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紫丹
摘 要: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韓國于2008年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標志著韓國社會養老正逐步取代家庭養老。本文通過介紹韓國護理制度的形成背景、覆蓋面積、服務內容、籌資比例、運營方式等內容,強化對護理保險制度的認知。這些對人口已步入老齡化的蘇州關于妥善處理老年生活服務問題具有借鑒價值,推進蘇城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具有地域特色長期護理保險模式。
關鍵詞:韓國;蘇州;長期護理模式;城市特色;分析借鑒
中國自1999年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以來,全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達到1.53億(2008年)[1]。因為各個城市老齡化發展程度不同,本文選取老齡化發展較快,經濟發展迅速的江蘇省蘇州作為研究對象,蘇州因為成功地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老齡化浪潮來的較早,程度也較高。并且,蘇州地區“四二一”家庭結構十分普及,更導致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在這樣的形勢下,建立新型的護理體系已成為完善蘇州養老制度的當務之急。
放眼亞洲,韓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的研究與建設最為人所矚目。針對老齡人口的增加、高齡老人生活不便以及老年性疾病發病率增加[2]等社會現狀,2007年,韓國通過了《老齡長期護理保險法》,該法于2008年7月1日正式實施。韓國因此成為繼日本(2000)和新加坡(2002)后通過立法形式引進長期護理制度的第三個亞洲國家。
1 韓國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社會背景
作為第三個將長期護理構想正式加以規范的國家,韓國是處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而作出的改革,主要原因共可分為三點:老齡化程度太高、婦女職能的轉變、舊的制度引發社會矛盾。
1.1 老齡化程度高和出生率低并存
韓國自21世紀初就開始面臨著人口年齡分布嚴重不均衡的困擾。據韓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韓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量超過了500萬人,據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000萬人以上。但同時,韓國人口出生率卻很低,近十年的平均出生率僅僅為1.08%,這就導致了人口結構的嚴重逆差,被聯合國列為危機國。
1.2 家庭結構中婦女職能的轉變[3]
韓國是典型的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思想根深蒂固。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社會觀念的轉變,原先只會在家做家務、伺候老人為主的韓國婦女開始逐步走出家門從事勞動工作賺取經濟酬勞,這直接導致照顧老年人的工作基本落在了配偶身上,但僅僅依靠老年人之間的相互照顧顯然并不現實, 護理者本身的老齡化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矛盾。
1.3 傳統老人護理制度不能適應社會需求
韓國護理保險法建立之前的社會保障制度無法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和護理問題,出現了大量老無所養的案例,這就要求韓國政府針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出臺新的護理規定,以立法的形式將護理制度加以社會化。韓國在借鑒日本護理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引進了護理保險法,將護理老人的家庭自覺模式通過社會保險這一社會契約形式加以規范化、社會化、制度化。
2 韓國護理保險制度的具體內容和影響
2.1 韓國護理保險制度的內容
韓國護理制度險由隸屬于政府的“國民健康保險公團”進行管理,該公團在全國各地設立分部,實行統一的服務標準、統一的服務費用、統一的保費標準,并為參加國民健康保險的公民統一辦理征收長期護理保險費用,此部門運轉于韓國護理流程的始終。
2.1.1 制度覆蓋對象
韓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覆蓋對象必須是有收入的人群,初步定為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齡人,或者65歲以下的身體機能衰弱的人群提供服務。面對被保險人和家屬的大量申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通過專業的44項檢測指標判斷護理需求者屬于五個護理級別中的哪個等級,只有前三等級的患者才有資格申請護理服務,初衷是首先以最重癥的老人為對象給予護理援助,其次擴大到患有中輕度老年性疾患的老齡人。這一項項嚴格的硬性標準使得目前該護理服務覆蓋不到3%的韓國老人。
2.1.2 護理服務內容
從服務內容上看,韓國的護理保險法能夠真正滿足老齡人多樣性的護理需求:在服務種類周到細致,主要分為日常生活護理和特別護理服務,服務時間合理妥善,基本能保證24小時的全程服務。具體來說,護理服務可分為包括家務、醫護、全天看護和暫住照料的家庭服務和包括在家護理、特殊護理和團體家庭組合護理的居家護理服務,為了提高服務質量,政府還提出了特殊服務[4]這一理念,最主要指被保險者向護理機構提出特殊護理要求,護理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針對老人的現實情況提供相關服務。
2.1.3 籌資和運營方式
韓國長期護理保險與傳統的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相同,采取“三方”付費制,負責健康保險繳費的保險機構繳納25%-35%,政府財政在預算范圍內支持40%—50%,被保險人即福利享受者承擔15%-20%的費用。2010年韓國保險福利部的統計發現,國家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援助的保險費是整個體系運營的主要資金來源,約占總運營資金的一半以上[5],說明政府在國家的長期護理制度運行過程中起到主心骨的作用。
