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梅,袁露,2,潘珍,殷杰,李明,孟勇,2,3
(1湖南師范大學資源循環綜合技術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1;2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資源精細化及先進材料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410081;3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081)
廢棄溴代環氧樹脂制備螯合材料及其對Cu2+的吸附性能
梁雪梅1,袁露1,2,潘珍1,殷杰1,李明1,孟勇1,2,3
(1湖南師范大學資源循環綜合技術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1;2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資源精細化及先進材料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410081;3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081)
以廢棄印刷電路板固體廢料中的溴代環氧樹脂為高分子母體材料,經酸堿預處理后先用乙二胺進行胺化改性,然后再用氯乙酸進行功能化反應,制備了一種含有氨基乙酸基團的新型螯合樹脂。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以及13C NMR對其改性前后的樹脂結構進行了表征,并測定了改性前后材料對Cu2+的吸附效果,數據表明:改性制備的胺基乙酸螯合樹脂對Cu2+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此外,通過考察氯乙酸功能化反應過程中反應溫度、反應時間以及氯乙酸的用量對改性產物吸附Cu2+的性能影響,確定了改性制備該螯合樹脂的最佳工藝參數。結果表明:當樹脂用量與氯乙酸的用量比為1∶1時,在60℃下反應8h,改性所得的螯合樹脂對Cu2+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的吸附容量達到4.727mg/g。
溴代環氧樹脂;胺化;螯合材料;吸附
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不能被自然降解、不易去除、毒性大,且容易被生物富集并產生生物放大效應,因此被視為嚴重污染水環境和危害人類健康以及其他各類生物生存的最主要污染物之一[1-2]。目前,去除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方法主要有化學沉淀法[3]、膜技術法[4]、離子交換法[5]、電化學處理法[6]和化學吸附法[7]。其中,化學吸附法中的使用螯合樹脂吸附是處理廢水中重金屬最常用的方法。目前關于各種螯合樹脂研究的文獻報道有很多[8-14],但是大部分螯合樹脂在合成時所采用的高分子母體成本較高。
本研究所采用的高分子母體材料是廢棄印刷電路板固體廢料中的溴代環氧樹脂,原料價廉易得而且是對廢棄物的回收循環利用。在處理該廢棄印刷電路板固體廢料時,如果簡單地進行焚燒,溴代環氧樹脂燃燒會產生HBr、Br2、二英、呋喃等有毒物質,造成環境污染;而填埋又會污染土壤和水源以至于危害人體健康[15],所以對這些廢料必須進行妥善回收處理。但是目前對溴代環氧樹脂廢料的回收利用也只是局限于做密封填料和阻燃添加劑[16],并沒有從根本上做到資源化回收利用。本研究采用預處理后的廢棄印刷電路板固體廢料為原料,通過多步反應,改性制備了一種含有氨基乙酸基團的螯合樹脂,不僅避免了溴代環氧樹脂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更能有效去除廢水中的Cu2+,達到了以廢治廢、資源循環的目的。
1.1 實驗儀器和試劑
(1)試劑 廢棄印刷電路板固體粉料,碘化亞銅、二甲基亞砜、乙二胺、氯乙酸、氫氧化鈉、無水碳酸鈉、硝酸、鹽酸、無水乙醇均為化學純。
(2)儀器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avatar 370,FTIR,美國thermo nicolet公司);WFX-110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瑞利分析儀器公司);THZ-82B氣浴恒溫振蕩器(江蘇金壇市醫療儀器廠);PHBJ-260型pH計(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AL204型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DF-101S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1.2 溴代環氧樹脂廢料改性制備螯合樹脂的方法
1.2.1 溴代環氧樹脂廢料的回收及預處理
廢棄印刷電路板的固體廢料主要是溴代環氧樹脂和玻璃纖維,其中溴代環氧樹脂為本實驗改性所需的高分子母體材料,其結構式如圖1所示。將固體廢料收集起來用粉碎機加水粉碎,取粉碎后的濕粉200g水洗幾遍,然后依次進行酸洗、水洗,再堿洗,水洗,至濾液呈中性,除去固體廢料中的殘留的Cu及其他可溶性雜質,過濾,100℃烘干至恒重,得改性制備螯合樹脂的原材料。

