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少兒時期是人一生當中成長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80%以上的行為習慣在3—12歲期間形成。92%以上的認知行為在這一階段形成。因此,在這一階段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至關重要的。電視媒體以其豐富的視聽元素,廣泛的節目內容成為了孩子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成長伴侶。加拿大傳媒學者麥克盧漢在其著作《人體的延伸》中指出,電視等傳播媒體不僅僅是娛樂工具,它還是一種制造現代人心靈和改變整個生活環境的新力量。因此,制作良好的節目成為了擺在我們少兒電視人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命題。如何能夠在引導孩子形成正確認知的同時還能強調節目娛樂性這一傳播屬性是中國少兒電視節目面臨的大問題。但反觀我國現有的少兒電視節目類型及播出效果,有一些問題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視。
少兒電視節目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成人化思維左右節目制作
少兒節目的立足之本就是通過模仿兒童的思維,兒童的行為習慣,制作出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電視節目。而縱觀我國現有少兒電視節目,無論視覺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始終難以回避成人化傾向。在視覺表現上,成人思維的影響無處不在,對于成人著裝、語言的模仿。以及對于行為、動作的趨成人化表現都讓現在的孩子在電視上所呈現出來的外在表象遠遠大于他們的實際年齡。導致節目缺乏真實性,缺乏貼近性,拉開了少兒和節目的距離,使得少年兒童對節目的可信度產生懷疑,甚至提不起收視興趣。
成人化思維還表現在對于動畫片的選擇上,2013年10月12日,《新聞聯播》報道稱央視動畫責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動畫制作機構聯合央視少兒頻道等十大動畫播出機構發出倡議,號召全行業承諾不制作和播出暴力失度、語言不文明、含有會被未成年人效仿的危險情節的動畫片。當下最熱門的動畫片《熊出沒》和《喜羊羊與灰太狼》更被點名批評。“喜羊羊”因為語言成人化(灰太狼稱紅太狼“老婆”)、暴力畫面(平底鍋擊頭,羊羊和狼的斗爭)而被輿論詬病。
這兩年動畫片的新秀《熊出沒》播出時也曾引起部分家長的質疑,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在觀看了這樣的動畫片之后,不自覺的表現出暴躁的情緒以及語言的暴力傾向。2007年,因為觀眾投訴“血腥暴力”并掀起抵制運動,正在央視熱播的《虹貓藍兔七俠傳》停播。正是這些成人眼中不算問題的問題,成為了還缺乏主觀判斷的兒童模仿對象。形成了比較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關注群體的分布不均衡
根據人口普查顯示,中國近4億未成年人中80%以上居住在農村。城市人口中僅有17%的兒童常住城市中。因此留守兒童以及農村兒童構成了我國兒童的基本結構。而縱觀我們的電視兒童節目,農村兒童參與節目的少之又少。我們常常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而占相對大多數的農村孩子的發展狀況關乎國家未來的整體發展水平,在媒介傳播尤其是電視傳播中對農村孩子給予充分的關注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準備,也是緩和社會矛盾、縮小城鄉差別的有益舉措。
三、說教意味濃厚,先天缺乏娛樂元素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成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可以通過電視節目學習到更多的生活技能以及行為常識,希望可以通過節目當中的教育元素使兒童電視節目更多的充當起教化工具的作用。正是有了這樣的市場需求,才使得更多的兒童電視節目中,說教的成分越來越多。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少兒頻道(節目)是辦給少年兒童看的,受眾主體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我們更應該看到,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他們知識的增加,優良品德與良好習慣的養成,在很多程度上都是通過“玩”來實現的。英國學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就在《電視與社會》一書中明確指出,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媒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而對于以兒童為收視對象的少兒節目更是如此。上海東方少兒頻道做的一個收視調查表明,72%的少年兒童表示收看少兒節目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歡樂”。這意味著少兒節目的原則應該是“娛樂至上”,而不是“教化第一”。只有順應孩子的天性,增強節目的娛樂性,才能增加節目對孩子的吸引力。
四、節目原創能力不足,經典節日、優秀主持人匱乏。
兒童電視節目主要的受眾群體是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受眾群體的指向性非常強。現階段,在各個地方電視臺里,少兒頻道都屬于“弱勢群體”和“勢微頻道”,播出限制多,收視黃金時間段集中在17:00—22:00之間,相對較短。地方電視臺受制于入力成本及可調動資源的限制,制作節目首要考慮的是節目成本及制作的難度,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辦欄目的質量。縱觀全國的少兒電視臺,除去央視的《智慧樹》、《大風車》等傳統的優勢欄目外,地方電視臺中優秀的欄目乏善可陳。有較高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的節目更是少之又少。多數欄目都在模仿和套用經典的節目樣式。
優秀節目主持人的匱乏也是令各個兒童節目制作機構頭疼的問題。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并不能真正的俯下身段來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另一方面,主持人更愿意成為節目的中心、焦點和話題所在,使得本應是節目核心的小朋友卻淪為了配角,這樣的節目看上去生硬、做作。毫無生氣可言,怎么能夠讓小朋友喜歡?
