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在山東濟南拉開帷幕后,我于2013年10月18日趕到青島大學劇場,觀看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演出的話劇《生命檔案》。
故事描述的是:我解放軍檔案館館員劉義權終日埋頭整理塵封檔案38年如一日,在他看來,每一段文字都有著一段疾風驟雨般歷史時刻的命運抉擇;每一頁紙都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戰斗歷史見證;每一件革命歷史文物都有著我黨我軍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堅守與發展;這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檔案,浸透著在崢嶸歲月里我黨我軍發展的歷史使命和血雨腥風下的血淚。他尊敬它們,愛護它們,將它們一段段、一件件的光榮,用他熱血的38年來擦拭、整理、記錄、歸檔。
“讓那些消失的生命魂歸故里,表明了我們對生命的尊重!”這即是他的臺詞,也是他的行動,他自己更是這樣做的。在他病逝后,他的魂,又回到了他的辦公桌前。他的工作沒有變過:收集檔案、調查檔案、整理檔案、管理檔案,讓死檔案變活,讓烈士從遺忘的塵封里走向紀念碑。
在他的收集、調查、整理、管理工作中,他的心被一種信仰、一種崇高、一種追求凈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他的靈魂也歸到了代表崇高的那一層的檔案中。在他心中,平凡也能光榮,他的自律也在無意中讓他自己成長著光榮,同時,他也讓旁人感受到他的純粹與榮光……
該劇不似其他劇目,它沒有你死我活的斗爭,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只是一些平平凡凡的瑣碎小事。就是這些小事,將劉義權同志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在未來人生選擇面前、在榮譽面前、在職稱面前、在家庭教育面前,在惡疾纏身面前,在幫助秦忠武、美軍調查組等等事物面前,凡此種種,無不體現出他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
在該劇中,有這樣幾段戲深深打動著我:
臺詞:“一個民族如果漠視犧牲者,那這個民族的未來將不會有犧牲者。”
在第六場,劉義權為尋找陜北老農秦忠武早年參加革命,后來杳無音訊的父親的下落,要查千萬卷檔案,別人勸他不需要這樣賣命,他回答:“一個民族如果漠視犧牲者,那這個民族的未來將不會有犧牲者?!?/p>
這句臺詞震人耳聵。我很感謝編劇寫了這樣一句臺詞,這句臺詞不僅僅是說明劉義權“為他人”的高尚人格和政治理念,更主要是對臺下的觀眾說的。我們時下的社會,還有幾人在談愛國主義?在物欲橫流道德倒退的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記得在清明時節去烈士陵園祭奠一下讓我們翻身做主人、過上幸福日子的英烈?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犧牲,那以后就沒有人為他犧牲了!這不僅僅是對我們臺下觀眾說的,也是對我們的國家教育說的。
習主席說信仰在我們黨員、干部隊伍中,信仰的缺失是一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堅定的信仰始終是黨員、干部站穩政治立場、抵御各種誘惑的決定性因素。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所持有的夢想也會有不同。在懷疑的時代,我們需要信仰!信仰危機已在重重困擾著國人,我們需要能讓我們獻身的信仰。我們正大踏步向小康社會邁進,習主席審時度勢所提出的“中國夢”則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夢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我們將獻身我們的夢想,我們亟待著破冰重生。
臺詞:“紅十三軍的將士們,我終于找到你們了!現在,我帶你們回家!回家!”
