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薛 京
你的節目質量合格了嗎?
——訪新奧特數字媒體解決方案事業部產品經理 李進杰
本刊記者 薛 京
隨著電視臺與視頻網站、電視臺與電視臺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內容為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親子、相親、職場、中國文化等綜藝節目“鋪天蓋地”,作為觀眾,我們只是用眼球鎖定了節目內容,對于節目的各項指標是否合格,我們卻無從所知。在BIRTV2014期間,本刊記者采訪了新奧特數字媒體解決方案事業部產品經理李進杰先生,讓我們一起聽聽新奧特如何評測節目質量。

當前,受眾的文化素養越來越高,對電視節目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隨著制播分離的實施,也出現了很多節目制作方,他們在為各大電視臺策劃、制作一些品牌節目。而這些節目的品質并不單單體現在節目的內容導向方面,也包含其質量,如客觀技術指標(清晰度、舞臺音響效果)等。對具有大屏競爭實力的電視臺來說,如能形成一個高端的節目品牌,相信會使節目制作者受益無窮。
談到當前各大電視臺在節目制作方面面臨的挑戰時,李進杰先生說道:“當前電視臺的節目制作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在高清時代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每個電視臺都有不同的頻道,而每個頻道采用了不同廠家的設備,而每個廠家的設備在遵循國內外一些標準的前提下又有自己的私有標準,這就導致最終形成的節目有一定的差異,給電視臺的技術人員帶來了一定的不便,也增加了節目在播出過程中的不可控風險。同時對于一些由獨立的節目制作方所制作的節目也無法同時達到多個電視臺的標準而面臨節目無法傳播的問題。二是在節目質量評測尤其是客觀評測方面效率低下。現在電視臺對節目質量的把控主要通過專用設備——示波器,技術人員通過示波器1∶1地觀看節目,節目有多長就需觀看多長,效率低下。”而專用設備示波器費用昂貴,且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在成本和易用性上也大打折扣。
電視臺的核心優勢是其龐大的電視節目,在全媒體互聯網時代,電視臺必須制作高質量的電視節目才能吸引受眾,那么建立一套全面數據化信息處理的節目質量評價體系成為必然。新奧特通過自主獨立研發,推出了“節目質量評價系統”。
節目質量評價系統由主觀評價指標體系和客觀評價體系構成。主觀評價指標體系由專家評價指標、觀眾評價指標和領導評價指標三方面構成;客觀評價指標體系由收視率指標、廣告創收評價指標和技術指標三方面構成。李進杰先生說道:“在節目錄制和技術質量檢驗中,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作為衡量節目質量的統一標準。與客觀評價相對應的是質檢系統,主要完成文件封裝、壓縮編碼、視音頻內容檢測;與主觀評價相對應的是節目質量評測管理系統,主要由專家評委通過觀看節目,對節目從視頻、音頻及整體印象上進行評價,結合質檢系統給的客觀評價,確定節目質量等級。評價完成后,對評價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布,對特殊的節目制作樣例,為后續節目質量的改進提供樣本。”
對于行業內的電視節目質量評價,新奧特所提出的系統到底有哪些優勢呢?李進杰先生介紹道:“首先,我們設計的質檢系統(客觀檢測)檢測指標全面、科學,我們在設計該系統時先后參考了國內、外33個標準,可以同時檢測23個大項,593個小項;二是準確,檢測結果可與專業硬件檢測設備相匹敵;三是檢測效率高,從CCTV的認證測試可以看到,我們的檢測效率單機可達14倍速,三機可達34倍速;四是創新,該系統我們有53項技術創新點;五是智能,解決資源與任務并發數沖突,在保證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可根據檢測結果給出客觀評分。”
在該系統中我們首次將現代質量管理理論引入電視媒體,設計了節目質量評測管理系統(主觀評價),主要完成對已播出節目的評測。李進杰先生說道:“很多電視臺認為這個沒有必要,但我覺得很有必要,因為現在電視臺的管理部門無法全面了解節目的具體制作情況。通過我們這套系統,可對播出的節目做一個隨機抽取,之后組織相關專家對這個節目的主觀內容進行評分,比如對視頻內容、音頻內容等進行評價,結合前面的客觀檢測結果,形成對節目的整體評價,就可以把節目制作的情況真實反映出來。技術部門可以通過我們這套系統和節目部門做交流,推動節目的持續改進。管理部門可通過該系統的月報、季報或年報,對節目的制作情況了如指掌,實時調整決策,制作出高質量的電視節目,同時創立高端的電視節目品牌。”