圖1 溴代環氧樹脂的結構式
1.2.2 溴代環氧樹脂的胺化改性
為了能順利地把螯合基團接到溴代環氧樹脂上,本實驗利用苯環上溴原子的活潑性,先用胺基取代溴對其進行胺化改性,反應式如圖2所示。參考文獻[17]向裝有攪拌器、冷凝管和恒壓滴液漏斗的四口燒瓶中,依次加入預處理后的原材料、CuI催化劑、二甲基亞楓、乙二胺,在90℃下反應10h,過濾,依次用水和乙醇洗滌,在50℃下干燥至恒重,得改性后的胺化材料。

圖2 溴代環氧樹脂胺化改性
1.2.3 溴代環氧樹脂螯合改性
將改性后的胺化材料進行氯乙酸功能化反應[18-19],合成含氨基乙酸基團的螯合樹脂,反應式如圖3所示。取一定量的胺化材料于三口燒瓶中,加水溶脹,稱取一定量的氯乙酸加水溶解,先用NaOH溶液調pH為7,然后用5%的Na2CO3溶液調pH值至9~10,將配好的氯乙酸溶液倒入燒瓶中

圖3 改性胺化樹脂氯乙酸化反應
反應,在反應過程中不斷滴加Na2CO3溶液,反應結束后過濾,用5%的HCl洗滌3遍,再水洗至濾液呈中性,50℃下干燥至恒重得含氨基乙酸基團的螯合材料,即目標產物。
1.3 改性螯合材料的結構及性能的分析檢測方法
改性螯合材料的結構分析采用美國thermonicolet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avatar 370,FTIR),用KBr壓片在4000~400cm-1范圍內測定改性前后材料的紅外光譜。
對原溴代環氧樹脂廢料、改性的胺化材料以及最終的氨基乙酸螯合材料進行Cu2+的吸附測試,進一步驗證改性螯合材料的結構。
改性螯合材料對Cu2+的吸附性能采用靜態吸附法。準確稱取不同反應條件下所制備的改性螯合材料各0.2g,加入到10mL濃度為50mg/L的Cu2+溶液中(調節pH=5.0),在室溫下以220r/min的轉速在恒溫氣浴振蕩器中振蕩1h。靜置過濾,取上清液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Cu2+的濃度。單位材料吸附容量Q(mg/g)和吸附率η按式(1)、式(2)計算。

式中,C0為吸附前Cu2+濃度,mmol/L;Ce為吸附平衡后溶液中Cu2+濃度,mmol/L;V為Cu2+溶液體積,mL;W為材料的干重,g。
2.1 材料的紅外光譜分析
通過FTIR分別對原溴代環氧樹脂廢料、改性胺化材料以及最終的氨基乙酸螯合材料的結構進行表征,其譜圖如圖4所示。
由圖4可以看出,a譜圖中3423.44cm-1處的—OH峰在b中峰形變寬,且峰往右偏移至3396.47cm-1處,分析其為—NH2的伸縮振動峰與—OH峰的重合,且b譜圖中在1651.24cm-1、1681.03cm-1處出現了新的小峰,分別為伯胺變形振動峰和游離伯胺N—H的伸縮振動峰, 表明溴代環氧樹脂胺化改性成功。從譜圖c中可以看出—NH2的伸縮振動峰往低波數偏移至3336.93cm-1,因為在胺基上進行了氯乙酸化反應,1418.06cm-1和1456.36cm-1處出現了小雙峰,分析此為C—N的伸縮振動峰,1005.95cm-1、1033.67cm-1為C—N—C的伸縮峰,此外在1714.33cm-1和1738.96cm-1出現了C=O的特征吸收峰,表明改性胺化材料經氯乙酸化反應成功引入了乙酸基團。
2.2 改性前后材料的13C NMR數據

