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許 盈
中科大洋:做媒體融合的踐行者
——訪中科大洋副總裁 王杰中
本刊記者 許 盈
在BIRTV2014的4號館內,中科大洋(下簡稱大洋)以新形象登陸4006展位,此次參展,大洋延續了“融合全媒體構建新生態”的主題,通過全媒體融合生產平臺和全媒體演播室等展區,集中展示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成果。
與以往不同的是,大洋全媒體融合生產平臺的展臺布置一改常規,看不到“云媒資”、“云制作”、“云新聞”等具體的功能劃分,取而代之的是三大仿真工作區——“臺內生產”、“外場協同”和“移動生產”,其中臺內生產區主要通過瘦終端和一體機,為用戶展示融合節目制作、融合新聞生產、融合資源管理和公有云定向應用;外場協同則為與會嘉賓帶來4G視頻直播、大洋網盤和文件超速傳輸等精彩演示;移動生產主要體現基于移動終端的應用,包括視頻編輯、稿件編輯、內容審核以及流程監看等——通過模擬電視臺的工作場景,讓觀眾更方便地感受到新時期電視臺的各種業務應用,展現了大洋對媒體融合的認識和理解。
展會期間,本刊記者有幸采訪了大洋副總裁王杰中先生,了解了大洋對媒體融合的所思、所行。

本刊記者專訪王杰中先生
“融合是廣電業內一直以來的熱點,從中央到地方,從電視臺到廠商,大家都在探討,但如何去做,如何讓融合的理念落地,因為所處的立場不同,可謂見仁見智”,王總介紹道,“站在廠商的角度來講,大洋更多考慮的是提供何種平臺和何種技術系統,從而最大程度、最靈活、最方便地支撐業務的變革。”“實際上,大家都在探索,不斷有人去嘗試,彼此相互啟發,這將是一個漸行漸清晰的過程。”
“對于電視臺而言,原有的新聞網是為新聞中心或者某一個新聞頻道服務的。而在未來,平臺將不再專屬于任何一個頻道,所有的頻道都是平臺的租戶,平臺將根據用戶的生產規模兌現相應的系統資源,當用戶生產能力下降時,平臺可以解放出部分資源分配給其他用戶,這樣能很好的解決困擾電視臺的生產能力不均衡問題,比如,‘兩會’期間新聞制作需求大幅上升,但若按此時的新聞制作能力構建新聞網,在日常情況下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正是因為對媒體融合理解的逐漸深入,大洋在BIRTV2014上重新布局了全媒體融合生產平臺展示區,從原來的突出功能,變為如今的突出應用,讓從業者切實感受到媒體融合的巨大魅力。
王總介紹說:“大洋媒體云平臺類似‘中間件’,擁有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公有云上的公共服務、能力組件(如合成、轉碼、技審等)和應用工具。用戶在使用平臺的過程中,并不擁有獨立的、完整的系統,而是根據具體使用需求,比如需要多少存儲、多大帶寬、何種編輯工具等,在平臺上進行組配。當團隊發生變化時,平臺可以將資源打散,重新組配新的團隊,最終實現分權分域的目標。”
何謂“應用工具化”?王總舉了個形象的例子:“不管是生產辦公家具的,還是生產衣柜的,對于廠家而言,手中的木料屬于資源,而鉗子、榔頭等則屬于生產工具,通過這些工具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才能得到所需的成品。”
深耕廣電20余年,大洋的核心競爭力集中體現在對廣電的應用、需求,以及對視音頻處理、媒體資源管理等的深刻理解上,通過媒體云平臺,大洋將這些優勢轉化為應用工具,能夠更全面地為用戶服務,助力電視臺創新生產模式。
在大洋展臺上,參展嘉賓親身體驗了應用工具化帶來的新型節目生產模式,“臺內生產”、“外場協同”和“移動生產”三大仿真工作區均設置了4個工位“點”,依托統一的媒體云平臺,操作者在每一個工位“點”上都能完成制播的所有環節,且操作易用、快捷。如果是全媒體記者,強調內容的快速發布,可以選擇簡單快速的工具;如果是電視臺記者,強調內容的精致,則可以選擇專業的非編工具——操作者只需要考慮如何發揮聰明才智,去創造和加工所需的內容。
媒體云平臺的架構中,信息安全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大洋通過混合云架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大洋認為,對于專業電視臺而言,節目制作應以私有云為主,同時構建公有云服務和私有云架構互為補充的環境,以保證數據安全。在這一架構中,每一臺機器只是云平臺下的一個瘦終端,本身是沒有任何業務邏輯,信息安全的關鍵是后端私有云平臺對各種業務之間設置的安全隔離措施。
比如,當編輯通過平臺在互聯網上找到一條新聞,需要使用里面的視頻或圖片時,通過鼠標將它直接拖拽到文稿系統即可進行下一步操作,這看似簡單的一“拖”,實際上觸發了后臺文件可隔離的遷移擺渡動作,檢索操作訪問的是一臺專門用于訪問互聯網的虛機,而文稿的應用訪問的則是另外一臺內網私有云里的應用。反之亦然,操作者可以在非編、審片、媒資等任意環節打點、截圖發微信(微博),但實際上這個“發送”的動作只是把內容統一發送到發布資源池,通過安全通道與外部的發布服務器對接,由該服務器統一發布。
據了解,上述功能已在大洋承建的“無錫廣電集團全媒體資源匯聚共享平臺”中實現,在2014年BIRTV大獎的評選中,該平臺榮膺“BIRTV2014應用項目獎”。
在中央8月18日頒布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強化互聯網思維”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王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提升用戶體驗。”“媒體融合的目標就是增強媒體的影響力,首先要明晰用戶需求,然后去分析、滿足和引導,這才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
要將互聯網思維落到實處,報道迅速也非常關鍵。為此,大洋新推出移動生產系統,采用了基于公有云的自動同步機制,連通了臺內系統與臺外個人終端,實現了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協同編輯。通過這個系統,電視編導不會被限制在后期制作機房里,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機、Pad或者筆記本電腦隨時隨地地進行編輯制作,并及時和臺內制作網聯動。目前,該系統已支持安卓版本。
采訪的最后,王總表示,媒體融合是當下熱議的話題,所有人都在討論,雖然方式方法不同,但大家對融合生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取得了高度共識,下一步的關鍵是如何腳踏實地的走下去,樹立一個成功的樣板。在前行的道路上,大洋愿與業界同仁攜手,積極地去思考和探索,做媒體融合真正的踐行者!

BIRTV2014大洋展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