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僅僅看作一種工具的觀念,是一種認知的誤區。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尊重的關系,你要達成你的目的,就必須尊重他,他要達成他的目的,也必須尊重你。??覺真法師/文
老板想:做多少事,領多少錢。
員工想:領多少錢,做多少事。
兩個想法不一樣,說明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們形式上不同,其實都陷入了同一個誤區。
老板和員工的關系,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然會有彼此之間功能性的東西,工具性的東西。比如,我們到餐館去吃飯,這頓飯,是店里的人做好,送來餐桌上的,那么,我與服務人員的關系,是我用錢買了他的勞動、他的服務,他成了我的工具,送飯送菜的工具。但是,實際上我也是他的工具,我要付錢,我就成了他增加收入的工具。彼此都為對方所需要,彼此都是對方的工具,都有功能性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實現,就必須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有情有義的基礎上,只有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信譽、情義,才能實現彼此之間的目的。所以,這里決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性的關系,這里的本質,是達成自己的目的。而上述把人僅僅看作一種工具的觀念,已經過時了,或者說,是片面的,是一種認知的誤區。這里的彼此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尊重的關系(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是敬重,是互相的敬重)。不僅老板和員工之間是這樣,父子之間是這樣,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朋友之間是這樣,企業家和客戶、競爭對手之間也是這樣。你要達成你的目的,你就必須尊重他。他要達成他的目的,他必須尊重你。這個尊重、尊敬,就來自人的尊嚴,既包括他的尊嚴,也包括了你的自尊。因此,這個尊嚴,既是尊重別人,歸根到底,也是尊重自己。懂得這個尊嚴,懂得尊重別人,也正是尊重自己,所以,這才是一個有道德自主性的、有人格的人。失去了這個“人的尊嚴”,他的道德自主性也就失去了。或者說,他就是一個沒有人格的人—至少是一個人格不健全,或喪失了人格的人。其實,人,只有在人與人的關系之中,才有尊嚴,才有人格,才能獲得自由。
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就是指人性的平等,人格的平等,生命力的平等。這個理念是釋迦牟尼在2600年前發現的(這不是佛教的創造,真理是無法創造的,真理是本來如是,法爾如是,只是釋迦牟尼發現了它、證明了它),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尊嚴,因而每個人也都是自己的權威。大家平等,彼此平等,人人平等。自己決定自己,別人決定不了你。這就是你的尊嚴,你的自尊。你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別人,這就是人格,就是一個人的道德自主性。
還應該指出的是,尊嚴,自己給自己自由,這是一種責任,一種人格狀態。我在講課時,一再提到“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美西戰爭期間,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首領加西亞將軍取得聯系,而加西亞正在古巴山中的叢林里,沒有人知道地址,而美國總統又必須盡快獲得他的合作。這時,有個叫羅文的人挺身而出,說他能找到加西亞。羅文接過美國總統交給他的信,沒有問“他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找,我怎么把信交給他”,但他經過千辛萬苦,在幾個星期后,終于把信交給了加西亞。這個羅文,就憑他的責任心,立即采取行動,把信送到了。這叫自主、自立、自力,獨自完成。這也叫責任感,使命感。
我們的市場,我們的客戶,就是加西亞。不提任何問題,不談任何條件,不顧一切地把服務送到客戶手上,你能做到嗎?你手下有羅文嗎?這就是“一個人道德自主性”的啟示。不把責任推出去,而把責任承擔起來,盡心盡責。責任從哪里來?責任就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就從人的尊嚴來。
好,不管你是老板,還是員工,都有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都有自己的人格狀態,也都有自己的尊嚴。
本文開端提出的“兩個想法不一樣”,是不是同一個思維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