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唐乘花

近年來,隨著對數字出版認識的日漸加深,傳統出版正在積極嘗試數字化轉型,但因受產品創意設計人才匱乏、傳統編輯重案頭輕技術、引進的技術人才水土不服等因素影響,轉型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緣由,人才是最大的制約因素。
數字出版人才需求結構與傳統出版數字人才現狀
1.數字出版人才需求結構
數字出版人才大體可分為三個模塊:
第一是內容模塊的人才,即能夠進行選題策劃、內容整合、編輯出版的專業人才,主要包括內容編輯、責任編輯、美術編輯等。這部分人才是傳統出版社最大的優勢。
第二是技術模塊的人才,即能夠進行數字技術研發、數字產品生產,針對不同的傳播介質進行內容傳播的人才,主要包括程序設計與測試、網站維護、技術維護、格式轉換、內容拆分等人員。這部分人才是傳統出版社最匱乏的。
第三是運營模塊的人才,即能夠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確定本企業在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發展目標、發展策略和盈利模式的人才,包括項目管理、經營、信息網絡管理等技術編輯、網絡營銷人員。這部分人才也是傳統出版社所缺少的。
縱觀當前在轉型上有所成效的數字出版,無一例外是按照這三個模塊來搭建人才隊伍的,如外研社的“愛洋蔥”就是按技術、運營、內容三個模塊搭建人才團隊的;人民郵電出版社的數字產品開發部門也主要由策劃、研發、營銷推廣人員等構建團隊。
2.傳統出版企業數字人才現狀
第一,傳統編輯對數字出版的整體認知度不高,轉型主動性不強。傳統出版社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出版流程使得從業人員已經步入慣性思維,對新技術不敏感,對數字出版的認識整體上較為滯后,在傳統出版社現有盈利能力和經營管理模式下從業人員向數字化主動轉型要求不強烈。從湖南傳統出版社走訪所知,各出版社雖成立相應部門,但編輯轉型主動性不強,主動開展數字產品策劃和設計的編輯不到30%,僅有少數出版社少數編輯嘗試圖書的數字化轉型。
第二,傳統編輯對數字技術理解力有待加強,技術人才匱乏。由于傳統出版專注于紙質書的內容出版,傳統編輯對數字技術理解力不到位,技術人才匱乏,給傳統出版數字化轉型的方向、技術判斷帶來障礙,甚至在與技術公司合作中缺乏話語權,嚴重影響傳統出版社轉型積極性。傳統的編輯應主動研究優質內容和技術呈現形式,加強對新技術、移動通信、電子商務、終端格式等的理解,為技術人員研發和設計產品提供需求。
第三,數字出版人才能力結構發展不均衡,復合型人才缺乏。當前數字出版人才的能力結構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編輯人員不了解產品技術,二是管理人員不了解新媒體整體運營,三是技術人員對出版專業知識相對缺乏。數字出版人才既要精通數字出版物內容,又要熟悉數字技術特性和出版流程。傳統出版社最急需的是對傳統出版流程和數字技術及經營管理都比較熟悉或精通的復合型人才。
傳統出版數字人才匱乏原因探析
1.數字出版發展方向不明,對編輯人才的轉型缺乏引導
目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可謂處于探索階段,“內容為王”“終端致勝”“技術為先”“服務至上”等抽象提法使企業感到迷茫,加之出版社目前的效益尚可,企業持有不想大力向數字化轉型前進的觀望態度,涉足的數字出版也停留在建網站或與運營商簽訂委托數字化協議階段。如湖南出版集團的數字出版雖然在全國已形成初步影響,但依然存在“集團主動推,子公司不動”的怪現象。出版社受傳統思維方式和體制制約,對人才的需求導向仍偏向于傳統型,盡管成立了數字出版部門,但在傳統的贏利模式和守舊的用人模式下,數字出版部門在某些出版社甚至被視為“邊緣部門”,從業人員大都是計算機技術人員,他們缺乏編輯理論知識,也沒有選題策劃和市場營銷經驗,難有作為。
出版社數字化發展方向不明,加上企業內部數字化水平不高,數字化工作流程尚未建立,沒有產品作為載體來引導編輯轉型,編輯人員核心工作仍然停留在傳統出版,缺乏雙向或多向的跨媒體交融,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傳統編輯對數字出版的陌生,傳統編輯不適應數字出版發展形勢要求的弱態已經明顯暴露。
2.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編輯知識結構與數字出版存在偏離
傳統出版編輯崗位相對穩定,人才更替不快,知識相對老化,數字技術素養較為缺乏,對數字出版所需的跨媒體技術理解較慢;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不清,又使得出版社難以養活一支技術團隊,造成出版社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數字出版的要求。
