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柏
江蘇省宿遷縣泰山區的方圩村緊靠海鄭公路,是蘇魯交通的必經之地,也是沭陽縣的北大門。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看中了方圩村的特殊地理位置。1942年初,從沭陽縣城開來一隊日本兵和偽軍共300余人,在此建了一個大據點。他們抓來數千名勞工,把這個圩子由10畝地擴大到30余畝,還在圩子的東西兩邊筑起了兩個25米高的大碉堡,碉堡外挖了一條寬9米、深3米的護圩河。河上設有一座吊橋,平時高懸著。敵人認為,僅憑新四軍地方武裝手中的武器裝備,根本無法摧毀這個圩子。日偽軍經常從圩子里竄出來騷擾百姓,燒殺淫擄無惡不作,周圍群眾苦不堪言。敵人盤踞的方圩據點還使山東至蘇北解放區、宿遷至沭陽的交通受阻。
我根據地泰山區區長陳士明多次請求新四軍主力部隊前來協助拔除這個據點,但由于我主力部隊在外線作戰,一時無法前來。
為此,區委區政府領導專門召開干部會研究對策。有人提議,組織狙擊手打擊敵人,特別是打擊到護圩河邊取水的日軍。采用此法,開始還很奏效,兩天后就不靈了。日偽軍把取水的時間改成晚上,晚間光線較暗,狙擊手無法射擊。
怎么辦?區領導集思廣益,想出了一條妙計——組織人到附近地區打流浪狗,然后把死狗扔到護圩河里,以此污染日偽軍的生活用水。由于天氣炎熱,死狗腐爛得快,不幾天圩子里就傳來了消息:鬼子和偽軍都在拉肚子,病情嚴重的已經死亡,每天都有敵人把同伴的尸體拖出來埋掉。敵人呆不下去了,準備向沭陽方向逃竄。
我區委領導組織區中隊、鄉小隊及基干民兵,在敵人逃跑的必經之路邊設下埋伏。當有氣無力的日軍、偽軍路過時,等候多時的指戰員們一起開火,敵人一片片倒下。生了病的日偽軍本來就有氣無力,遭遇突然打擊后更是昏頭昏腦,根本無力還擊。我軍趁勝追擊,大獲全勝,繳獲小炮2門、輕機槍5挺、步槍200余枝。日偽軍300余人死傷大半,僅有7人逃走。
取勝后,區委以方圩為中心成立了上嶺鄉,組織群眾平圩子、填圍河、拆碉堡,不久就把整理出的30余畝良田還給了農民。農民們當年秋天在這些田里種上了麥子,因為有圩河里的臭水澆灌,長勢良好,次年6月這些麥子都獲得了大豐收。 (張振山整理)
(責任編輯 李贊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