞色素。②借助顯微鏡我們可以看到細胞色素分布的變化。③明亮和黑暗是兩種對比突出而又極為簡單的環境背景。在明亮處兩棲類蝌蚪體色變淺;在黑暗處兩棲類蝌蚪體色變深。試根據資料,設計實驗,證明兩棲類蝌蚪皮膚的變色是否與松果體細胞的分泌物(褪黑激素)有關系(兩棲類蝌蚪的松果體有感光作用)。
材料用具:兩棲類蝌蚪、手術刀、傷口縫合針線、光照后松果體的組織提取液、燈光、暗室、光照后非松果體組織提取液、玻璃水槽、注射器等。
實驗步驟:
第一步,將黑暗環境中的兩棲類蝌蚪分成兩組,分別置于光照和黑暗環境中,三小時后取出,先用肉眼觀察體色變化。
第二步,證明兩棲類蝌蚪皮膚的變色是否與松果體有關,具體做法如下: ,觀察體色變化,記錄結果。
實驗預期及結論: 。
第三步,若上一步證明兩棲類蝌蚪皮膚的變色與松果體有關,則繼續證明兩棲類蝌蚪皮膚的變色是否與松果體細胞的分泌物有關,具體做法如下: ,觀察體色變化,記錄結果。
實驗預期及結論: 。
【解題分析】
解決此題的關鍵是審題:一是題干中有“證明”和“是否”兩個字眼,學生易受“證明”的干擾,錯誤的把探究性實驗理解為驗證性實驗。二是要讀懂問題,即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完成的,應設置自身對照,設置對照時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三是完成第三步實驗時要弄清實驗材料是光照后松果體的組織提取液和光照后非松果體組織提取液,因此,設計實驗時要在避光的條件下進行。
【參考答案】
第二步:將黑暗中的兩棲類蝌蚪的松果體摘除并縫合,黑暗中待傷口愈合后,分成A、B兩組,分別置于光照和黑暗環境中,三小時后取出
實驗預期及結論:①若A、B兩組處理后均無體色變化,說明變色與松果體有關;②若A、B兩組處理后,現象與第一步相同,說明變色與松果體無關
第三步:將黑暗中的兩棲類蝌蚪的松果體摘除并縫合,黑暗中待傷口愈合后,分成A、B兩組,分別注入適量的光照后松果體的組織提取液和等量的光照后非松果體組織提取液,分別置于光照和黑暗環境中,三小時后取出
實驗預期及結論:①若A、B兩組處理后的結果相同,說明兩棲類蝌蚪皮膚的變色與松果體細胞的分泌物無關;②若A變色而B不變色,說明兩棲類蝌蚪皮膚的變色與松果體細胞的分泌物有關
【搶分策略】
1.強化基礎實驗的識記、理解和應用。復習時,首先要將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分析歸納,然后對其中每一個實驗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驟及注意事項等進行比較記憶,認真領會每個實驗的設計思想,并總結實驗方法,做到舉一反三。
2.從設計實驗的角度理解掌握教材拓展性實驗。該類實驗往往是以教材知識為依據,借助實驗方法創設新情境,側重考查學生的實驗思維能力。如外界環境因素(溫度、光照、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影響的研究,雖然題目常出常新,但是考點多落實到光合作用的原理上。
3.注重實驗分析與設計。實驗分析主要考查學生是否理解某個實驗的原理、能否分析實驗現象和結果、是否具有靈活運用所學實驗知識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如對實驗中提供數據的處理、分析、描述以及圖文轉換等。要理解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在設計方法和實驗結論上的區別;驗證性實驗所要驗證的結論是已知的唯一的,而探究性實驗所要探究的問題的結論需要在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推測出來,結論可能有一種,也可能有多種。
4.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做好實驗評價類問題。實驗評價要求對實驗的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現象、結果或結論等內容的充分理解,能找出錯誤的地方并給予改正。該類試題是以生物學中一些經典實驗或學生實驗為基礎而設計的,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