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省

一、民營書業持續發展,混合所有制成為常態
(一)民營書業在新聞出版產業中繼續占據較大份額,保持增長勢頭
從20世紀70年代末算起,我國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三十五年的歷程。發行改革引發了民營書業,而民營書業的快步發展又刺激了發行改革,擴大了購書網絡,同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根據新聞出版產業發展司《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2012年,國有全資和集體企業所占比重超過15.5%,民營企業所占比重超過82.6%。具體來說,在157619家企業法人單位中,民營企業130248家,增長4.8%,比重占82.6%,較2011年提高1.4個百分點。在印刷復制企業中,民營企業的增加值占85.9%,較2011年提高0.4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占85.2%,較2011年提高0.2個百分點;所有者權益占85.3%,較2011年提高0.6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占86.7%,較2011年提高0.1個百分點;納稅總額占86.1%,較2011年提高0.8個百分點。在出版物發行企業中,民營企業營業收入占65.9%,較2011年提高3.0個百分點;增加值占69.8%,較2011年提高2.3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占63.4%,較2011年提高5.4個百分點;所有者權益占63.8%,較2011年提高4.7個百分點;納稅總額占66.9%,較2011年減少0.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占68.0%,較2011年減少0.7個百分點。
(二)國有與民營書業合作成為常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得到促進和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5萬億元)的比例達到61.3%。大量民間資本要求拓寬投資渠道,從而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了現實條件。近年來,在出版領域轉企改制初步完成的大背景下,國有出版集團、出版單位已經或正在成為市場主體,要做大做強,與一些規模大、實力強、信譽好的民營書業企業合作成為一個有效的、重要的發展路徑。
10年前,重慶出版集團就大膽聯合國有、民企和外資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相繼對外聯合組建了五洲傳媒、天下圖書、今日教育、海業貿易、正升置業等10多個股份制的合資公司。同時五洲傳媒公司還打破了區域限制和所有制限制,與貴州新華集團公司共同出資成立貴州新華教育傳媒有限公司等,在北京合資組建北京五洲時代天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五洲博爾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目前,混合所有制經濟已占該集團經濟總量的2/3,近幾年已成長為重慶市產值最大的混合所有制的文化產業公司。近兩年來,北教控股、五洲傳媒、北舟文化、中南博集天卷、鳳凰聯動等新公司的成立,代表了國有與民營合作的主流趨勢,成為混合經濟的重要形式。
二、發展趨勢:“國進民進”,開放共贏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剛剛公布了今年新聞出版改革的八項要點,其中提到了多個改革舉措與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
相關一些跨區域跨行業的混合所有制合作典范如北教控股、北舟文化等新公司的發展勢頭的確表現比較搶眼,但是,國有、民營的合作并非一帆風順,也不乏失敗案例。
究其原因,除了雙方在體制、管理、理念上有不少差異,更重要的是國有股“一股獨大”,民營股“人微言輕”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此導致出現以下問題:在推進混合所有制的進程中,民營資本是否能夠被平等對待?是否有平等的地位與話語權?是否能在公司架構與職務任命上行使其相應職能?“混合”的路徑到底會使民營資本絕處逢生,還是慘遭吞并?如果沒有明細的細則與方案,混合所有制的進程或許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抑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國進民退”。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將這種混合所有制定位為“新公有制”。他認為,真正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沒有政府干預,完全按照法人治理結構來管理。因此,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真正實行平等的市場準入制度,使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切實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財產權不受侵犯,按照法治思維和市場規律進行改革。此外,據一些國有民營合作成功案例的經驗,具有開放共贏的心態與共同的戰略目標方能形成合力。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既不是“國進民退”,也不是“國退民進”,而是“國進民進”。其核心是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非公資本如何參與到國企改革中來,并與國有資本形成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結構。
三、發展建議: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一)既堅定我們發展民營書業的信心,同時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難和阻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章節中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這就表明發展包括民營書業在內的非公經濟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一極,是基本經濟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決定還指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這就為包括民營書業在內的所有非公經濟的企業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消除羊喂肥了就宰的顧慮。
決定還肯定了非公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過堅持三個平等(權利、機會、規則平等),廢除不合理規定,消除隱性壁壘,支撐非公經濟健康發展。這就表明中央不僅提出了發展非公經濟的戰略任務,而且給出了實現這一任務的路徑和措施。
決定在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部分專門講到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門檻的問題,講到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開的問題,特別提到了特殊管理股制度的探索問題,實際上意味著社會資本進入的比例、比重會更大些,份額更多些。
所有這些利好信息都使我們對自己所從事的民營書業充滿著信心。因為這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三中全會的文本,是歷史經驗的結晶,亦是未來發展的指路明燈,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這個決定的提出到實施,從試點到全面輔開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諸多不合理規定一下子難以合理,還有琉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隱性壁壘等。所以我們不能操之過急,簡單化地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要有韌性的耐力,要有底線思維和攻堅克難的藝術。
(二)既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又要著重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出版、文化企業家,并且能形成一個出版企業家團隊
關于現代企業制度。民營書業企業要比國有企業的產權關系要更加明晰,但是距離現代企業制度仍有距離。用厲以寧先生的話,不叫改革叫轉型,由小業主,由家族式企業轉型為現代書業企業。它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制衡原理來保證企業的久遠發展與長治久安。
關于企業家與企業家隊伍。如果說現代企業制度是民營書業企業的發展大計和根本大計的話,那么企業家的成長與培養則是發展大計和根本大計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因為企業家實際上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體現者和踐行者。企業家與作為合格市場主體的企業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合格的企業家,合格的市場主體也難以立起來,反過來,沒有合格的市場主體,企業家的成長與企業家隊伍的形成也會遇到極大的困難。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