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卉
摘要: 隨著開放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新興力量,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不斷增加。本文以海爾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成功經驗為例,用西方主流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和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理論解釋了中國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展望了其發展前景,并對我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提出了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open economy, China becomes the emerging power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ontinuesly increase. This paper tak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aier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n example, uses western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theory and according to developing direct investment theory to explain China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utlooks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關鍵詞: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中國;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海爾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theory;China;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Haier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4-0010-04
0 引言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和實體(直接投資者或母公司)與在另一國的企業(國外直接企業、分支企業或國外分支機構)建立長期關系、具有長期利益、對其具有經營管理權的投資。
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理論成果有斯蒂芬·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約翰·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阿·勃利茲諾伊利的過度資本積累理論等。
現有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能合理解釋順梯度的國際直接投資,強調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要有東道國企業不具有的專有優勢。從表面上看,國際直接投資主流理論無法解釋我國在發達國家的投資,因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本沒有嚴重過剩,產業和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遠不如發達國家,整體上并不具備優勢。但是,整體實力的相對孱弱,不代表我國沒有優勢明顯的個別企業可以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因此,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能夠解釋我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取得成功的現象,這些取得成功的企業一定具有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中闡述的必要特點。本文以中國企業海爾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成功經驗為例,用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解釋我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
1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解釋
約翰·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集大成者,該理論認為一個企業必須同時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這三種優勢時,才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它之前的直接投資理論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概括性,形成了綜合的理論框架,標志著對外直接投資主流學派的最終形成。隨著鄧寧對國際直接投資研究的深入,他將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進一步模型化,解釋市場尋求型、資源尋求型、效率尋求型國際化生產的行為;將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動態化,提出了投資發展階段理論,符合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指出了一條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
1.1 所有權優勢
所有權優勢是指企業在為特定市場或多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方面具有的競爭優勢,包括自身擁有的或能得到的其他企業沒有或難以得到的資產性所有權優勢,如有形資產上的優勢,以及生產要素稟賦、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創新能力、規模經濟、營銷手段和渠道、品牌價值、管理和組織技能、融資能力、人力資本經驗的儲備等無形資產上的優勢;也包括交易性所有權優勢,如企業在全球跨國經營、有效配置資源、穩妥規避風險過程中全面降低交易成本獲得的優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具有的所有權優勢,必須足以彌補在國外生產經營的附加成本。
1.1.1 海爾的產品質量優勢
80年代中期,中國家電產業剛剛起步,海爾就將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集中體現了海爾在設計、生產、檢驗等各個環節上的精益求精;1990年,海爾向當時世界制造冰箱水平最高的德國出口冰箱,海爾冰箱和德國名牌冰箱去掉商標后擺在一起,經銷商從中選出的最好的冰箱是海爾冰箱;1993年,海爾在德國權威質量檢驗機構“商品檢驗基金會”的抽檢中,成為獲得“+”最多的冰箱。海爾出色的產品質量優勢,使其有了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與發達國家企業同臺競技的基礎。
1.1.2 海爾的技術創新優勢
海爾的產品質量優勢是其技術優勢的體現,技術優勢是質量優勢的前提。海爾超級節能無氟冰箱,既符合國際市場冷柜全無氟制冷的環保要求,又實現了節能50%的目標,節能技術指標超過了意大利、丹麥等世界制冷王國的水平。法國經銷商曾要求海爾提供適合法國人生活習慣、功能最先進、能移動的空調,海爾在5個月內就把符合要求的產品搬到法國經銷商面前。海爾的技術創新能力是海爾產品完善升級、質量提升的堅實后盾。endprint
1.1.3 海爾的投資路徑優勢
