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可
據心理學家馬洛斯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后,心里最大的渴望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父母連接的歸屬感。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孩子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并得到他們的愛,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濟南慧愛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專家呂善鎮說,缺少父愛的孩子長大后往往人際關系緊張,不知道怎么與外界連接,而孩子的安全感從母親身上獲得。3歲到13歲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期,父母關系融洽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把孩子管好了夫妻關系就好了,其實應該反過來,夫妻關系的融洽及和諧程度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他說,在來訪者中,有的家長常反映孩子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有抑郁、強迫、焦慮等情緒,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出現的這些問題是在早期成長經歷中形成的。
他舉例,有的夫妻常在孩子面前否定、指責對方,會影響孩子的人格和成長。比如對孩子說:“你爸爸很懶、不負責任,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樣!”“你媽媽愛嘮叨、不顧家,以后不要像她一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一直處于這種環境中,孩子在家長的說話、交流中會學習一些模式,可能像父母一樣,出現懶惰、不負責、愛嘮叨的行為。
“家長的行為很重要,在生活中應該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正面信息,教會孩子一些東西,讓他們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和別人相處。”可以常對孩子說:“孩子你真了不起,和你爸爸一樣聰明!”“你和你媽媽一樣人緣好!”這樣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有的家長在生活中不注意,常在孩子面前爭吵,這樣容易影響孩子心理健康,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嚴重的還會出現抑郁等癥狀,甚至做一些極端的事,如泡網吧、離家出走等。“來訪者中有抑郁癥的,50%都與家庭有關。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就會通過極端方式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因此父母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哪怕一次都可能給孩子帶來很大傷害。“如果已經發生了,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跟他解釋父母是因為某件事產生了不同意見,發生了沖突,表現方式不是很好,并爭取孩子的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