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穎華
【摘要】 隨著電視節目的日趨豐富,社會階層的細分導致的觀眾細分,以及受眾審美需求的不斷多元化,春晚已經越來越難滿足不同階層受眾的需求。馮小剛的接手也未能讓2014年央視春晚擺脫被“吐槽”的命運,收視率也是創了十年春晚的新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馮小剛給春晚帶來了新的氣息,為春晚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讓我們看到春晚可能的創新之路。【關鍵詞】 創新 理論 解碼
一、尋求國家話語新著力點
(1)春晚的播出平臺,“媒介事件”的地位,以及“新民俗”的身份,使得“春晚”必須成為國家話語的載體,承擔起傳播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職責。春晚在編碼的過程中其意義內涵大致包括以下四種,首先是通過建構家國一體的觀念,以強化華人身份,進而試圖撫平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由身份缺失所帶來的不安;其次,通過復制或制造文化現象,建構一種繁榮的文化景觀;再者,通過回顧重大社會政治事件,描繪時代的強盛;最后就是通過重建春節民俗而彌補春節這一辭舊迎新的節日中“儀式感”的缺失。在將這些意義編碼進春晚的節目文本的過程中,春晚的“國家話語體系”悄然形成。(2)2014年央視春晚有大量作品展現人們的生活百態。小品《擾民了你》展現了年輕人的奮斗;黃渤演唱的《我的要求并不高》展現了普通市民對生活的心愿;小品《扶不扶》則是以扶跌倒行人卻被冤枉為案例來反思社會現象。(3)另外,對民族文化的展示是國家話語新著力點的另一個方向。首先,反應民族文化的節目比重有所上升。在展現民族文化的同時,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民族歌舞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在春晚的整體敘事上,也更多的融入了春節民俗的元素,“巨型的蛋糕式年糕的分切,讓我們在了解中國傳統民俗的同時,多了點年味,多了更多合家團圓的激動”;而春聯也在春晚頻頻出現。
二、深化對民間話語收編
從2014年春晚開場VCR中不同人對“春晚看什么”的不同回答就可以看出,作為面向全球華人的一臺綜藝晚會,春晚的受眾根據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和階層,會有不同的審美需求,同時希望自己的聲音能夠在春晚有所表現。其實,春晚從2000年開始就已經不斷提出開門辦春晚的口號,并在之后的春晚中有了較大的改變,這是對民間話語的有力收編,營造了社會各方都能有在春晚舞臺進行話語表達的權利的意象,草根明星通過選秀的渠道出現在了春晚的舞臺。這是春晚對民間話語收編的一大努力,使春晚與大眾“接合”。進而縮小受眾與春晚的距離,能夠更好的建立情感認同。在今后的春晚演出中,對民間話語的深入收編將成為其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三、增強藝術特色
(1)福柯指出:“在任何社會里,話語一旦產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篩選、組織和再分配。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防范它的權利和危險,把握不可預料的事件。[1]”春晚的審查制度也是一種對話語的控制。這也使節目審查成為春晚演員尤其是語言類演員最頭疼的事情。姜昆、戴志誠就指出:“春節晚會要求固定的時間,固定的題目,這違背了相聲創作的規律,使其畫地為牢,不知不覺給自己帶上桎梏。[2]”層層的審查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春晚各節目類型應有的藝術特色,而使受眾在獲取審美需求的滿足的過程中出現了障礙。因此,還原春晚節目的藝術本質,增強其藝術特色,是對民間話語所期待的審美需求的收編。(2)2014年春晚的第15個節目《英雄組歌》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嘗試。而《同光十三絕》在直播過程中精美的電視鏡頭語言也增強了節目的可視性。當然,在本屆春晚中,仍然可以看到精心雕琢的國家話語捆綁的痕跡。小品《扶不扶》在故事結尾終于給疑似碰瓷的老太太的行為找到了原因:失憶。皆大歡喜的結局不乏審核制度的烙印,然而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仍然是給觀眾帶來了歡樂。
四、結語
不可否認的是,春晚已經難以回到過去萬人空巷的輝煌時代。其國家話語的表達不會消失,人們對春晚編碼中所表達的意義以“吐槽”或拒絕收看等方式所進行的抵抗仍將繼續。但是,既然春晚已經成為了關于春節的一個新的民俗,也許它更應該做的是,吸引人們的關注,不管批評或是贊美,通過將人們吸引進其敘事之中,以此來彌補隨著城鎮化進程所帶來的春節儀式感的缺失,強化家國一體觀念,進而對社會各階層進行彌合。
參 考 文 獻
[1] [法]福柯:《話語的秩序》,肖濤譯,語言與翻譯的政治[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第3頁
[2] 李慶山等編著:《中央電視臺24屆春節聯歡晚會臺前幕后》[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第12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