劉義權在第四場中,要完成尋找回“丟掉的紅十三軍”及其真實的戰斗歷程。這個軍1930年5月在浙南建立,后在敵重兵圍剿下全軍盡歿,所有文件資料盡失,成為紅軍史冊上的空白。而敵人的媒體卻大肆宣揚、誣陷這支部隊的紅軍戰士叛變投降了他們。為了還原歷史的真實,劉義權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與這支紅軍部隊作最后一戰的原國民黨部隊的書記官。這位老者就是當年“紅十三軍”英勇戰斗、全部壯烈犧牲的見證人,也是參與書寫誣陷“紅十三軍”投降文章并提供假照片的負罪人。老人雖離群索居,不問世事,但仍以每日到“紅十三軍”犧牲之地來懺悔以求內心的平靜,消除心中的悔恨。劉義權以酒為話題,從老者把第一杯酒敬入滔滔江水之中,敏銳地捕捉到他內心的負罪感。劉義權指出,一個人要想解除良心的歉疚和負罪感就是面對真相,就應該站出來說出真情,讓死難的紅軍戰士的靈魂得到安慰。老人在他的勸說下,講出了當年的往事并將“紅十三軍”被俘、犧牲時的真正的歷史照片拿了出來。
導演在這段戲上做了重大的藝術處理,導演運用時空再現手段,使前史再現,英烈們“重生”。當老者講出“紅十三軍”真正的歷史真相后,當犧牲者們的照片被啟出、放到劉義權手中時,這意味著劉義權找回了英勇壯烈的“紅十三軍”。劉義權看著發黃的照片,無比深情地召喚:“紅十三軍的將士們,我終于找到你們了!我帶你們,帶你們回家!”音樂合唱再起,接著轉入一個空間,主人公劉義權像是在閱讀犧牲的名冊一般,那群犧牲了的“紅十三軍”的指戰員們從天幕(代表著歷史塵封久以的空間里)區被主人公劉義權“接引”出來,他們小心的、嘗試著地走出原來被封凍的地域,他們雖衣衫襤褸,卻面帶“回家了”的勝利微笑,似乎在嘲笑蔑視著死神,表達出對死亡時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們贊美生活,戰爭雖殘酷,也動搖不了女戰士們采集路邊的花朵,讓生命的意義更絢麗;同時也是欣慰的笑,他們又重獲光明,可以繼續戰斗了,可以繼續“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了。他們手牽著手,一個個跟著“照片”與“牽引人”回到現實空間里,隨著主人公劉義權由上場門迎出、繞臺口、經下場門三點位置向中線后景區八點位置行走。主人公劉義權背起當年才十幾的娃娃兵,經過舞臺前區一個大調度,立于升降高臺,在八點區位置升高平臺凝成造型,舞臺上形成大斜排立體造型構圖。一段塵封幾十年“不白之冤”的歷史,一段被國民黨歪曲“紅軍戰士”集體投降的偽事實終于水落石出。當年親自參與拍攝偽造照片與目睹紅十三軍的將士們遭屠殺、幾十年嚙心難平內心悔恨的原國民黨書記官跪地求饒恕的良心下,真正的歷史真相大白了。
共和國不會忘記!共和國的歷史豐碑所承載的英烈中,他們“紅十三軍”出現了、清晰了、高大了、偉岸了,英雄們神歸正位了。他們從塵封已久的塵埃中,從失落的世界中走了出來,他們將受后人們敬仰、崇敬!導演在這場戲劇場面化的處理使人令人怦然動容,眼含熱淚。從現實主義表現一下進入到表現主義表現,既是意識流,又是可信的藝術表現,神來之筆,導演再時空處理上揮灑自如。endprint
導演在表演上講究“克制”,以克制來表現“生離”的痛惜!
導演要求演員們在表演上,特別是在一段段煽情的戲份中,盡量掌握“以不煽情為煽情”的法則。
在每一段戲的關節點上,以內蘊深沉情感為支撐,以情感跌宕為語言邏輯重點,以語速節奏為宣泄口,層層疊疊、循序漸進,當情感達到最飽和點時,臺詞不是立馬一瀉千里脫口而出,而是在頂點上再醞釀一瞬間后情感再吐。這種舞臺節奏與臺詞情感表現處理手段,打破了觀眾因節奏清晰、經驗判斷要情感爆發的預期猜測,而是在觀眾情感預測、猜想之外,再給予爆發,將觀眾預期猜測的情感點后移,使已飽含情感的觀眾眼淚與情感,因克制不住一瀉千里。導演這種對情感節奏宣泄的處理技法使用獨到,對情感張弛有序、有度的把握,對觀眾心理情感宣泄的節奏的把控,堪稱一種神來之筆。比如:兩老口與兒子商議“主人公劉義權”得了直腸癌晚期三期的對話,平實、樸質,就像一家人拉家常一樣交代著后事,卻又在這生離的背后大肆渲染悲情!表演中,妻子絮絮叨叨地回顧主人公劉義權平日里道歉的話語:“我多虧你,我以后補償你”的講話,妻子房素的努力克制已經牽動了所有觀眾的心與情感,觀眾都以為她下一句一定會大聲喊,結果,她仍以努力強忍,微笑來說:就像你說的,你虧欠了我,我要你活著。(場上停頓。大家都以為這樣了)接著已尋找了他一天、心力交瘁的妻子實在無法就這樣平靜地說話,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克制住悲痛,最后哭著說出了:“我要你陪我到老!”語音落,很多觀眾聞言潸然淚下?!吧x” 的痛是最讓人揪心的痛。這部戲,導演在觀眾預期之外做足了“生離”的文章,雖讓“生離”在妻、兒的愛中顯得不那么刺眼,看上去很溫馨,但讓人回味的生別離痛卻是痛徹心扉的。導演所注入的“殘酷戲劇”美學觀念是很有效果的。