投資路徑的選擇體現了企業的戰略制定能力。海爾的國際直接投資并不是從發達國家開始的,而是先在周邊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嘗試。海爾從1996年開始對外直接投資,先后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海爾海爾·莎保羅有限公司、在菲律賓建立了海爾LKG電器有限公司、在馬來西亞建立了海爾工業(亞細安)有限公司。海爾正視自身實力,準確定位,做出了正確的對外投資路徑選擇,為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積累了大量的有形、無形資產優勢。
1.1.4 海爾的規模經濟優勢
海爾在向發達國家投資以前,已經是中國家電市場的領頭雁,國內激烈的競爭和大量市場需求使得海爾形成了與之相匹配的巨大的生產能力,海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也為它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并使得海爾有跨區域調配資源的能力,龐大的生產規模使得分攤在產品上的成本大幅降低。
1.1.5 海爾的企業文化優勢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形成的,并被全體成員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的總和。企業文化是精神文化,通過企業制度和物質形態表現出來。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統一員工思想,增強企業凝聚力;可以激勵員工奮發進取,形成發展動力;可以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聲譽,擴大企業影響力。
企業文化優勢也是企業管理技巧優勢,企業管理方式是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每個企業都有獨特的企業文化。文化形成的長期性,使得這種優勢不能被迅速復制。
海爾獨特的企業文化是它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助推器?!罢嬲\到永遠”、“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品牌是帆,用戶是師”等理念貫穿于海爾經營的始終,“賽馬不相馬”的人才觀讓每個員工將自身發展與企業發展緊密相連。此外,海爾始終追求卓越,堅持打造國際品牌,用寬廣的國際視野、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滿足用戶的多樣需求。
1.1.6 海爾的產品營銷優勢
海爾秉承“企業生存的土壤是用戶”的服務觀,銷售的不僅僅是質優的產品,更是精致的服務。海爾建立了完備的服務體系,力求每件產品的完美,甚至進行定制營銷,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海爾的員工堅持微笑服務,傳遞海爾的真誠。
海爾堅持品牌戰略,不做貼牌生產。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有很強的品牌意識,在國際市場上,有品牌才有發言權,海爾深諳這一規則,樹立優秀品牌形象,重視品牌宣傳和推廣,使它能在發達國家立足。
海爾本土化的市場調研是它成功的一大法寶。歐美上流人士藏酒、品酒是交際的需要和品位的體現,但是美國市場上大多是與廚具相連的嵌入式酒柜,不能彰顯它的獨特。海爾從調研中敏銳地察覺到商機,設計生產了可以放在客廳的獨立酒柜,實用、時尚,并不斷升級換代,受到了美國消費者的喜愛,打開了美國市場。
1.2 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將所有權優勢在企業內部配置、轉讓和有效利用比通過市場化交易能夠帶來更多收益的優勢。通過這種優勢的發揮,企業可以避免不完全的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繞過外部障礙,讓所有權優勢有效發揮。企業使中間產品在組織內部轉移,可以獲取更大利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以知識技術為主的信息產品成為了中間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爾通過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可以獲得和強化的內部化優勢主要有:獲取戰略資源和突破貿易壁壘。
1.2.1 獲取戰略資源
通過國際直接投資可以獲得的戰略資源是不易直接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資源和通過市場交易不能獲得、只能通過內部化獲得的資源。前者如知識、技能等資源,其中的核心和精華需要長時間、近距離言傳身教才能發生轉移,將知識資源內部擴散、吸收、利用后才能獲得明顯的效益;后者如產業集群的正外部效應等,無法通過市場交易轉移,只能在對外直接投資后,將它們內部化,并且以較低成本在組織體系內部轉移。
海爾在法國里昂、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地的設計中心,在意大利米蘭、美國紐約等地的銷售中心雇傭的管理和設計人員大多來自當地發達國家,他們了解市場偏好和需求,有豐富的產品設計、企業管理經驗,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這些經驗和技術海爾可以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術、品牌優勢,利于高屋建瓴、向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投資。
海爾在美國洛杉磯的設計中心就是利用了當地創新產業集群的正外部效應,獲取技術創新動力和實力。
海爾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不僅僅采取新建投資這一唯一渠道,還采取了并購、合資等方式。2001年6月,海爾在意大利收購了邁尼蓋蒂公司下屬的一家冰箱廠。通過收購,海爾可以獲得該冰箱廠的管理團隊、營銷網絡、企業關系資源等,加快進入歐洲市場的速度,減少進入時間的耗費,同時降低了進入歐洲的資金成本。2002年,海爾與日本三洋公司合資建立了三洋海爾株式會社。通過合資,可以規避日本政府對外國投資者的歧視性待遇,獲得大量的政策優惠,借助當地合資伙伴三洋在銷售渠道和銷售手段方面的資源和優勢,更快地占領日本市場。合資方式的直接投資不但投入資本較少,而且共擔風險,使投資的安全性提高。上述種種好處,就是通過直接投資獲取的重要戰略資源。
1.2.2 突破貿易壁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地區憑借成本低廉的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出口貿易,生產加工的商品因成本領先、價格低廉遠銷海外,但是經常遇到發達國家關稅、配額限制和反傾銷、反補貼訴訟,使出口企業蒙受巨大損失。隨著發達國家地區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強,原產地證明、產品材料環保標準等非關稅壁壘也會削弱我國產品的出口能力。
海爾在美國直接投資建設工業園從事生產活動,海爾的產品就是美國制造,它通過巧妙地利用內部化手段避開貿易壁壘,進入美國市場,獲取最大利潤。
1.3 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是指企業在投資區位選擇上具有的優勢。擁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前進行區位選擇的標準是企業獲利程度。企業獲利程度的判斷不僅僅考慮短期盈利,還應考慮長期總體盈利水平。東道國為企業提供的區位優勢是其固有的、不可轉移的,如自然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市場偏好及需求狀況、實際消費能力、吸引外資的政策、政治環境、法律制度環境、科技發展水平、勞動力成本、勞動力素質等。endprint
海爾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發達國家能提供給它的區位優勢是顯著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市場容量大,購買力強,需求多樣化程度高,科學技術發達,勞動力素質高,金融市場發達且容易進入,政府干預少、對外資持開放態度,市場競爭公平高效,法制健全,基礎設施完善,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大收益。
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是世界經濟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信息產業快速發展,“新經濟”成為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跡,海爾抓住了投資的黃金時期。在美國的區位選擇,海爾將工業園設在南卡羅來納州,因為該州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如雇工工資稅抵免、房地產稅減免、銷售稅減免等。此外,南卡羅來納州的勞資關系比較穩定,是美國工會組織最少的州之一,勞動力成本也相對較低,工人工資低于全美平均水平。再如海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設計中心,該地是歐洲的門戶,交通便利,通信網絡發達,研發的軟硬件條件一流,極大地促進了海爾在歐洲市場的開拓。
