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 賈少華 董海寧
摘 要:社區基層管理是社會公共管理的終端環節,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加強基層社區服務工作的實效性已經成為居民評價和上級機關考核社區工作重點。在原有社區工作之上尋求創新機制、提高服務效率成為社區服務新的突破點。信息化手段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利用信息技術的重建社區服務,促進公共事務管理,實現社區基礎信息資源共享,成為改進社區管理的創新思維、新途徑。目前,社區信息化管理系統已經在眾多地區鋪開,但是存在各個基層單位重復建設,數據不一致的情況,與大數據平臺下的基礎數據共享產生沖突,產生部分數據冗余問題,影響了整體數據利用效率。因此如何構建標準化的社區信息管理系統,成為現階段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社區管理;標準化;系統設計
1 引言
為實現各級業務系統與社區信息管理系統數據互通與共享機制,通過設計基于標準化社區信息管理框架完成。社區信息化是由多方協作參與、涉及面較廣的復雜系統,其運作需要各方的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實現。為達到多方共享和操控的目標,基于標準化社區信息管理框架應涵蓋的各個層次內容。包括政策法規、信息化人才兩大支撐,以及應用層、要素層、技術層3個層次。其中,政策法規、信息化建設和管理人才為實施標準化社區信息管理提供了平臺保障,而技術層、要素層、應用層是市區信息化的應用基礎,涉及技術實現、組織環境、實際應用等方面。
2 社區信息化兩大支柱
2.1 政策法規
社區信息化建設與部署通常有政府部門牽頭,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電子政務發展模式。如果缺乏政府的積極助推、政策扶持、標準化構建,社區信息化將成為無本之木。例如:加拿大的CAP計劃為了建立覆蓋全國的公共社區互聯服務,在所有城市和農村的信息互聯的服務點。新加坡位建設全國范圍內的電子公民中心,提出了“國家IT計劃”。而我國也于2013年由民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強調充分發揮社區信息化在提升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滿足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推動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同時,文件要求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托信息惠民國家示范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制革新和制度標準創新。因此,全國范圍內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大幕即將拉開,為開展社區信息化創造了有利平臺,也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2.2 建設資金和信息化人才保障
社區信息化建設除了政策的支撐,還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經費可以是來自于政府投入也可以商業運作引入社會資金投入,資金是決定社區信息化是否能建設到位的重要指標。同時,信息化人才缺乏也制約著社區信息化發展,人才包括社區信息化開發人員和日常維護人員,其中,社區信息化開發可以委托或外包給專業軟件開發公司實現,也可以購買第三方社區信息化服務公司獲取相關服務項目。最重要的是落實社區信息化日常維護人員,目前,部分社區已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但信息平臺建設完畢,由于缺乏日常維護人員,平臺基本處于空置或半空置狀態,變成形象工程,未達到預期建設要求和初衷。
3 社區信息管理標準化規范
現階段,社區信息管理的標準都未形成全國統一的設計標準,每個地區根據自己社區管理特點和方式,都建立了自己一套標準,如:上海、深圳、廣州等重點地區。這些社區信息化設計標準對基礎數據、字段信息、管理模式、系統結構都各有特點,但都存在地區局限性。深圳地區的社區信息化設計標準,對社區電子政務覆蓋面有限,并未將社區所有管理事物都拓展到系統中,并且對信息化建設關鍵技術定義方面存在片面性。上海地區標準覆蓋面廣,但標準定義僅停留在表面。我國為了促進全國社區信息化的長效建設機制,在鼓勵各地方建設適合于本地需求的社區信息化系統,同時著手根據各地推廣情況,設計符合全國推行社區信息化建設標準。我們通過對上海、深圳、蘇州等信息化建設典型代表性社區的調研,梳理和歸納出現階段社區信息化標準可按技術規范和應用模塊兩種方式進行劃分。
