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例舉課堂教學中的實例,分析教師理答行為對于學生心理可能存在的影響,淺談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理答方式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課堂教學;理答行為;理答方式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6-007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30
一、背景
新課改以來,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深入人心,為了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最大程度地受益,“高效課堂”一詞備受關注。課堂上的每一環節必須精心設計,其中“有效提問”至關重要,其良性作用也受到了教師們的一致認可。以問題為中心的組織教學,問題的設計需要在課前細細研磨,避免多問、亂問、低效提問,達到一個問題拋出后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以此為切入點,筆者在聽課、教研過程中留心觀察,發現雖然高效課堂、有效提問已被大部分教師認可和實施,但很多情況下我們卻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應該做些什么?聽課中發現,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理答方式比較單一,大多以鼓勵為主,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很好”、“非常好”使用頻率較高,對于回答錯誤或有偏差的學生,為避免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與積極性,教師也都基本不給予直接否定,“請再思考一下”、“再聽聽看別的同學的意見”、“答案還需要斟酌”這些間接否定的簡短點評較為常見。如果課堂的高效是以有效提問為中心,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將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做到更好?教師在學生給出答案后的理答行為,其實是學生也非常在意的細節。比起以口頭方式對學生進行蜻蜓點水式的點評,是否也能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答案進行問題的重新設計與整合?既透徹分析問題,同時也起到以行動來對學生進行正面鼓勵的效果?
二、案例
[情境1]
回顧強、弱電解質,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僅提供以下試劑或藥品:甲基橙、酚酞、稀鹽酸、稀醋酸、醋酸鈉晶體、燒堿固體、蒸餾水,試管、膠頭滴管、小燒杯若干,請設計實驗方法,證明醋酸是一種弱酸。”
學生開始前后討論,有些則低著頭獨立思考,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要求學生能抓住弱電解質的本質特征,設計出可行的實驗方法。經過自由發言,大家一致認同了兩種方法:
1. 將少量醋酸鈉晶體溶解在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觀察現象。若溶液變紅,說明醋酸鈉溶液呈堿性,推知醋酸鈉發生水解,根據“越弱越水解,誰強顯誰性”,證明醋酸是弱酸。
2. 取少量稀醋酸,滴加幾滴甲基橙試劑使溶液呈紅色,再加入醋酸鈉晶體,觀察現象。若溶液紅色變淺,即說明醋酸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由于CH3COO?濃度增大,導致電離平衡向左移動,H+濃度減小,故醋酸屬于弱電解質,是一種弱酸。
即將“風波平息”之時,一直低頭冥思苦想的小石同學突然舉手發言,提出了另一種方法:分別取等pH值的鹽酸和醋酸,同時稀釋100倍后再測其pH值,所得到的醋酸溶液pH值較小,說明醋酸存在電離平衡,稀釋相同倍數后其H+濃度變化較小,從而證明醋酸是弱電解質,是弱酸。此方法提出后,班上同學又立即進入討論狀態,但大家很快指出了其中的“漏洞”:題目中并沒有給出“等pH值的鹽酸和醋酸”,比較二者pH值需要用到pH試紙,題目中也沒有給出,小石的方法與題設不符。見同學們課堂上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我頓感這個問題設計得“頗有成效”,并當即表揚了指出問題的學生“非常好!”并提醒小石“注意審題”。
按照正常的教學流程,我已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討論氛圍中鞏固了“弱電解質”的本質,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應該已經結束。但是,就在我準備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時,小石的表情和動作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趴在桌上,用筆在紙上若有所思地點點戳戳,并不抬頭聽課,看上去有些沮喪。小石平時是個很認真的學生,但是性格比較內向,話很少,今天是難得的一次他主動發言,可是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出了錯,心里定是不自在,連繼續聽課的興趣也沒了。
下課之后我開始反思課堂上自己的處理方式,像小石這樣的學生,課后勤奮好學,做了很多習題,課上他所提出的方法在很多習題中都有出現,他應該是受到習題的影響,產生了思維定勢,忽略了題設條件。如果因此讓他有了挫敗感,或許會動搖了他學習的積極性。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課堂上簡單的“注意審題”這么幾個字,對于小石產生的負面影響比我想象中的要大。那么,我能否將自己的點評方式做些改進?能否用他的“錯誤”來鼓勵他并同時讓全班受益呢?
[情境2]
上節課,關于“證明醋酸是一種弱酸”的問題,我們達成了一致。期間,小石同學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但是被同學們否定了,大家指出“等pH值”這一條件不符合題設,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思考一下:1.什么是pH?如何運用比較簡單的方法來比較兩種溶液pH是否相等?2.能否利用題目所給物質得到“等pH的鹽酸和醋酸”?
