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君

日前,中荷乳業合作社模式專家咨詢會在京舉行。據多家媒體報道,荷蘭的農業合作社模式受到與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認為中國農業發展可以參考“荷蘭模式”的經驗和作法。
綜合各家媒體相關資料來看,荷蘭農業合作社的模式可以簡稱為“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合作模式。這種模式現已成為世界現代農業經濟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6家最大的乳品公司中,一半屬于合作社性質。在荷蘭的花卉、土豆、西紅柿、養豬等名列世界出口額前茅的農業領域,也主要采用類似模式。
以荷蘭皇家菲仕蘭合作社為例,這種模式的組織形成和架構是這樣的:
荷蘭的家庭農場主自發組建大規模合作社。合作社通過組建加工、銷售的公司,向產業鏈下游發展,以工業和商業利潤反哺農業。
家庭農場主是整個產業鏈的主人。合作社的各級管理人員和重大事宜決策,均通過會員農場主投票表決。合作社下屬的跨國公司(如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高管的任免和考核,由9名會員農場主代表和4名外部專家組成的公司監事會負責。
合作社是菲士蘭公司唯一的股東,其首要目標就是讓奶農獲得可觀的收入,其次是乳品的安全。
合作社會員的鮮奶必須全部賣給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和資源來確保奶農獲得可觀的收入。同時合作社還可以給那些生產出高質量牛奶的奶農一些財力方面的激勵機制,也給那些產品質量做得不好的奶農進行經濟的懲罰。
根據全體會員農場主表決通過的決議,在菲仕蘭合作社,奶農第一次嚴重質量違規,合作社對其做出的罰款和賠償相當于這個家庭農場全年營業額的3%,全年凈收入的15%。兩次嚴重質量違規,將被終止合作社成員資格,從而徹底逐出奶牛養殖業。
經過140多年的合并與擴容,荷蘭皇家菲仕蘭合作社吸引了荷蘭、比利時、德國的近2萬名會員農場主,2012年菲仕蘭公司銷售收入達到103億歐元,相當于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制品集團的總和。
據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中國乳業總監尚昊哲(AtzeSchaap)介紹,一個標準的荷蘭家庭奶牛農場,平均擁有500多畝土地和85頭奶牛,主要經營者和勞動力就是夫妻或父子兩人。這樣的家庭農場平均每年產出72萬公斤的牛奶。
在荷蘭,農場主屬于中等偏上收入人群。2012年,皇家菲仕蘭合作社一個中等規模家庭奶牛農場的營業收入合計約為29萬歐元,經營利潤6.4萬歐元。
荷蘭“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的優勢成果是很明顯的,其中有諸多可資借鑒之處。
首先,家庭農場主擁有絕對話語權。
合作社由農場主自愿自覺組成,其重大事宜決策、管理人員任免和考核,均要通過身為會員的農場主投票表決或由農場主代表和外部專家組成的公司監事會負責。可見,在合作社里,會員農場主是老板,職業經理人是打工者。
其次,家庭農場主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合作社及其下屬公司首要目標就是奶農獲得可觀的收入,其次是乳品的安全。
合作社每年把利潤的55%分配下去,剩余的45%用以發展合作社。會員農場主的收入的其中79.4%來自銷售牛奶和牛犢的收入,20.4%來自于跨國公司通過合作社組織分發給農場主的現金分紅、債券分紅、債券利息。這樣就保證了農場主的可觀收入,使其獲取了最大化的利益,從而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民。
第三,生態文明和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多元制衡機制。
荷蘭的生態文明和食品安全體系建設除了政府的嚴格監管外,更多依靠家庭農場、合作社組織和乳品公司職業經理人的三方制衡,以及現代農業組織形式提供的自律機制。
在菲仕蘭合作社,奶農嚴重質量違規,合作社對其做出罰款和賠償,或者終止其成員資格使其出局。如果公司由于資本的貪婪和職業經理人的冒進,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又會對其剎車叫停。農場主是質量管理的主體,其家庭農場多是世代傳承,為了子孫后代的事業,農場主會自覺維護農場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制約合作社及其公司的決策和行為。
正是基于這種“人人管人人”的自律機制,保證了這一多元制衡機制健康有效的運行,從而保證了荷蘭乳業140多年來的高質量。
由于基礎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生產風險高,經營利潤低,所以合力應對農業問題是最佳選擇。但是,建立合作的方式,卻是一個頗為重要的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使合作主體農民受益,否則就違背了合作建立的初衷。目前,在國內建立合作的方式有多種,農農合作或農企合作等,無論是什么形式,一定要保證農民主體權利地位,至少也是一個共同體的主體部分。否則,農民處于弱勢地位,毫無話語權,利益被強者大部分攫取,其發展成果和規模再大,與農民利益無關,達不到發展經濟惠農的根本目的。更有甚者,一些企業在資本逐利的驅使下,肆意過量開發,超過土地承受力,直至耗竭為止,留給農民的只是一片又一片貧瘠的土地和仍然窮困的生活。
“做強家庭農場,做大合作社”,是“荷蘭模式”的精髓。農場強則農民富,合作社大則農民強。立足點都在于農民,才是農業發展之王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