此外,從企業長期利潤來看,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成功,利于擴大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提高整合利用戰略資源的能力,利于穩定和提高企業在母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中的行業地位,獲得長遠收益。
2 競爭優勢理論的解釋
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認為,產業內部的條件決定了企業的戰略和表現。產業競爭優勢與國家的“鉆石”形態有關,即一國國內要素供給情況、市場需求情況、相關的支持產業和本行業競爭情況會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傾向。國內要素供給緊張、需求飽和、上下游產業對企業的支持不夠或國內市場激烈的競爭等都會驅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一國企業要在全球競爭中擊敗對手,需要依靠國內激烈的競爭,因為激烈競爭可以形成差異化產品和精致化服務,提高企業競爭優勢。
基于生產線的耐用消費品生產制造業是中國競爭較充分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的競爭尤為激烈,要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海爾一方面強化自己生產、服務的優勢,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外市場,開始了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
波特認為,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下,高差異和低成本的企業可以獲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他提出了三種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海爾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采取了差異化戰略。20世紀90年代,惠而浦、GE等全球性跨國公司幾乎占領了整個美國冷柜市場,但是它們生產銷售的冰箱大多是大型冷柜,一些美國大學生和單身人士喜歡小冰箱,海爾抓住這一市場契機,生產銷售小冰箱,并根據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對小冰箱進行不斷改進,先后推出了帶活動臺面的小冰箱和電腦桌小冰箱,迅速擁有了市場份額,提升了市場地位。
海爾成功地運用差異化戰略打開了美國市場,憑借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培養了美國人對海爾的品牌認可度和忠誠度,利于直接投資的順利進行,為拓展生產品類奠定了基礎。
3 小規模技術理論和技術地方化理論的解釋
威爾斯的小規模生產技術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之一是具有為小市場需求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由于開發了滿足小市場需求的生產靈活的、適合小批量生產的技術而獲得競爭優勢。
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可以通過對成熟技術的當地化改造,形成和發展自己特有的競爭優勢,開展海外投資。利用經過地方化改進的技術,可以生產出更適合東道國市場需求和消費偏好的產品,發揮差異化優勢,并且這種技術會在小規模生產條件下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前文提到過的海爾生產新型獨立式酒柜和小冰箱,就是發揮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生產技術靈活性、適用性的特點,滿足大學生、上流社會人士等細分市場的特定需求,把握住了發達國家的縫隙市場,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4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的解釋
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地理分布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受國內產業結構和內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企業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掌握和開發現有的技術,再通過技術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根本動力。投資的地域分布,遵循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漸進軌道。
上文提到的海爾對外投資路徑符合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對外投資升級的動態過程,先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再轉向發達國家投資。
5 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前景展望
鄧寧的投資發展階段論認為,企業擁有的優勢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具有關聯性,使一國的國際直接投資狀況呈現階段性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宏觀調控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目前,我國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二。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大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十分活躍,涌現了大量具有國際化經營能力的跨國公司,如中國化工進出口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等大型貿易集團,中國國際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保險集團,首鋼集團、春蘭集團等生產型企業集團和以高科技為后盾的民營企業華為等。
隨著開放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企業的經濟實力、生產技術和研發能力也會不斷提高,現代企業制度會不斷完善,競爭優勢會更加明顯,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數量和質量會顯著提高。增加的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會進一步促進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借鑒、整合發達國家先進戰略資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強國之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6 中國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建議
6.1 宏觀層面的建議
我國不是資本過剩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正處于發展初期,大量企業還缺乏對發達國家投資的經驗和實力,處于對發達國家投資的摸索階段。因此,國家除了進一步加大創新型國家建設力度、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外,還應為在發達國家投資的企業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