出版社編輯的知識背景多集中在文史哲等人文社會學科,理工科的人才偏少,加之多年來出版社已習慣于把電子照排、格式轉換處理等技術活外包,所以,數字出版的“技術意識”和“技術能力”相對貧瘠。數字出版是一種全新的內容生產模式,傳統出版社編輯知識結構與數字出版每個環節都需要技術背景二者之間明顯存在偏離。
3.數字出版技術培訓不足,企業對人才繼續培養機制不完善
對現有人才的培訓是出版社向數字化轉型最需要做的基礎性工作。筆者通過查詢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遠程教育課程“網絡出版與數字傳媒”的18門課程介紹資料發現,對數字技術的課程開設微乎其微;同樣,從該中心網站的培訓信息發布中了解到,自2011年以來針對業內出版人員所舉辦的88期培訓班,與“數字出版”相關的培訓班有18期,占20%,但主題多偏重于網絡編輯、數字出版轉型、法律法規、編輯加工、市場開拓、數字版權開發和保護等方面,對數字出版技術的培訓嚴重不足。
雖然數字出版技術培訓和學習的迫切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傳統出版社依然存在不重視在職人員的繼續培養的現象,或者在培養方式和內容上跟不上數字出版形勢發展的需要,對人才繼續培養的機制不完善,缺乏一個行業轉型的全面規劃,因而人才培訓缺少計劃與目標,加之出版改制使得編輯任務加重,工作壓力加大,接受在職學習和培訓的機會較少,缺乏系統、完整的學習和培訓。
傳統出版轉型人才之困的突破策略
1.增強危機意識,促進從業人員實現自身轉型
傳統出版社應通過業內資訊、交流等方式,讓員工充分了解數字化對傳統出版業的嚴重沖擊和影響,使其增強傳統出版社如不盡快跟上數字出版發展的步伐就有可能被出版產業淘汰或“邊緣化”的危機意識,實現主動轉型。就目前來看,多數編輯都沒有做到這一點,也沒有積極轉型的主動性。傳統出版社要充分加強編輯主動參與數字出版轉型的意識,把在傳統出版中已形成的內容資源優勢、選題策劃能力、文字編輯加工能力、出版物營銷能力延伸到數字出版領域,通過轉型提升信息集成能力、超媒體編輯能力、內容再生成能力、多媒體傳播和營銷能力等。
2.完善培訓機制,引導編輯掌握數字出版技術
傳統編輯轉型既要通過轉變觀念實現自身轉型,還需要社里全面大力支持,使傳統編輯能從繁重的選題策劃、編輯加工業務中抽身出來,參與各項培訓,關注并嘗試數字出版。根據行業歷史特殊性和數字出版的特點,以培養為主,可采取邀請專家來社講座、組織外出培訓、到數字出版企業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對不同類型、工種的人才分層次進行不同內容的數字出版技術培訓。
傳統出版社在制定數字出版發展戰略時要對人才的開發、培養、管理等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機制、計劃和制度,調動傳統編輯轉型的積極性。出版社基于ERP系統、發行專家系統管理,激活社網站、建立SNS社區群體等方式,促進傳統編輯人才形成數字出版習慣和意識,出版社也可以通過減免傳統出版業績任務的形式或對實現數字出版、對內容資源進行全媒體整合出版策劃的傳統編輯給予獎勵的形式,改良人才成長土壤,建立人才發展機制,引導編輯掌握數字出版技術。
3.開展數字出版項目,引領編輯多角色轉換
為了加快傳統編輯的轉型,出版社應開展數字出版項目,一方面出版社借助數字出版項目在與技術公司的合作中為傳統編輯創造數字技術交流的機會,以助于學習數字出版先行者的實踐經驗,為傳統編輯轉型提供實戰平臺;另一方面,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把數字出版和本社傳統圖書出版特色緊密結合起來,以傳統出版業務帶動數字出版的發展,在項目的實施上培養年輕骨干人才的出版技術創新能力、多媒介管理能力、產品研發與市場推廣的協同力。
數字出版需要基于不同閱讀需求、閱讀習慣、閱讀群體、內容載體、閱讀平臺等展開針對性的內容資源精細拆分,為內容資源找到合適的呈現方式。因此,在數字出版實踐中可以觀察員工,發現其專長,引領編輯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新業務流程進行多角色轉換,如向版權代理、數字產品項目策劃、內容整合、產品的設計、售后服務、在線或無線的營銷推廣等角色轉換。
4.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儲備后續人才
據了解,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全國100多所院校已開設了數字出版的專業方向和相關課程,傳統出版社應強化學習型企業建設,可以與研究所、高校、行業主管部門的人力資源部和培訓部門聯合開拓數字出版領域的專業培訓,為員工的學習提供機會和平臺,也可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教學、實習和科研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建立起有效的系統培訓機制,形成產學研聯盟,共育人才,促進人才的快速成長。
(作者單位系湖南大眾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