社區信息化標準可按技術規范應涵蓋如下幾個方面:
⑴社區信息化基本標準:電子政務規范、信息管理標準、軟硬件采購和設計標準、網絡建設、數據安全。
⑵數據規范化標準:數據分類代碼資源、數據字典、數據傳輸與交換結構、數據多平臺共享實施規范。
⑶業務信息標準:戶籍和人口基礎數據庫建設標準、多業務平臺信息交換接口標準、多業務系統開發標準、數據管理中心建設標準、基礎數據平臺和業務系統互聯拓展標準。
⑷社區信息化管理標準:項目可控管理規范、信息化管理評估標準、運行與維護實施標準。
⑸信息化集成標準:業務系統統一開放標準、多類數據轉換標準、業務系統拓展標準、系統代碼維護規范、用戶使用培訓規范。
其中,上述標準化中最核心的就是數據規范化標準,直接影響到社區信息化能否在全國范圍內鋪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推廣“大數據”平臺建設,目標就是要實現全國基礎信息共享和統一管理,而在每個社區部署全國統一標準化數據分類代碼結構是數據共享和管理的基礎。數據分類代碼主要應包含:房屋數據、單位數據、人口數據、戶籍數據、社區綜合治理數據、社區組織結構數據、社區計生數據、社區衛生數據、社區文化教育數據、信訪數據、綜合查詢索引等社區服務和管理以及社區信息化建設中所包含的各類業務數據。與之配套的數據字典包含:名稱、英文名、說明、數據類型、數據結構、大小、定義域等。數據傳輸與交換結構要求各業務系統在數據傳輸和交換時,各系統的數據庫能相互兼容,并達到數據交換的要求,如:社區戶籍信息管理業務系統數據庫與社區計劃生育管理業務系統數據庫類型不同,需要構建之間數據傳輸與交換方法,確保能實現兩個業務系統相互共享對方數據庫資源。數據多平臺共享實施規范提出社區信息化建設中數據共享的基本要素、規則和方法,規定社區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的各業務數據共享功能,以及共享安全性要求,同時對系統數據共享接口、垂直權限數據共享、區域權限數據共享進行了規范。
社區信息化標準可按應用模塊劃分應考慮上級政府與社區之間信息往來、社區內各部門之間的業務信息往來,根據部門職能設計與之對口應用模塊,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⑴居民信息管理:包含居民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等)、居民擴展信息管理(如:政治面貌等)、居民關系管理(如:父子關系等)、暫住居民信息管理(如:租房客等)、家庭信息管理(如:家庭包含成員)
⑵民政業務信息管理:包含特別人群管理(如:宗教人士)、社會捐贈信息管理、殯葬信息管理、收養信息管理、低保信息管理。
⑶社區經濟事物管理:包含社區內企業信息管理、社區組織業務管理(如:社團等)
⑷勞動保障信息管理:包含就業人員信息管理、就業培訓管理、失業人員管理、離退休人員管理、外出務工人員信息管理。
⑸計劃生育管理:包含育齡婦女信息管理、計生專門信息管理(如:是否獨生子女等)、查環查孕管理、孕產信息管理。
⑹社區綜合治理信息管理:包含綜治對象管理(如:拆遷戶)、社區經營信息管理(如:社區攤位)、違章建筑信息管理、衛生信息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糾紛和調解信息管理、社區安全信息管理。
⑺衛生防疫信息管理:包含預防服務管理、保健服務管理、社區醫療服務管理。
⑻基礎設施管理:包含房屋信息管理、設施信息管理。
⑼社區組織管理:包含黨建管理、社區資產管理、制度管理、會議管理。
⑽社區文化與教育信息管理:包含科普教育管理、文體教育管理。
通過對國內社區信息化代表性地區的應用情況調研,并對社區管理的各項職能深入分析,結合信息化應用技術要求,對社區管理應用的各組成模塊進行了細化,從業務需求和數據標準兩方面對社區信息化標準進行了描述與規范,形成了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實施和建設標準,對社區信息化的推廣具有良好的實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朱琳.上海市社區信息化建設——以盧灣區為例[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5.
[2]李峰泉.我國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與思考[J].網友世界,2012,21:6-7.
[3]張迎新.濟南市社區信息化建設體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原小玲.基于社區信息化的信息資源建設[D].山西大學,2006.
[5]張迎燕.城市社區信息化服務實現途徑研究[D].重慶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