圖4 材料改性前后紅外譜圖

圖5 原材料的13C NMR譜圖

圖6 改性螯合材料的13C NMR譜圖
圖5為原材料的13C NMR譜圖,圖6為氯乙酸功能化螯合材料的13C NMR譜圖。由于原材料是一個混合物,因此譜圖中譜線分開得不是很明顯,部分譜線重疊在一起呈峰形,但是從圖5中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出δ110~160為苯環上的C,其中δ156.69為苯環上與O相連的C,144.11為苯環上與季C相連的C,δ127.57為苯環上沒有取代基的C,δ118.45為苯環上與Br相連的C,δ70.94為CH2和CH2—O化學位移的重疊,δ41.84為環氧基中的兩個C和季C化學位移的重疊,δ31.68為CH3。從圖6與圖5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材料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其中,δ51.77為N—CH2—CH2—N中兩個C的化學位移。此外,苯環上C的化學位移都發生了偏移,這是由于通過胺化改性苯環上的Br被胺取代,而胺基具有電負性,導致胺基周圍的C的化學位移向低場偏移,δ105.45即為間位接了胺基之后發生偏移的C—Br。在譜圖6中不能清楚地看到羧基C的化學位移,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原材料中不溶性無機成分太多,溴代環氧樹脂為高聚物在原材料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導致了單位材料中胺基乙酸基團的含量較低,使得改性螯合材料中羧基C含量少,所以譜圖中微弱的羧基C的化學位移峰極有可能被其他雜質掩蓋了。
2.3 改性前后材料的吸附性能
取改性前后的材料各0.2g,分別加入10mL Cu2+溶液(C=9.5417mg/L,pH=5),在25℃下吸附3h。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數據可得,原材料對Cu2+基本上不吸附,因為沒有螯合吸附位點;改性后的胺化材料能夠吸附一部分Cu2+,這是因為接枝的乙二胺具有一定的螯合能力;而經氯乙酸功能化的氨基乙酸螯合材料對Cu2+則表現了很好的吸附效果,吸附率可達100%,這是因為氨基乙酸基團對Cu2+具有良好的螯合能力。由此,可以進一步驗證胺化改性以及氯乙酸功能化反應的成功進行。

表1 改性前后材料對Cu2+的吸附數據
2.4 制備工藝參數對改性螯合材料的性能影響
本研究還考察了螯合改性過程中氯乙酸化反應的溫度、時間以及氯乙酸用量對改性螯合材料的影響,并以該螯合材料對Cu2+的吸附容量為參考指標,確定最佳的制備條件。
2.4.1 反應溫度對改性螯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影響
固定氯乙酸用量為20mmol[即n(-NH2)∶n(氯乙酸)=1∶1],反應時間為8h,設定反應溫度分別為40℃、50℃、60℃、70℃、80℃、90℃,制備出的改性材料對Cu2+的吸附結果如圖7所示。
由圖7可以看出,反應溫度在40~80℃范圍內,改性材料對Cu2+都有著良好的吸附效果,其中當反應溫度為60℃時,產物的吸附容量最大,達到4.727mg/g,繼續升高溫度,其吸附容量又有所降低,當反應溫度達到90℃時產物的吸附性能急劇下降。原因可能是溫度過高時,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脫胺反應,導致材料的功能化程度有所降低。另外,溫度過高,分子運動劇烈加速,也加劇了副反應的進行,干擾了氯乙酸分子在改性胺化材料表面的接枝反應。因此由圖7可知,該反應不宜在過高溫度下反應,氯乙酸化最佳的反應溫度為60℃。
2.4.2 氯乙酸用量對改性螯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影響
固定反應溫度為60℃,反應時間為8h,設定氯乙酸用量分別為10mmol、20mmol、30mmol、40mmol、50mmol,制備出的改性產物對Cu2+的吸附結果如圖8所示。

