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生產出現“結構性過剩”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等機構聯合主編的《中國文化產業供需協調增長測評報告(2014)》文化藍皮書近日在北京發布。藍皮書指出,從2004年至2012年,中國文化產值比(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總量的比重)由2.15%提升至3.48%,同期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率(文化消費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總量的比重)卻由2.76%下降到2.20%。兩項比值的歷年增長曲線構成“剪刀差”。
中國新聞網報道:“事實上,中國文化產業還遠遠不能滿足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藍皮書聯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明透露,最新研究表明,中國民眾文化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僅有三分之一,“缺口在4萬多億元”。
藍皮書主編王亞南表示,“剪刀差”意味著文化供需協調增長關系不正常、不健康,長此以往將會形成兩種惡果——城鄉文化消費需求增長難以支撐文化產業穩步增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脫離文化消費需求的文化產業生產淪為無效、虛假生產。
專家判斷,中國文化生產出現低水平上的“結構性過剩”,又存在“實質性短缺”,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源于“國民生產總值(GDP)崇拜”的“文化GDP追逐”。張曉明舉例說,盡管有政府以補貼方式投資文化產業,但沒有切合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演變成失敗的投資。他認為,應盡快健全中國的文化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釋放文化消費,使供給與需求更好地結合。
WiFi時代,別讓“深閱讀”漸行漸遠
《人民日報》報道:閱讀是人類自有文字以來一種至為美好的人生體驗。隨著WiFi信號以一種無孔不入的態勢席卷生活的每個角落,隨著電腦的便攜化和手機的智能化,閱讀變得無比簡捷、豐富和多元,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幸福地閱讀著”。
或許有人覺得,電子化閱讀的出現正是給了全民閱讀一股助力。殊不知,電子化閱讀與傳統閱讀之間有著質的區別。電子化閱讀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淺閱讀”的盛行和閱讀的“碎片化”。
誠然,電子書有其難以取代的優勢,但這些優勢往往同時也造就了它的劣勢——習慣于便利的超級鏈接,常常打斷了深入細致的思考;過多依賴于搜索引擎,往往縱容了思想層面的惰性……這種閱讀碎片化、思維平面化的傾向,導致的后果便是人們思維品質的退化。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生活方式、閱讀方式也同樣是多元的,我們無須對電子閱讀抱以偏見,但也不能對紙質閱讀所面臨的窘境無動于衷。而如何讓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和諧共存,甚至讓電子閱讀促進紙質閱讀乃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出版部門需要推出優質的紙質讀物,保證圖書和報刊市場“為有源頭活水來”,以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國民需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拒絕浮躁的、獵奇的、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努力克服閱讀和思想上的惰性。而這,要依賴于全社會——尤其是家庭、學校以及文化部門的協同努力。
全民閱讀,是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WiFi時代,更需要擺脫蕪雜、無效、無聊信息的困擾,好讀書、讀好書,讓書香浸潤我們的每一天——這應當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文化情懷還需商業理性支撐
三聯韜奮書店自4月8日晚起試行24小時營業,并于18日正式營業,該書店將成為北京首家真正意義上24小時全天候開放的書店。“自4月8日試行24小時營業以來,截至17日9時,夜間銷售額為23萬元,銷售圖書7000冊,共計2005人購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透露。10天的業績令人驚喜,但之后讀者是否會繼續買賬?對于24小時書店來說,生存與發展需要什么環境土壤?又如何解決成本壓力?
《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24小時經營,是向讀者展現我們的最大誠意。”三聯韜奮書店道出了眾多實體書店多年堅守背后的文化情懷。然而,出于商業理性不難看到,受電商沖擊本已窘迫的實體書店,實行24小時運營無疑會增加成本。
令業界人士感到振奮的是,近兩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從中受惠的實體書店也在重新認識自身功能和定位,努力探索新的經營模式。正如三聯韜奮書店一位資深主管所說:“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實體書店如果只是圖書銷售場所,那它確實會逐漸失去存在的理由。城市需要實體書店,是因為它是一個文化生活場所。增強閱讀文化體驗、錯位經營是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
“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我們需要開怎樣的書店,而是讀者喜歡怎樣的文化消費場所。”出版營銷專家三石強調,24小時書店要持續發展,必須從大文化消費的角度去思考,即讓書店轉型成大眾文化消費的場所,讓讀者除購書之外,還能享受與圖書主題相關的精品文化消費,如小劇場演出、小眾電影觀影及分享會、小型展覽與研討、文創產品展示銷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