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實踐加理論是提升學生采寫能力的必然途徑,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訓練方式,給學生創造采寫實踐機會。此外,教師應該精心設計采寫選題,選題應該介于校園與社會之間,讓學生通過小社會管中窺豹,見識大社會,為學生從校園記者走向社會記者,做好協調和過渡。
[關鍵詞]校園記者 社會記者 新聞采寫課程 選題設計 采寫能力
怎樣幫助學生順利地從校園記者走向社會記者,關鍵是在大學階段要鍛煉好學生的新聞采寫能力。新聞采寫課程作為一門實踐課程,需要學生將新聞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采寫實踐中去,學生親身經驗,親自體會,在鮮活的采訪實例中體會不同類型、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新聞采訪方式、方法、技巧。但是,由于學生的身份限制,他們并不能扮演真正意義上的記者角色,所以在進行新聞采寫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靈活的多元化的授課方式,同時,教師新聞采訪選題的精心策劃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選題,大社會
(一)把校園當成學生開口提問的實驗平臺
采寫校園相關的選題,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具有天然的優勢。這里是他們生活和學習的場所,他們對這里太熟悉了,衣食住行、學習,對于校園的相關選題,同學們會有最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教師鼓勵學生采訪校園里的陌生人,如食堂的服務員、宿舍管理員、門衛員、商鋪的小老板、清潔工、學生群體中的特殊典型等等,鼓勵學生樹立和陌生人講話的勇氣,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培養自己的親和力,使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采訪對象的信任,學習如何做好傾聽者。讓學生領悟、理解采訪也是人際溝通的藝術,在溝通中捕捉個性化引語和挖掘精彩故事。
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一條“熟悉—半熟悉——不熟悉”領域的新聞采訪路子。而校園新聞作為新聞采寫的開端,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一部分學生的擔憂恐懼心理。
(二)從校園新聞中挖掘生動的選題
校園里的新聞線索往往是正規媒體記者不容易捕捉得到的。比如針對新生入學,同學們有獨特的體會。“大學生長大難”、“邁出自主第一步”、“2013開學季——我的大學我做主”、“你的大學規劃好了嗎?”、“大學生,你的背包有多沉?”,尤其是“優惠手機的噱頭背后”深刻寫出了在新生入學之際,一些商家的生意經,以及背后的消費陷阱,新生的盲目和無奈,非常具有批判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一個小的社會環境中折射出了社會大問題。還有關于學校食堂,學生的新聞視角也是敏銳又各異,“大學食堂的味道——忠于原味”、“大學食堂食品安全問題”、“食堂的經營管理之道”,都說明學生在慢慢地去關注民生民意。此外,關于“升學宴” 的采訪,“大學生中的打工族”, 關于“十一長假” 的采訪,“教師節”、“四六級考試改革”、“校園經濟”等等一系列采訪選題,都能很好地觸動學生的新聞敏覺,讓學生去發現和思考社會問題,寫出耐人尋味的新聞稿件。
(三)在平凡中發現新問題、新人物
新聞是在真實記錄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生活中典型的人和事。小小的校園是時代的晴雨表,反映了時代的脈搏,校園與社會交界處的選題,也帶領學生發現和深刻體悟了社會變化的冰山一角。今天的大學生有哪些新特點?他們和媒介的接觸與使用占據了多少時間?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的?他們對于網絡購物、手機游戲是什么態度?大學生戀愛問題社會了解的有多少?班干部的競選是否也沾染上了社會的風氣?這些都是學生特別了解、關注、而且應該深刻認識的問題。作為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應該以更敏銳的眼光審視這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挖掘,分析原因,并且能夠提出合理性的建議,通過媒體在社會上引起大家對于大學生的關注。筆者認為,校園中的大學生終究要走向社會,在社會中承擔重要角色,今天校園這個小社會中的問題,將來就是大社會中的問題。
大學校園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你從哪些人身上獲得了“正能量”?他們可能是一邊上學一邊在食堂開檔口的男生,也可能是剛畢業在食堂開水吧的女孩,也可能是拍了好幾個微電影的小團隊,甚至可能是一邊上學一邊打好幾份工的大學新生……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身邊尋找新聞線索,發現美。學生有了這種發現新問題、新人物的能力,那么生活將會源源不斷地給他帶來靈感,形成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
(四)使學生養成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從學生的采寫活動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對于新聞的深入挖掘,不斷追問和質疑,盡量呈現出真實、全面的新聞信息;同時也要注重點評和引導,使一次采訪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采寫能力,還體會到了記者的使命,增強了社會正義感,養成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訓練方式的多元化
“新聞采寫課程需要鍛煉學生發現新聞的觀察力和敏感性、采訪新聞的交流力和應變性、創作新聞的表達力和獨創性。因此,它是一項實踐性和操作性極強的科目。”所以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訓練方式。課堂實踐教學環節、課外實踐教學環節、課堂討論、現場稿件點評、示范練習。
(一)訓練環節的多元化
新聞采寫課程的訓練方式可以采用室內模擬采訪和室外實戰練習,可以是教師組織的采訪訓練和學生自行組織的訓練。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案例讓學生理解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是如何產生的,感受記者在采寫報道這篇新聞的時候所傾注的熱情,受到鼓舞,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討論優秀采訪影像資料,學習采訪技巧,觀看學習優秀的獲獎新聞節目,學習記者的采訪思路、提問方法等。之后,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出課堂,接觸真實人物,進行采訪寫作,教師與學生在一起學習、討論。”只有把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化,實踐教學理論化,互相補充,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新聞采寫的一技之長。
(二)采訪手段、方式的多元化
對于課余時間比較豐富的大學生來說,體驗式采訪是比較有意義的一種采訪方式。這一方面使學生體驗了更多的社會生活,增加了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積累,增強了社會敏感;另一方面,也使學生避免了浮躁了功利性心理,踏下心來進行深入觀察和思考,挖掘更全面的新聞背景資料,寫出來的新聞報道才有較強現場感和可讀性,對于學生今后的思想作風和采寫實踐來說,都是很好的引導。新聞采訪是一個認識過程,而通過親身體驗,學生的這個認識過程就會更扎實、更自然、更合情合理。這對于學習新聞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另外,由于學生身份的限制、出于安全考慮,采訪活動范圍的限制,電話采訪和網絡采訪等形式就凸顯出它的優勢來。這可以使得學生的采訪對象和采訪視域更加廣闊。發現多種聲音,傾聽多種觀點。其實也是在培養學生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學會利用工具,掌握多種采訪方式和方法,適應新聞采寫工作的需要。
(三)采訪內容的多元化
在采訪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分別采訪不同的事件和人物,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題材、多體裁的采訪。既可以采訪不同的人物對象,也可以涉獵不同的話題,比如“校園經濟”、 “十一長假” 、“教師節”、“四六級考試改革”等等。體裁可以采用短消息、長消息、系列報道、新聞評論、人物訪談,采用鮮活的報道方式,讓學生體會新聞采寫的魅力。
可以說,新聞采寫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高低,在這里我們不是一味強調重采寫輕理論,而是強調在充分掌握理論的基礎之上,給學生創造采寫的機會,并且采寫選題的設計應該注重和社會問題的銜接。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從校園記者開始,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記者! (責任編輯:曉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