圖7 反應溫度對產物吸附Cu2+的影響

圖8 氯乙酸用量對產物吸附Cu2+的影響
由圖8可知,氯乙酸改性劑并不是用量越多越好,相反,當氯乙酸的用量大于20mmol時,隨著氯乙酸用量的增加改性螯合材料對Cu2+的吸附容量反而有所減小。這可能是因為,當氯乙酸的用量為20mmol時,改性胺化樹脂中的n(—NH2)∶n(氯乙酸)=1∶1,每一份氯乙酸可以和一份—NH2反應,即反應比較充分,當氯乙酸用量大于20mmol時,氯乙酸相對于—NH2過量,而過量的氯乙酸可能會抑制反應的進行,同時過量的氯乙酸使得反應液的pH值降低,反應速度減慢,從而影響改性效果,使產物的吸附性能降低。由圖8可知,當改性胺化樹脂與氯乙酸的用量為1∶1時,改性產物的吸附性能最好。
2.4.3 反應時間對改性螯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影響
固定反應溫度為60℃,氯乙酸用量為20mmol,設定反應時間分別為6h、7h、8h、9h、10h,制備出的改性產物對Cu2+的吸附結果如圖9所示。
由圖9可以看出,反應時間過長或過短產物的吸附性能均會有所下降,而當反應時間為8h時產物的吸附性能最好。這可能是因為反應時間過長會有一些副反應的進行,例如側鏈自身進行交聯,導致樹脂本身功能化程度降低,而反應時間過短則反應不完全,從而影響樹脂改性效果。由圖9可知,氯乙酸化的最佳反應時間為8h。