問題一出,學生們開始相互討論,其中最為安靜的是小石,他眉頭緊鎖儼然一副深入思考的樣子,我走近輕聲詢問他的思路,并一同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由他來分析剛才的問題:取適量題目中所提供的稀鹽酸、稀醋酸,分別滴入甲基橙試劑,最后分別加入適量蒸餾水直至兩份溶液紅色深淺度完全相同,這樣就配得了“等PH的鹽酸和醋酸”。同學們紛紛點頭表示認可,我及時給予點評,告訴小石:能提出別人想不到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雖然存在瑕疵,但能在原先的“錯誤”里找到突破口,對問題加以分析,又修正了“錯誤”,說明他具備較強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又補充:小石所用的方法叫做比色分析法,這種方法在醫藥、化工等行業是一種常用分析方法。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大家對小石投去肯定、贊許的目光,我看見小石的眼睛在閃光,他又找回了自信。
反思:在原來的方法前加上幾步,就能將原來的“錯誤”改成正確的方法。起先我還有所顧慮,擔心小石想不到合適的方法對他造成“二次傷害”,于是決定不露聲色地參與到和他的討論中,先了解他的想法,再適時加以引導,像他這樣基礎好肯鉆研的學生,只要提點一二他便茅塞頓開了。endprint
三、對教師理答方式的幾點思考
1. 學會傾聽學生
一般情況下,一個問題拋出后,教師會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保證不同認知水平、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參與進來。隨著新課程理念的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自主性大大增強,學生質疑、反駁的機會也大大增多。我們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傾聽教師講解,當學生有話想說時,我們也要讓他們把想要說的話進行到底,即使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也應讓他說完再給予評價,也許某一個學生的思路在全班學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因為擔心教學節奏被打亂,教學時間被“浪費”,而在學生剛剛陳述想法之時便打斷他的發言,匆匆給予否定,那么即使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錯誤,也會因教師對其發言的不尊重行為產生抵觸情緒,學習和思考的熱情將大打折扣。又例如有些學生的觀點本身很好,但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需要教師耐心聽完之后再做評價,在傾聽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存在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不論答案是不是教師心中所期望,耐心地傾聽學生,讓他們把話說盡,是對學生最起碼的尊重。
2. 反向提問引導
如果學生回答問題出錯,除了直接或間接給予否定,還可以以反向提問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可以將“錯誤”淡化,消除或減輕學生的緊張感,避免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后長時間滯留在自責、懊喪的負面情緒中,影響后續聽課。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教學中,因為品紅的特點鮮明,學生大多能記住二氧化硫使品紅褪色體現的是其漂白性,但問及二氧化硫使高錳酸鉀褪色的原因,也常被誤認為是漂白性,涉及此類習題學生頻頻出錯。為了加深學生對二氧化硫性質的理解,我采用了反向提問的方法作為評價,即“二氧化硫能使高錳酸鉀褪色是因為其具有漂白性,那么加熱褪色后的溶液會恢復紫色?”問題的立意是想讓學生回顧二氧化硫使品紅褪色的實驗現象,加熱后品紅又恢復紅色,說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且為暫時性漂白,再以高錳酸鉀實驗現象作為對比,答案不言而喻。整個過程,沒有涉及對錯,僅以反問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讓學生的思維過程連貫流暢。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我們不能僅僅是簡單的“對!”“錯!”就打發了事,理答方式要多樣化,要能喚起學生更深層的思考。
3. 即時“將錯就錯”
很多老師在公開上課時都害怕學生回答問題出錯,卻不知很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案例中的小石同學,在給出了一個“不那么完美”的答案之后,若我不只是簡單地否定小石“注意審題”,而是及時針對這個“錯誤”將錯就錯,設計出后續的幾個問題,并將問題的討論繼續進行下去,那么那節課的課堂教學將會高潮迭起,學生的思維也會在連續地碰撞中不斷產生火花。事實上,只要我們花些心思,找找方法,以更加巧妙的點評方式來糾正學生的錯誤,那么錯誤的暴露對于學生何嘗不是一種受益?
學生在課堂上對于問題的回答,有的可能過于簡單,沒有思維的深刻性;有的可能籠而統之,沒有層次性;有的可能是認知水平局限,沒有完整性;有的是思維方法有誤或存在障礙,沒有科學性。教師在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任何答案時,給予的“反應”都必須是謹慎的,斟酌而后行的,不可只注重有效提問而忽略了理答環節的重要性,與高效課堂的有效提問相呼應,我們的理答方式也要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理答更是一門學問,它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不斷研究和探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我們爭取做好每一個教學環節。
參考文獻
[1] 項陽. 教師在研究共同體中提升理答水平[J]. 江蘇教育研究,20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