整部戲還用了平實的技法來講一個平凡人在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執著”與“情”
整部戲運用幾個重要的節點來描述一個檔案工作者的“執著”。對工作的執著,對收集資料的執著,對尋訪英雄烈士歷史真相的執著,講述他在檔案專業上的專與執著,對“承諾”的執著,對任務的執著。
拋妻別子,不回北京,蹲在大山里整理檔案并著手檔案系統的建立。(拋妻別子)
以去陜北“叫水村”收集紅軍時期檔案物件為點,擴展的說明主人公劉義權全國各地的收集、征集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普查、調研、收集、整理檔案)
對消失了的“紅十三軍”進行歷史沉鉤的挖掘與澄清,正本溯源。(搶救歷史)
念念不忘對陜北老農秦忠武的承諾,將其父“秦二狗”(八路軍115師決死一縱隊戰士,因其父改名“秦二喜”,故查不到)從遺忘的歷史中尋訪出來,讓秦忠武帶著欣慰、滿意的“老去”。(兌現承諾)
從幾百萬份宗卷里查出美國1956年對中國進行高空偵查而失落在中國的飛行員以及抗美援朝美軍的調查來完成國家外交任務。(繁重勞動與專家鑒定)
每天處理60件歷史文件,共計處理80多萬件。(勤耕不息)
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手槍團徐虎”烈士家屬送證明材料。(機場送名安魂)
為了清清楚楚的工作而扔掉止疼藥(忘我勞作)
帶病堅持工作。(積勞成疾)
對每件事執著,表現出對我黨、我軍的忠誠。(忠誠無悔)
整部劇中,“情”是關鍵:夫妻情、父子情、師徒情、軍民情、愛崗情、愛軍情
該劇以“情”為鎖鏈,以崗位“職責”為貫穿線,處處講情、留情也煽情,用平常人、平凡的工作講敘一個不平凡人的一生,以平實、樸質的語言將觀眾牢牢地摁在了座椅上,半刻也不愿離去,不愿丟掉劇中任何一個細節。
美將軍在談判期間放下談判,前來拜謝帶病幫美軍做事的他?。ㄚA得國際友人的敬重)
“機場送名安魂”(為他人所想)
陜北老農臨死前聽到證明他父親是英烈的電話,全家人的感激之情!(赤子之情)
以一女陪酒發脾氣說:“這是一個什么鬼店,來一次趕一次”,來點明“兒子”在他的教育下,是怎么生存、做生意的。(以不符合當代人的生活來襯托他們在道德品質上的高貴)
以兒子做生意做不下去,門面轉讓來襯托他育兒的宗旨:清清白白做生意,賺清清白白的錢。(要留清白在人間)
以一輩子積攢的一萬元再無其它“隔夜糧”來幫兒子還別人的合伙開店的錢。(沒有出賣國家機密,甘守清貧的生活)
全劇還以時序為線,以戲中戲套層結構為主的表現手段
利用投影銜接場與場之間的戲,運用“戲中戲”的手段將一個人視工作為一生追求,對工作的嚴謹、執著;對人、對歷史的情懷,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
本劇的舞美去奢求儉,完成對主人公一生的補充
舞美上,大環境寫意,以局部放大為空間來顯現地域劃分;
一張床即醫院;一個窯洞為陜北;兩個檔案柜、一張書桌、一張移動手推車,二張椅為現代北京的檔案辦公室;一塊巖石為自然外景;幾口箱子為過去辦公室;一張吧臺,兩張吧椅,一個吧柜即為酒吧;一張四方桌為家里內景。
使用大寫意手段完成空間營造,使用具體寫實的細節道具來完成寫意中的具象環境。其中還運用了:
運用升降臺(8點位)完成主題立意與人物形象塑造。
營造在大雪天蹬自行車的妻子,表現工作繁忙又要顧家的情境。
背起“紅十三軍”娃娃戰士。(點明他責任的重大與職能的意義)
劉義權病逝后,魂回辦公桌。(人物的升華)
舞臺美術家運用舞臺基本設施,破除“天幕”屏障
以雙層、錯位的“天幕”手段來完成一種意象——歷史重現,打開塵封。
天幕后,腥紅下,呈現墜于塵埃中“紅軍戰俘”遭國民黨殺害的史實。
真像水落石出。打開塵封、將“紅十三軍”的歷史重新顯現,展現英烈英魂重回人民的記憶。
天幕可以為投影屏幕,亦是二道幕,又是相框,為鏡像提供環境。
這部話劇《生命檔案》寫的是一個平凡的人。它的主人公劉義權,是一個普通的檔案管理員。他是一個為歷史呈現而活著的人,一個為他人、為工作而活著的人!一個忠于國家,忠誠于黨,忠誠于軍隊的軍檔檔案管理者,一個澄清歷史陰霾的科研調查者,一個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做著不平凡工作的人,正如節目單上寫的:“一顆永不停息的心臟為逝去的生命而跳動,一種淡定平靜的心態詮釋生命的內涵意義?!?/p>
(責任編輯 文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