2013年12月,新奧特“節目質量評價系統”中標中央電視臺全臺技術質量檢測系統。據李進杰先生介紹,“到目前為止,新奧特的節目質量評價系統的研發工作基本完成。該系統對央視19個制作檔的素材進行了檢測,壓縮編碼和封裝的檢測結果基本無一漏報。通過該系統,大大提高了電視臺的檢測效率,前面也提到,我們的檢測效率單機可達14倍速,三機可達34倍速。”
新奧特基于高清視頻設計了該套系統,當問及是否考慮超高清時,李進杰先生說道:“目前我國3D和4K只有試驗頻道,我們想先把高清完成,對于3D和4K,從技術角度來講問題不大。”
那么新奧特節目質量評價系統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什么?李進杰先生回答道:“節目質量是媒體的生命,建立一套對電視節目質量科學量化的評價標準是一個新課題,新奧特的‘節目質量評價系統’首次將現代質量管理系統標準引入電視媒體,是探索現代質量管理理論用于電視節目生產和傳播的一種新模式,它有利于加強對節目制作各個環節的控制,可有效控制和持續改進電視節目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幫助電視媒體建立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
OnAir nAir電視云,開啟電視臺業務全臺云化新篇章

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勢在必行,新奧特聯合阿里云、華通云數據推出的OnAir云平臺以其創新的建設模式和運營模式為廣電行業在云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最佳解決方案。
便捷的網上開通流程、高效的云端布署機制,是OnAir全媒體云平臺建設模式的一大特點。日前,國內頗具影響力的網絡媒體——中華網已正式落戶OnAir云平臺,通過OnAir云平臺為其快速構建新媒體業務,將視頻內容全部遷移至云端,一周時間全面實現音視頻內容的云端管理及快速的CDN發布;在重大體育賽事轉播中,云平臺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彈性布署等優勢就更加突顯,記者無需到賽事現場,只要一個賬號、一臺PC、足夠的帶寬,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進行內容的編輯制作。今年8月16日舉辦的青奧會賽事中,OnAir云平臺為江蘇電視臺提供了賽事IBC云服務,率先實現了真正云端的賽事服務。
在運營模式方面,OnAir云平臺也獨樹一幟,通過先進的新聞制播云技術,進一步為電視臺優化制作播出流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臺網聯動。現有新聞制播流程下,熱點新聞事件的首發往往被互聯網企業占據,電視臺的報道相對滯后于互聯網企業,而網絡電視臺往往落到了最后。這種怪現象完全與電視臺建立網臺與新媒體融合形成全民有效覆蓋的初衷相違背。通過OnAir全媒體云平臺進行新聞制播,就不存在這樣的情況。OnAir云平臺能夠確保電視臺在第一時間發布最新消息,從而引導社會輿論而不是做事后的官方辟謠。對綜藝節目而言,目前很多綜藝節目都在外地拍攝錄制,拍完以后電視臺可以先把低碼率的節目花絮、宣傳片等素材上傳到全媒體云平臺上,在互聯網上做前期的預熱發布和宣傳推廣。
另外,基于OnAir云平臺的開放性理念建立起來的產業生態圈也是傳統模式無法比擬的,在OnAir全媒體云平臺上,除了新奧特云視成熟的生產體系、眾多的專利技術之外,還整合了行業內領先的多家供應商,使OnAir云平臺更具專業的縱深性。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大數據分析服務以及哈雷公司的在線轉碼產品近期已入駐OnAir云平臺,相信隨著OnAir生態圈的成長,未來會有更多的在線服務落戶OnAir云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完善、更全面的全媒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