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攝影/王崢
云南物流產業集團是云南省內唯一的國有大型綜合性商貿物流企業集團和全省現代物流龍頭骨干企業,位列中國西部百強物流企業首位,云南省百強企業第16位。位于西南邊陲的云南物流產業集團是如何取得這些驕人業績的?不久前在本刊舉辦的2014中國儲運發展高峰論壇上,記者采訪了云南物流產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周少方,請他向讀者做一介紹。
作為云南省唯一的國有大型綜合性商貿物流企業,云南物流產業集團的創業歷程非比尋常。周少方說,云南物流產業集團的前身云南物資集團,是由云南省物資局成建制轉制的老國有流通企業。當時面對市場競爭,傳統物資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占,經營業務逐年萎縮,市場占有率大幅下降,虧損逐年加大,最多時企業銀行債務、應收賬款等不良債務達6億多元;深層次矛盾不斷顯現,企業沒有發展戰略,方向不清,目標不明,處于“收攤子、守攤子”的局面,干部員工看不到希望,企業面臨生與死的抉擇。
周少方說,2005年7月我和集團新一屆領導班子,通過對企業深入調研和省外先進物流企業的考察后,決定首先抓經營理念的轉變和確定戰略發展的定位,并向云南省委、省政府遞交了《加快發展云南現代物流產業的建議》報告。此舉在省級有關部門和部分州市引起了巨大反響,隨后集團向云南省政府上報了更名組建云南物流產業集團的請示。2006年1月,依托原云南物資集團并整合云南部分國有物流資源組建成立了云南物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物產集團的組建是集團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標志著集團走出傳統體制的窠臼,步入了新的發展道路。
那時集團百事待興,新一屆領導班子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更新觀念、走創新發展之路才是首要問題。幾經研究,領導班子提出了“三三四一”,即“三個調整”——調整發展思路、調整經營結構、調整業務形態;“三個創新”——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四個再造”——觀念再造、體制再造、業態再造、隊伍再造;“實現一個目標”——把集團打造成云南省具有影響力、帶動力、控制力的現代物流產業骨干龍頭企業。
發展的戰略目標確定了,如何實施才是關鍵。面對老國企囿于體制和機制的束縛,思想觀念落后、人才匱乏、歷史包袱沉重的現狀,亟需打破束縛,更新理念。為此,2006年集團啟動了企業文化建設工程,力求通過觀念的更新實現企業的再造。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明確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建立起符合企業發展戰略,反映集團特色的企業文化體系,實現“三個明顯提高、兩個擁有、一個增強”。“三個明顯提高”即集團整體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集團內外部形象明顯提高、集團綜合經濟實力明顯提高;“兩個擁有”即“擁有個性鮮明、社會認同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和企業形象,擁有品牌市場、品牌服務和品牌文化”;“一個增強”即增強集團核心競爭力。
圍繞發展戰略目標,集團領導班子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這個根本,突出“物流”這一發展核心,以此統領集團上下的思想和行動。集團總結提煉出符合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企業使命、企業精神、經營方針,把做強做大現代物流業作為集團的奮斗目標。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創新,達到內強企業素質,外塑企業形象,增強企業凝聚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實現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戰略的和諧統一,企業發展與員工發展的和諧統一,企業文化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和諧統一,為集團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正是因為更新觀念,走創新發展之路,才使得集團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周少方說,目前集團在西部十二個省排名前列,經過七年奮斗,我們在全國倉儲物流配送企業五十強中排名第九。
談到云南物產集團現狀,周少方如數家珍。他說,作為一家綜合型物流企業,我們現在主要業務板塊有五個,第一是商業貿易,第二是物流服務,第三是物流金融,第四是物流信息,第五是物流地產。這幾年集團發展很快,主要還是靠新型的業務形態來支撐,如果還靠傳統模式尋找出路只會越走越窄。譬如,電子商務,作為物流企業,如何把過去的倉儲搭建成一個新平臺,去搭乘電子商務這趟快車來發展呢?我認為要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物流企業和電商企業的聯合,構建一個物流引領實體的平臺;另一個是電商企業和銀行搭建一個物流金融的平臺。在這兩個平臺的基礎上,如何打造物流服務的產業鏈,將是我們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周少方說,云南物產集團地處內陸,不像沿海地區有區域上的優勢,所以我們要多元化發展,服務的領域多元化。不能單純搞租賃,要把業態集中起來,幫助我們上下游客戶做一些新的服務業態。