2.2 韓國護理保險制度的影響
總的說來,韓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如圖1所示,由政府宏觀調控,國民健康保險公團負責日常運行和監督管理,通過三方籌資獲得財政積累,并把相關資金提供給醫療單位或護理機構,由相關人員為受保障者根據其自身需求提供醫療服務。
韓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實施,以立法的方式將以往的老年護理政策進行整合,基本實現了護理制度規范化和法制化,從家庭養老過渡成社會普遍意識的養老方式[6],減輕了家人的照料負擔,越來越多的老人及其家庭希望接受這項服務。同時,護理保險制度弱化了服務界限,允許各種服務主體參與其中,將以往分屬于老年福利和老年醫療領域各自獨立的護理服務統一起來,老齡人群的晚年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3 韓國護理保險制度對蘇州建立新型護理體系的借鑒意義
韓國護理制度的成功經驗,對處于相同社會背景,有著相似的傳統道德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中國蘇州有著很強的參考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本思路。
3.1 完善地方性老年護理法律體系,提高護理對象覆蓋率
隨著蘇州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蘇州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老齡人護理問題,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日益增長的護理需求。通過立法將護理保險做出明確的規定,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護理保險各方的權利與義務,改變了以往老年護理保障無章可循局面,選擇蘇州某個區(縣)試點,而后逐漸將各個區(縣)的老齡人都納入護理服務體系中,為蘇城的老齡人提供幸福安穩的老年生活。
3.2 護理保險制度應由多方參與,完善監督機制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由多方參與:其一,蘇州政府部門在護理制度的指導、調控、監督等方面應該發揮政策性主導作用。其二,鼓勵具有經辦長期護理保險的市場機制優勢的私人保險公司的參與,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為老齡病患提供快捷便利的專業化護理保險服務。其三,保險受益者在該制度中扮演的角色既是服務享受者,又是制度監督者和意見反饋者。蘇州可以開設專門的信息反饋郵箱和網站,每一筆開支必須公開透明,蘇州市民對政府的職能是否履行到位、保險公司各項賠付行為正確得當等行為進行監督,減少護理糾紛。
3.3 按社區管理護理機構,強化社會工作者的職能
蘇州可將城區劃分為多個社區,生活在一個社區的老人們互相溝通,社會工作者定期前往指定的社區和老人談心,幫助他們處理生活上的瑣碎事情,豐富了老人們的精神生活,這也是長期護理制度中不可獲缺的一項活動。同時,按照社區進行管理便于老人們集體活動或一致行動,保障了蘇州受保人享受同等的護理服務,維系了社會公平的紐帶。
3.4 培訓專職護理人員,充實蘇城護理行業后備力量
現在許多大中型城市已經開始重視護理人員的職業性,不少高校也專設了相關專業。蘇州也應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加快護理行業的培訓和進一步發展,經過專門正規化培訓的護理工作者在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時會有很強的職業素養。
為了護理工作更加有序的開展,政府部門可以設立專門的護理工作咨詢師,當投身于護理行業一線的工作者遇到較為棘手的問題,護理工作咨詢師可以向他們提供無償的幫助,這對蘇州的護理行業走向正規化、體系化有著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
3.5 建立護理獨立機構,實現特殊性護理工作
在蘇州剛剛出現護理模式雛形時,采取的是統一護理,共同參保,也就是說,受保人的服務待遇是相同的,不存在針對個別情況開設的特殊護理治療。但隨著護理制度在蘇城逐步發展起來,我們也應該關注參保人之間不同點,參考被保人提出的特殊服務議案,結合護理機構或者醫療機構的實際情況,整合出符合被保人需求的護理方案,更好地為蘇州護理保險人員提供個性化服務。
3.6 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老人健康護理方式,做到老有所養
韓國健康保險制度的保險者是國民健康保險公團,而日本是地方自治團體,運營管理機構有所不同。因此,選擇運營管理方式時有必要根據本地社會保險體系選擇[7]。蘇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繁榮的經濟發展現狀、獨特的政治發展格局將城市市民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人群,為了提供更加周全貼心的護理服務,蘇州應該實施護理需求人員的等級劃分,保證護理保險的服務能夠按需滿足老齡人的護理需求,同時避免保險金額的超額給付,造成保險公司運營負擔過重和保險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全國老齡委.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Z].~006~.
[2]鄭載旭,白澤政和.對作為介護保險制度的韓國人療養保險制度的內容及構造的考察[J].海外社會保健研究,2007(春刊):80.
[3]宇佐美耕一.關于各國老齡人生活保障制度調查研究報告—— 韓國篇[J].亞洲研究所,2009(春刊):2.
[4]金貞任.韓國護理保險制度[J].海外社會保健研究,2009(夏刊):167.
[5]橫山和彥.看韓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N].日本日經產業晚報,2007—10—23(5).
[6]金成垣·山本克也.韓國社會與社會保障制度[J].海外社會保健研究,2009(夏刊):28.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