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新
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直接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系千百家庭的幸福和國家民族的未來。但近年以來,嬰兒奶粉安全事故不斷,從國產奶粉的“大頭娃娃”、“三聚氰胺”、“性激素超標”到“洋品牌”肉毒桿菌事件,直至“假洋鬼子”奶粉泛濫,這些事件給中國寶寶和年輕媽媽們造成了巨大傷害。
這些事件的發生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在生產領域。整個行業沒有建立起科學的產業模式,有些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沒有自有自建自控優質奶源,不能全部按照國際先進的濕法生產工藝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有些生產廠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進行委托加工,貼牌加工;二是在消費流通領域,消費者不明白、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奶粉”,單純地以是“國產”還是“洋品牌”、“廣告投得多不多”、“促銷力度大不大”來給孩子選擇奶粉。而一些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費者這種消費知識欠缺和貪圖便宜的心理,在孕嬰童等奶粉終端店推銷“假、次、偽、劣”嬰幼兒配方奶粉。
2013年是嬰幼兒奶粉行業發生巨變的一年,我國政府密集出臺針對嬰幼兒奶粉行業的有關政策,要大力提高國產奶粉產品質量、提升國產奶粉消費信心,執行力度之大,充分表明了政府扶持國產奶粉品牌做大做強的決心。
2013年6月20日,國家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奶粉安全生產的實施意見》。其中,“加快乳粉企業的兼并重組”、“對進口奶粉企業的監管”、“采用藥品管理辦法來監管乳粉企業”成為意見中的亮點,并成為未來乳粉行業的主旋律。
2013年12月18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嬰幼兒配方乳粉經營者應當嚴格落實“五不準”即不準委托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不準用統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使用牛羊鮮乳、乳粉以外的原料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嬰幼兒奶粉企業應建立自有自控奶源,逐步淘汰干法生產奶粉的生產工藝,實現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先行賠償和追償制度,按照“誰銷售、誰負責,誰銷售、誰賠償”的原則,對經營“假、次、偽、劣”奶粉給消費者造成的傷害進行賠償。這些措施為保證中國寶寶喝上安全健康的奶粉做了系統的規劃和保障。
但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監管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政府開展行政監管的同時,更要發動全民監管。中國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行動系列活動就是通過和當地的食品安全等行政部門、新聞媒體的全面合作,對終端,特別是縣鄉嬰幼兒奶粉銷售終端店加強管理,及時鏟除嬰幼兒奶粉安全隱患,堵住銷售“五不準”嬰幼兒配方奶粉渠道,規范凈化消費市場,并通過活動表彰一批誠信守法經營銷售單位,樹立一批“中國食品安全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示范單位”。通過這些示范單位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鼓勵、引導更多的嬰幼兒奶粉終端店加入到創建活動中,讓更多的年輕媽媽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安全、放心的優質奶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