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成熟,物流業也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車,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的物流信息公共平臺以其資源的集約、共享與開放等利好,在應用中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得到國務院和省、部領導的高度重視。
近日,國務院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指出要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整合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檢疫等信息資源,促進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有效對接,鼓勵區域間和行業內的物流平臺信息共享,實現互聯互通;加快推進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依托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等已有平臺,開展物流信息化國際合作。這標志著平臺建設被正式納入國家物流發展規劃。對此,本刊采訪了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管理中心綜合發展部戴建鋒主任,就平臺如何站在國家戰略層面與其它區域實行互聯互通發表自己的觀點。

物流第三利潤源,但當前國內物流整體水平不高,普遍的反映是物流成本高。以浙江省道路運輸行業來看,企業散小弱的情況嚴重。戴主任介紹說:“浙江省擁有36萬家運輸企業,戶均只有1.3輛車;100輛車以上的只有243家,而且信息化水平相當低,企業間信息系統難以互聯互通,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物流效率。
正因為有問題才有機會,大量的物流企業、第三方平臺運營商、政府等物流活動相關方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投入到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運營中,希望以此來推動物流的發展。
戴主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共平臺”有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但不產生直接的經濟利潤,不可能由市場自發產生,也不適宜由企業負責建設,必須由政府主導,站在國家宏觀層面進行頂層設計,整合各方面資源,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公共平臺’的建設由政府主導,它的交換邊界是最大的,推動提升效能是最好的,集聚集成能力是最強的,誠信力和公認度是最高的。”
“公共平臺”如何避免政府之手強、市場之手弱的弊端?對此,戴主任說,關鍵在于要找準定位,厘清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
政府做數據交換,市場的問題交易的問題由企業去解決。“政府部門主要是抓標準和平臺框架建設,開放政府的公共信息,做好信息化推廣;企業改造自身的業務信息系統,實現與各方信息系統互聯,并利用平臺開發交易、跟蹤等豐富的商業應用。”戴主任解釋說。
“公共平臺”作為由管理部門、行業協會、軟件開發商、物流供應商多方共建的開放、共享的物流單據和服務電子交換基礎網絡,有利于促進企業間、行業間、區域間物流信息有效銜接,因此也被看作是提升區域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去做企業想做而做不了的事,要充分體現政府為主導的公益性、開放性和共享性特征。
政府搭臺、運營商唱戲、用戶使用服務,這是“公共平臺”與市場搭建的平臺的不同所在,“不直接提供具體的信息服務,而是解決物流活動相關方之間的信息交流效率低下的問題,牽頭相關方共建物流信息共享標準,搭建物流信息共享的底層交換網絡,只要符合標準就可以接入到公共平臺上。”在戴主任看來,服務的對象不僅包括物流企業與其合作方,也包括了為物流企業提供服務的各類平臺。
“公共平臺”應該起到的作用當然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形成更加透明、優化、高效的物流生態圈,從而提高物流發展水平。市場上的平臺都是立足于一個功能再提供服務,這也是整個物流生態圈所需要的,只是缺少一個串聯起這些平臺的頂層設計。
對此,戴主任建議:“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建立各平臺或各服務之間的互聯共享標準,平臺內部的功能可以千差萬別,因為用戶的需求不一樣,但是平臺之間、用戶之間的標準只要定義好了就可以實現互聯互通。”
目前,市場上已經存在眾多的企業平臺,這些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根據服務對象不同,功能上大致分三類:第一類是為企業經營活動服務的功能,如物流SAAS軟件服務;第二類是為行業提供信息查詢服務的功能,如車貨源信息、定位信息服務等;第三類是提供物流配套服務的功能,如保險、金融等。
在戴主任看來,“這些平臺都可以利用‘公共平臺’的基礎交換網絡為載體,提供車貨源信息、運費在線支付、代收貨款、物流保險等增值服務或公共信息服務。”
對于“公共平臺”與這些增值服務平臺是否存在競爭關系的問題,戴主任表示,“公共平臺”的定位是一個物流商務信息服務的大窗口,既方便各類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運營企業能夠在更大范圍向社會提供增值服務,也方便社會企業用戶通過一個窗口更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服務。
戴主任介紹說:“交通運輸部推出的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作為政府牽頭的具有公共、開放、共享屬性的平臺,定位為“平臺的平臺”,即它不是一個直接提供以上三類具體業務功能的平臺,而是為物流活動各方提供信息共享的高速公路,是聯通各物流信息孤島的連島工程,同時又是面向交通運輸行業的信息化推動工程。
對此,戴主任介紹說,公益性、開放性和共享性是這個平臺的最大特征,它可以很好地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公共平臺”與“區域平臺”、“企業平臺”與相關政務信息系統都能實現互聯互通。
提供的標準、信息共享通道以及政務公開信息的整合查詢服務,用戶可以通過“公共平臺”與自己的物流相關合作方進行信息的電子交換,實現合作方系統之間的互聯,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降低信息共享成本。
據了解,“公共平臺”已經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界的物流基礎交換網絡,打造成為服務經濟發展的“物流信息高速公路”。作為一個“連島工程”,全國已建成1個根服務器,部署了9個交換服務器,目前平臺日信息交換量高達200萬條。
戴主任介紹說:“這個平臺一是能實現企業信息互聯服務,包括了新華書店、華東醫藥等18家商貿、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的數據交換。二是通過衢州物流網、四方物流平臺、中遠物流、華泰保險等20多個物流信息服務商為企業提供交易、跟蹤、保險等物流增值服務。三是提供公共信息服務,推動港口等物流節點信息共享,目前中日韓三國18個港口、蕭山機場、2個海關監管區按照平臺標準提供了公共信息查詢服務,23個物流園區實現了車輛一卡通。”
與此同時,“公共平臺”作為政府職能的一部分,打造了行業監管服務,將物流企業與交通、海關、國檢、安監等行業監管部門互聯,方便企業申報、查詢等,也為監管部門加強監管提供了便利。目前,已完成600余家危險品運輸企業電子路單信息互聯,同時,將全國714萬個運輸業戶、946萬輛運輸車輛、724萬從業人員的注冊信息向社會提供,促進了“誠信”交通建設和行業規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