圖9 反應時間對產物吸附Cu2+的影響
(1)通過對廢舊印刷電路板固體廢料中的溴代環氧樹脂進行回收、改性處理,制備了一種能夠吸附Cu2+的新型螯合樹脂,實現了資源循環、以廢治廢的目的。
(2)采用紅外光譜和13C NMR分別對溴代環氧樹脂改性前后的結構進行了表征,數據表明改性胺化材料和改性螯合材料的結構中分別有胺基和氨基乙酸基團的存在,證實了胺化改性和氯乙酸化反應的成功。
(3)對改性前后材料進行了Cu2+的吸附效果測試,數據表明原材料基本上無吸附能力,胺化改性后材料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經氯乙酸功能化反應所得的螯合材料對Cu2+表現了良好的吸附效果。
(4)通過研究不同條件下合成的改性螯合材料對Cu2+的吸附容量,考察了影響氯乙酸反應的主要因素,確定了溴代環氧樹脂改性制備螯合材料的最佳反應條件。實驗結果表明,反應溫度為60℃、樹脂用量與氯乙酸的用量比為1∶1、反應8h,改性螯合材料對Cu2+離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最大的吸附容量達到4.727mg/g。
[1] Davis Thomas A,Volesky Bohumil,Mucci Alfonso. A review of the biochemistry of heavy metal biosorption by brown algae[J].Water Research,2003,37:4311-4330.
[2] 葛俊森,梁渠. 水中重金屬危害現狀及處理方法[J]. 廣州化工,2007,35(5):69-71.
[3] Srivastava N K,Majumder C B. Novel biofiltration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vy metals from industrial wastewater[J].Journal ofHazardous Materials,2008,151:1-8.
[4] Yang X J,Fane A G,MacNaughton S.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heavy metal from waste waters by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43:341-348.
[5] Dabrowski A,Hubicki Z,Podkoscielny P,et al. Selective removal of the heavy metal ions from waters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s by ion-exchange method[J].Chemosphere,2004,56:91-106.
[6] Hatfield T L,Kleven T L,Pierce D T. Electrochemical remediation of metal-bearing waste waters. Part 1:Copper removal from simulated drainge waters[J].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cal,1996,26:567-574.
[7] Guijarro-Aldaco Alejandro,Hernandez-Montoya Virginia,Bonilla-Petriciolet Adrian,et al. Improving the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water using commercial carbons modified with egg shell wastes[J].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1,50:9354-9362.
[8] 張健,高保嬌,盧金華. 水楊酸型螯合樹脂對Fe(Ⅲ)離子的螯合吸附行為[J]. 物理化學學報,2009,25(3):532-538.
[9] 劉春萍,紀春暖,蒙延峰.N-硫代酰基硫乙酸功能化三乙烯四胺交聯PVC樹脂的制備及對Hg2+的吸附[J]. 應用化學,2009,26(10):1149-1153.
[10] 崔元臣,陳權. 哌嗪氨基二硫代甲酸型螯合樹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J]. 環境化學,2003,22(6):573-377.
[11] 李杰,馬鳳國,譚惠民.羧甲基纖維素接枝聚磺甲基化丙烯酰胺的制備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J]. 化工進展,2004,23(5):532-535.
[12] Cheng Zhenfeng,Wu Yonghui,Wang Na,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hollow fiber cation-exchange membrane from bromomethylated poly(2,6-dimethyl-1,4-phenylene oxide) for removal of heavy-metal ions[J].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0,49(7):3079-3087.
[13] Lee Won,Lee Si-Eun,Kim Mi-Kyoung,et al. A chelating resin containing 2-(2-thiazolylazo)-5-dimethy -lamino phenol as the functional group:Synthesis and sorption behavior for some trace metal ions[J].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2002,23(8):1067-1072.
[14] Nilchi A,Rafiee R,Babalou A A. Adsorption behavior of metal ions by amidoxime chelating resins[J].Macromolecular Symposium,2008,274:101-108.
[15] 賈偉峰,段華波,侯坤,等. 廢電路板非金屬材料再生利用技術現狀分析[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22(2):196-200.
[16] 蔣英,郭杰,許振明. 廢舊印刷電路板中非金屬材料資源化的新進展[J]. 材料導報,2011,25(6):133-138.
[17] Ma Dawei,Cai Qian,Zhang Hui. Mild method for ullmann coupling reaction of amines and aryl halides[J].Organic Letters,2003,5(14):2453-2455.
[18] 張光華,劉林濤,胡曉虹,等.一種巰基胺型羧酸螯合樹脂的制備及其吸附性能[J]. 精細化工,2010,27(4):400-404.
[19] 魏榮卿,朱建星,劉曉寧. Mannich反應制備氨基樹脂及由其制備的螯合樹脂的吸附性能[J]. 現代化工,2005,25(6):30-33.
Preparation of a new chelating material by waste brominated epoxy resin and study on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u2+
LIANG Xuemei1,YUAN Lu1,2,PAN Zhen1,YIN Jie1,LI Ming1,MENG Yong1,2
(1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 Recycling Integrated Technology,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2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 Fine-Processing and Advanced Materials,Universities of Hunan Province,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3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New Petrochemical Materials and Resource Fine-Utilizing,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A aminated resin was prepared using the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 powder,with brominated epoxy resin as the polymer matrix material,pretreated with acid and alkali,then modified using ethylenediamine. A novel chelating resin containing amino acetic acid group was synthetized with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aminated resin and chloroacetic acid.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13C NMR. The effects of the modified materials on Cu2+adsorption for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chelate resin had good adsorption effect on Cu2+. The optimum parameters of preparing this chelating resin was determined by examining the different reaction temperature,reaction time and chloroacetic acid dosage’s effects on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u2+.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when the ratio between amine resin and chloroacetic acid dosage was 1∶1,and reaction at 60℃ for 8h,the chelating resin exhibited best adsorption of Cu2+,and its maximumadsorption capacity was up to 4.727 mg/g.
brominated epoxy resin;amination;chelating material;adsorption
O 631
A
1000-6613(2014)06-1610-06
10.3969/j.issn.1000-6613.2014.06.043
2013-11-22;修改稿日期:2014-01-16。
湖南省科技廳科技計劃(2013SK3128)及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啟動基金(化130607)項目。
梁雪梅(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重金屬吸附材料的制備研究。聯系人:孟勇,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廢水、凈水處理劑及其工藝研究。E-mail mengyong7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