從目前少兒頻道和少兒節目的總體來看,存在定位不準確、缺少核心品牌欄目以及影響力、節目內容不充實、節目的包裝不到位等諸多問題,這些都制約了少兒頻道的發展。但這些問題產生的關鍵在于缺少了對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收看節目的習慣、時間以及內容的詳細了解,不少少兒節目脫離了少年兒童的喜好和習慣,而這也成為目前我國地方少兒節目成長發展的羈絆。
地方電視臺發展少兒節目運營對策
一、以分時段的定向播出,達到有效傳播的最大化
少兒頻道要依據不同年齡段的少兒基本需求,做到合理清晰的分時段的定向播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級制播出,從而達到有效傳播的最大化。首先,頻道定位要清晰,形象要突出,不管是針對哪種年齡段的兒童都要以少兒大視角作為頻道的基本定位。確定以孩子為核心,但同時又必須制作讓孩子和家長都滿意的少兒節目。其次,頻道要在堅持這種理念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合理地安排節目的內容和播出時間。不能籠統地把“少兒”作為同一節目的目標受眾,每一檔節目都應結合少年兒童所處年齡段的成長需求,結合他們的不同心理發展需求來設置節目內容,做到個性突出,特色鮮明,牢牢抓住自己專屬的受眾群體。
二、重新定位受眾主體,確定節目價值觀
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所創辦的欄目,是不是真的以孩子的需要為主、將孩子的需求放置在第一位。節目為誰而作,為誰服務,對象是誰。這些至關重要的關系找準定位之后,節目的主體就不難顯現出來了。
1、少兒節目應強化受眾主體的參與程度。我們應嘗試著將一些節目構思的工作安排給參與節目的小朋友們,充分的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首先只確定節目的大體框架,而不對參與者做具體的指導。規則、節目走向全部在節目的進行過程中逐漸清晰、明朗,當節目的走向全部都由孩子自己來操控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力和表演欲望就會展現出驚人的一面。
2、地方臺少兒節目應充分協調城鄉信息資源配置,充分重視農村少年兒童對電視節目的娛樂需求,盡可能多地讓農村孩子也參與到節目中來,加強互動。
3、強化娛樂優先原則,加強節目娛樂元素,寓教于樂,使孩子們能夠在玩中長知識,樂中長見識,更多的讓孩子們從電視節目中得到快樂,而不是成為課堂的延伸。
4,城市臺還必須植根于區域文化土壤,創作出適合本地少年兒童的區域性節目,打造屬于本地少年兒童自己參與的影視空間。
5,少兒電視節目更應突出肩負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重任,必須強化公益性。少兒節目是少年兒童獲取科學知識,培養優秀品質、提升精神境界的渠道和手段。家長和社會對少兒頻道更看重的是社會效益。少兒頻道只有提供健康、有益的電視節目,樹立正面、良好的頻道形象才能被社會所接受,被家長所認可。收視率上去了,經濟效益必然也會水漲船高。
6、地方臺還應通過創造區域性的品牌欄目(節目)標識,塑造區域性的品牌形象等手段加深少兒節目對少年兒童的參與、引領,并適時開發衍生活動或產品等,以此激發少兒頻道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縱觀我國少兒電視節目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雖然經歷的時間不長,但是從弱到強、從邊緣到主流的過程卻需要經歷更長久的努力。這需要少兒電視工作者們,保持童心的同時繼續深挖節目內涵,真正制作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