現在,我們的重點是向民生物流轉變,主要是一些生活用品、生活消費品等,采取的模式是搭建基地加物流配送;另外一個重點是為境外做跨境物流服務,利用云南的邊境口岸,面向東南亞國家。在跨境物流通關上,集團一是利用國家對東南亞國家的優惠政策,加大貿易出口;二是利用電子商務擴展業務,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
對于眼下風生水起的物流地產,周少方認為,物流地產今后的發展方向還是要為企業搭建平臺,做好服務。對于目前物流地產出現的問題,周少方認為,主要難在投資周期回報比較長,還有土地的價格比較高,從而造成成本比較高,因此從國家層面上要制定一些政策支持。
提到跨境物流,周少方說,現在通關比較方便,中國與東盟很多國家有協議,通關比較暢通。當前主要的困難是云南運輸條件比較差,受交通道路制約因素比較大,這是客觀原因,目前沒有辦法解決。所以,我們視業務的輕重緩急,盡量采用最快捷的通道,能用航空的就用航空,能用鐵路的就用鐵路,盡量減少一些公路運輸來爭取時間,提高速度。目前集團以公鐵聯運方式為主,215個經營網點輻射云南省16個州市和全國12個大中城市,擁有經營場所面積178萬平方米。
對于區域物流跨省的協調,還是利用我們行業的優勢。我們集團的倉儲業輻射到全國十二個城市——石家莊、西安、重慶、成都、貴陽、南寧、青島等,這些城市都是鐵路的節點或水運港口,我們通過這些物流樞紐向東盟國家提供服務。
目前集團的客戶主要有幾大類:家用電器、生產資料制造商以及一些鋼廠,再有就是一些快消品的生產制造商和能源制造企業。代表性的客戶主要有格力電器、海爾、蘇寧等等。而且我們的業務已在全國鋪開,集團新建、在建的12個現代物流園區均采用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電子商務化標準規劃建設。
對于和電商的合作,周少方表示,現在集團在快消品和民生產品上與電商合作比較多一些,比如服裝、生活用品。在倉庫的服務環節上用自動化比較多。這樣可以降低很多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我們目前不直接做倉儲,是和電商合作成立一些體驗店,然后做一些配送服務,比如七匹狼、以純、雅戈爾、361度這些品牌的云南總代理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快消品方面主要是生活用品,像青島啤酒、食用油、洗滌用品等,我們都是和廠家聯合去做。
提到今后的發展規劃,周少方表示,現在集團打造立足云南、連接全國、面向東盟的物流網絡,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六五四”,一就是以昆明為中心;六就是六個通道——廣西出海,瑞麗、磨憨、河口出境,昭通、曲靖連接國內的六條物流通道;五就是五個業務板塊——商貿流通、物流服務、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地產;四就是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融合。
更新理念,樹立企業核心價值觀,是做大做強企業的基礎。對此,周少方表示,企業的使命是獲得可持續的收益和發展,而促進企業發展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文化,尤其對于云南物流產業集團這樣的省屬大型國有企業來講,應當樹立競爭、爭先的企業理念,勇于競爭、敢為人先、勤于學習、不斷超越。對集團實施企業文化再造,就是要適應時代要求,創新企業制度文化,營造和諧發展的工作氛圍,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戰略思路。戰略創新實質是企業業務再造的前奏,而戰略創新過程也就是企業文化理念的澄清、梳理和提煉的過程,是經濟形勢和競爭態勢的研究分析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企業的管理人員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呵護企業。同時,也需要通過企業共同價值觀的錘煉,讓管理人員把個人價值與企業命運結合起來,進而凝聚起員工的事業心。
二是創新管控制度,激發中層員工的上進心。按照“突出重點、區別對待”的原則,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和獎勵評估體系,使其工作目標和關注焦點指向企業的發展戰略,在企業核心價值體系之下協調工作、謀劃發展。注重從企業內部選拔優秀人才,也要注意利用社會資源,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等不同行業、不同崗位選拔優秀人才,以達到“沙丁魚激活休克魚”的功效。還要設置好通道,形成月度監控、季度分析的預算執行控制機制,建立后備干部人才庫和中層管理人員問責退出機制,保持向上和退出兩個通道暢通。
三是創新激勵機制,凝聚基層員工的責任心。要充分認識基層員工的獨特性,讓員工與承擔的工作內容相匹配,并把組織目標分解為員工單位時間內需要完成的內容。既要進行目標管理,又要讓員工對目標充滿信心,還要讓獎勵和績效相統一,把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結合起來,引導員工成長成才、提升個人修養。集團的企業標志就集中體現了集團的企業文化——一個形似古幣的圖案志,寓意“外圓內方”,告誡員工在企業的價值體系下,只有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動性,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只有主動適應社會的變革,才能保持企業的強大內生動力并實現團隊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