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吃太多傷記憶
糖真的是甜蜜的“毒藥”。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7日報道,德國柏林夏里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發現:糖吃太多會損傷大腦功能。研究者發現,吃糖不僅會損傷大腦的物理結構,也會損傷它的功能。高血糖水平與身體健康的成年人記憶力較差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它會導致更多的人患上認知障礙癥。這是因為高血糖的人,大腦海馬體較小,而海馬體是大腦中負責記憶的區域。
為了檢測糖對身體健康的參與者記憶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研究人員選取了141名身體健康的成年人,短期和長期注射葡萄糖,并讓他們參加了記憶力測試。參與者還接受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以檢測他們海馬體的結構。試驗結果顯示,較高的葡萄糖水平與記憶力較差和大腦海馬體較小之間存在著關聯。
這項研究成果進一步表明了葡萄糖會對海馬體萎縮產生直接的不良影響。為避免患上糖尿病,進而帶來記憶力損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少吃含糖量較高的食物為妙。(王萌)
“話癆”家長教出聰明娃
美國《紐約時報》最新載文稱,孩子在3歲前聽到父母或照看者說話越多,學習能力越強。堪薩斯大學對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市42個家庭進行了研究,每月記錄下每個家庭1小時親子活動內容并對其進行分析,如父母表揚次數、談話內容、積極還是消極等。等孩子長到9歲時,研究人員調查了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情況。
研究發現,在接受救濟金的家庭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600個詞,而在工薪階層家庭,孩子每小時能聽到1200個詞,如果父母是專業人士,孩子每小時可聽到2100個詞。到3歲時,與最好家庭相比,最差家庭的孩子會少聽3000萬個詞。智力測試結果發現,孩子3歲前從父母或看護人那里聽到的詞匯越多,智商就越高,上學后成績也更好。而看電視卻沒有這種益智功效。(陳子韓)
老插嘴可能是焦慮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熱衷于搶奪話語權,常等不及別人說完,就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愛插嘴的人往往會遭人厭煩,沒人愿意與其交流。
分析其心理,首先,一部分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溝通習慣不好。我們不妨善意地提醒對方,“可以先聽我把整件事說完么”,“請你停一下,聽我說兩句”,這會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使溝通更順暢。
其次,一部分人明知道這樣不好,但就是難以控制自己,腦子里的想法不說出來就非常焦躁,可能是被焦慮情緒所影響。焦慮時,人不僅愛插話,而且語速也會變快,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更是不容許別人打斷。他們不僅不能換位思考,還會曲解別人,以為大家都在對自己指手畫腳。某些生活事件,比如考試或考核臨近、即將發生令人擔憂的事情、承擔重要任務等,都會誘發焦慮情緒,并持續一段時間。此外,焦慮型人格者經常感到緊張、提心吊膽、自卑,總愛杞人憂天,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會習慣性地夸大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危險,從而出現愛插嘴等不良習慣。
如果你在與人溝通時也時常感覺不吐不快,容易焦慮,那不妨在談話時提醒自己放松下來。第一,嘗試深呼吸,慢慢地把氣呼出來,會讓你感覺全身放松下來,更容易控制自己插嘴的毛病。第二,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希望別人聽你說,而要更多地去關注別人都說了些什么,力求把別人的話理解明白再開口。(馬健文)
父母離婚,孩子心臟差 糖尿病風險也會增高
父母離異只會帶給孩子精神層面的傷害嗎?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報道,最新的研究表明,離異家庭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患上某些疾病。
這份刊登在《神經心理內分泌學》上的研究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收集了英國7462名44歲成年人的身體健康信息,并調查了這些人的家庭離異狀況。研究人員通過測定志愿者血液中的生物指標發現,16歲前就經歷父母離異的孩子,44歲時其體內的C反應蛋白水平比常人高出16%。C反應蛋白含量過高,可能預示患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也較高。
倫敦大學學院的瑞貝卡·蕾茜博士稱,真正影響孩子健康的因素可能是,離婚導致孩子的很多需求,如教育需求、經濟需求等都得不到滿足,而并非離婚本身。
這并非首個發現離婚影響孩子健康的研究。2011年,研究人員曾發現,離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自殺念頭。(馮國川)
家庭活動多孩子情商高
美國的發育行為兒科醫師發現,經常參加家庭活動有益于兒童的社會——情感健康,這樣的孩子更能夠理解別人的情緒、表達同情心、擁有自控力、能與其他孩子及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情商較高。
此外,常參與家庭活動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提高學業成績和改善其在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表現。《拉薩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