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們的身體,實在是集合了耳、目、手、足等各種器官而成的。如果使這些器官各自分散獨立,甚至于分散為各自獨立的細胞,那么這些器官又怎么能夠有視聽及行動的作用呢?
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這樣。個人孤立奮斗,就是挨餓受凍也是在所難免的;集合眾人的力量去奮斗,才可以去談幸福的生活、文明的事業。最普通的群體,是從一個家庭開始的。有了家庭,然后才有撫育兒女、贍養老人、分擔勞動、伺候病人之類的事情。集合一鄉之人組成一個群體,然后才有互相看護的幫助,才有學校的建設。集合一省或一國之人作為一個群體,然后才有便利的交通和高深的教育。假如集合全世界的人們作為一個群體,互通有無,同甘共苦,那么即使是有土地貧瘠、偶然遭遇天災的地方,都不難補救,而且戰爭、商業競爭等慘禍,也能夠在世界上絕跡了。
#1051847; 注意公眾衛生
古語說:“千里不唾井。”意思是說,人將要去千里之外的遙遠地方了,雖然不會再從這口井里打水,但也不敢向井里吐唾沫而妨礙別人打水。商朝法律規定,把灰拋撒到路上的人將受到懲罰,是害怕灰塵、灰燼飛揚而蒙住了路人的眼睛。孔子說:“君子不丟棄破舊的帷帳,而用來埋馬;不丟棄破舊的傘蓋,而用來埋狗。”這是說,對已死的狗和馬都要埋掉,不讓它們暴露在外而傳播惡臭之氣。古人注意公共衛生的程度便已然如此了。
今天的公共衛生設施與古代相比齊備多了,道路的掃除、廢棄物的搬運有專人定時去做;對傳染病的治療,也有專門的醫院。這都是解決那些個人無力應對的問題的方式。
我們在得益于公共衛生環境的同時,也不能隨意破壞那些公共設施,以免害人害己。不要隨地吐痰、不要把污水潑在溝渠之外、不要把廢棄物亂扔到公共道路上。若不幸患上傳染病,應馬上主動隔離,暫時停止與他人交往。比較嚴重的,須尊醫囑留院觀察,不要私自混在大庭廣眾之間。這是我們對于公共衛生的義務。
#1051847; 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以前,園林亭榭的勝景、花鳥魚蟲的娛樂,是有財力的人自己經營、自己欣賞的。而現在,則有公園供普通民眾游玩休閑;有植物園、動物園等作為欣賞及研究的資源。以前,數量多且種類全的圖書、雕塑及繪畫、歷史文物、奇珍異寶,有財力的人才能得到并收藏,不會輕易拿出來給人看。現在則有圖書館供眾人自由閱覽書籍;有各種博物館,可以培養人們的美感,并從中積累知識。另外,公園之中、大路旁邊,栽樹而成蔭,設置座位供人們休息,一些地方還備有免費飲用的清水。這些公共設施,是我們共同享有的利益。
我們既然有這種共同享有的利益,那么也就有共同愛護它們的義務。所以我們在道路上行走,在公園中游玩,不要因為花木可愛,就輕易地折取它們的枝葉;不要弄臟了座位,也不要踩踏刻畫它們;不要手持木棍去騷擾猛獸,也不要扔石塊驚嚇魚鳥;進入圖書館誦讀文章,如果抄寫,那就要小心地保護書籍,不要使它們有一點損壞臟污;進入博物院,對于所有陳列品,都是可以看,但不可以用手去觸摸。如果有觸摸的舉動,即使僥幸逃脫了守護者的眼睛而沒有遭到責備,但我們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則是不能幸免的。
#1051847; 盡力于公益
凡是我們所共同享有的利益,我們都有共同愛護它們的責任。對于已建成的公益事業,我們應當倍加珍愛;對于還沒有建成的公益事業,我們尤其要建立。
從古時候起,我們中國人對于建橋、鋪路、建糧倉、設學校之類的事情,大多不等待政府去經營,而是私人集資來做。近來,更有以自己的力量建設學校的人,而且并非一定要富了之后才去做。山東的武訓先生,討飯來奉養母親,對自己失學而淪為乞丐深感遺憾,立志積累資金來建設一所學校,使孤兒及窮人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他堅持不懈十多年,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志向。像他這種乞丐都能盡力于公益事業,何況有職業的人呢?只要有志于公益事業,那么不論是貧窮還是富有,沒有達不到目標的,只要勤勤懇懇地去做就行了。
#105184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啊?”孔子說:“有,那就是寬恕啊——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又有一天,子貢說:“我不想讓別人施加給我什么,我也不想施加給別人什么。”這是根據孔子的告誡而引申的言論。西方的哲學家說:“人人都是自由的,而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界限。”這些話的含義是相同的。比如我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不想受到他人的干涉,那么我也不能干涉他人的思想及言論自由;我有保衛身體的自由,不想受到別人的傷害,那么我也不能傷害別人的身體;我有書信秘密的自由,不想讓別人窺視,那么我也要謹慎地不要窺視他人的秘密;我不想受別人的欺騙,那么我就要謹慎地不要欺騙別人;我不想受到別人的欺負怠慢,那么我就要謹慎地不要欺負怠慢別人。事情不管大小,互相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自己與他人的交往,不但有消極的戒律,也有積極的行為。如果由前面孔子說的那句話,而引申這句話:“自己想要的,就施加給別人。”可以嗎?答案是:不完全這樣。人的欲望,有時會因為遺傳和環境的不良影響,而有不合于道德和法律的地方。如果把一切自己想要的東西強行施加給別人,那么可能不會有好處,反而有壞處。例如腐敗的官僚,喜歡下屬阿諛奉承,于是就對上司阿諛奉承,可以嗎?迷信的鄉下人,喜歡聽傳教士亂說,于是也像傳教士一樣向親人亂說一通,可以嗎?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雖然有時候也會有錯誤,如對不好的名聲、直言等等就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如果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不直言相勸,而是以婉言代替直言,也還是可以的。
對于積極的行為,孔子固然也說過:“自己想要立業,就要讓別人立業;自己想要成功,就要讓別人成功。”立,就是在社會上站住腳;達,就是使人能夠成功。施加給別人的,一定要以“立”和“達”為原則;不要施加給別人的,則以自己不想要的來概括。如果真的能終身都這樣做,那就沒有什么弊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