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梅
(新疆伊犁州喀什河流域管理處,新疆伊犁835000)
伊犁州喀什河下游灌區位于新疆西部邊陲的伊犁河北岸,東起白石墩,西至霍城縣惠遠的沙爾布拉克溝,北與伊寧縣、霍城縣的北山溝灌區相連,南瀕伊犁河。灌區東西長132km,南北寬18.5km,總面積約2442km2。40多年來,伊犁喀什河灌區發揮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由于年代久遠,樞紐各建筑物混凝土自然老化,鋼結構疲勞。灌區的骨干工程因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損壞嚴重,防滲效果降低,水資源浪費嚴重,造成局部灌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鹽堿化,并造成農業減產,灌區生態環境惡化,使灌區的效益未能有效地發揮出來。
1999年喀什河下游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啟動,灌區改造規劃報告工程總投資為48287萬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資30759萬元,建設內容配套改造渠道595km,建筑物801座。主要進行了渠道改造、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新建交通橋和管理站房、改建干渠分水樞紐及渡水槽整治[1]。
自2002—2012年10a間,伊犁喀什河下下游灌區目前已建成完整的灌溉體系。主要水利工程有大型彎道式渠首1座,總干渠2條,東、西兩干渠總長12.9km,已完成護砌12km,干、支渠總長1196km,渠系建筑物4638座,田間工程渠道總長8908km,建筑物3650座。喀什河下游灌區實施、完成情況見表1。
本灌區工程從委托設計、技術審批、立項管理、工程招標、委托監理、辦理質監手續、開工報告、工程竣工驗收等,都遵循基本建設規程。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統一組織,全面領導工程質量的管理工作。按照“法人負責,監理控制、施工保證、政府監督”的要求,要求各參建單位建立健全質量檢查體系及質量保證體系,即政府部門的質量監督體系,業主(監理)的質量控制體系和設計施工承包商的質量保證體系。
2.2.1 檔案資料管理
自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以來,從工程立項、可行性研究、審批、招投標、勘察、設計、施工、質檢、監理直至竣工驗收,都具有各種檔案記錄資料,其文字、圖紙、圖表、聲像、照片、計算材料等樣樣具全,反映真實,表述準確。嚴格按“工程檔案與工程建設同步”的要求進行管理,工程竣工后,按要求進行整理、立卷、編目、歸檔,確保了工程檔案的完整、齊全、準確、系統,為工程建設提供了一套詳實的檔案材料。工程竣工后,由業主方對施工方提供的竣工資料會同監理方一起進行工程量審核,再由伊犁州財政審核中心進行工程的最終審核。最后由業主方組織水利專家組,對項目工程進行總體驗收評定,總體工程質量優良,單元工程優良率達70%以上。通過幾年的工程建設,工程項目運行很好,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表1 項目實施、完成情況
2.2.2 灌溉管理
本灌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多年均值僅326mm,而蒸發量達1626mm,是降水量的5倍之多,而降水多集中在冬春季、夏秋降水稀少,因而農業生產完全依賴灌溉,沒有灌溉也就沒有農業,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發展農業生產,對鞏固邊疆繁榮,穩定經濟,穩定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全灌區灌溉支渠口供水因氣候原因不穩定,一般豐水年為5.5億m3,枯水年為7億m3。在本處直屬的人民渠、團結渠灌區支渠口供水在3.8~4.8億m3,灌溉用水每年畝用水量在450~600m3,由于玉米種植數量大量增加,近年來,供水總量有所增加。
2.2.3 管理體制改革
以水管體制改革為契機,積極推進人事、勞動、工資等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結合實際情況,對水價進行了成本核算,并調整了水價,同時積極探索水費管理辦法,加強用水計量和計收管理,不斷完善水價制度和水費計收制度。
干渠全線防滲加大了渠系由點到面利用系數,節約了水量。西岸總干渠引水量大幅度提高,使灌區抗御干旱能力明顯提高。
工程運行安全系數明顯提高,抗旱、防洪能力增強,灌區工程再未出現重大險情。
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43提高到0.45,灌溉保證率由原來的65%提高到現在的74%。
縮短了灌溉周期,滿足了灌區作物大幅調整后的灌溉供水,灌區秋作物由過去的40%調整到現在的80%,用水高峰期集中且時段長,工程改建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對農灌提供了優質及時的供水,保證了灌區連年豐收。
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實現了水資源持續利用,保證灌區人民渠的安全運行和過水能力,改善了灌溉條件,減少了防洪抗旱費用,在部分水工程實現自動化控制后,加強了測水精度,減輕了職工勞動強度。
工程竣工和運行,促進了管理體制的改革進展,人事管理逐漸轉變為崗位責任目標管理,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使職工更加愛崗敬業。
[1]康永芳.淺談種臺塬灌區改造對臨夏縣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