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蓉
摘 要:文章根據2011年至2013年廈門市國、省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開展情況,分析其目前在監測工作過程、監測數據錄入及審核上報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做好該項工作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數據錄入;上報審核;比對監測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方法的通知》(國發〔2007〕36號)中《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辦法》對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的要求,加強污染源的監督管理,及時了解和掌握重點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況,為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環境統計、污染防治、環境監察等重點環境管理工作提供基礎數據。廈門市每年制定監測工作方案,認真組織開展國、省控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包括手工監測、自動監測設備比對監測),每季度對重點污染源實施一期監測,并按時匯總、審核并上報監測數據。
1 手工監測及自動監測設備比對監測開展情況
“十二五”期間廈門市國、省控重點源手工監測企業數如下:2011年廢水24家、廢氣13家、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站)10家;2012年廢水22家、廢氣13家、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站)10家;2013廢水18家、廢氣13家、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7家。扣除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關停、重復和全年停產的企業及不具備監測條件的企業,廈門市三年監督性監測的完成率均為100%。
“十二五”期間廈門市國、省控重點源自動監測設備比對監測系統套.次如下:2011年廢水26套.次、廢氣36套.次、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56套.次;2012年廢水56套.次、廢氣44套.次、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56套.次;2013廢水76套.次、廢氣36套.次、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56套.次。
2 存在的問題
通過三年來我市國、省控重點污染源監測工作開展情況結合所了解的我省其他地市污染物監測工作開展的狀況,發現在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隨著去年“兩高”環保司法解釋的實施,部分問題可能將會影響污染源監測數據的運用。
2.1 監督性監測工作
2.1.1 監測能力不足
目前福建省內多數監測站尚不具備部分國、省控必測項目的監測能力。其中《制漿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5/1310-2013中明確規定可吸附有機鹵素(AOX)及二噁英適用于含氯漂白工藝,且二噁英指標每年監測一次。而目前我省并未開展上述兩個項目的監測工作;此外在紡織染整行業涉及的未開展項目有可吸附有機鹵素(AOX)、二氧化氯。
2.1.2 自動監測設備個別指標比對結果誤差較大
自動監測設備比對監測中多次發現,當氨氮水質自動監測設備在低濃度尤其是接近其檢出限濃度運行時,相對誤差較大,根本無法滿足相關標準對設備考核的要求[1]。
例如:廈門市某污水處理廠安裝的氨氮自動監測設備采用氣敏電極法,監測站實驗室采用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氨氮自動監測設備測量值為0.70mg/L,實驗室值為0.608mg/L,計算相對誤差為15.1%;氨氮自動監測設備測量值為0.162mg/L,實驗室值為0.21mg/L,計算相對誤差為29.6%。
2.1.3 污染源日監測頻次過多
國、省控重點源監督性監測中要求1d采4個樣品,且需等間隔采樣。如果采1個樣品出現超標概率大的企業,采4個樣品,再計算其日均值很容易達標。而“兩高”環保司法解釋規定出現一次超標數據即為超標。顯然1d采4個樣品且等間隔采樣采樣方式不利于懲罰違法偷排企業。
2.2 數據錄入上報審核
2.2.1 廢氣企業執行標準難以確定
污染源執行標準種類繁多,包括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以及相關規定等,多數企業均能明確企業行業類別并執行相應行業標準,但個別企業行業界限較為模糊,因此執行何種標準難以確定。比如某企業的裝機容量為2臺35t/h循環流化床鍋爐配一臺6兆瓦抽汽冷凝式汽輪發電機組。與該企業煙氣排放限值相關標準和通知有《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廈門市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35/323-2011、福建省物價局和福建省環保局《關于加強脫硫電價管理保進燃革發電機組脫硫設施建設和運行的通知》(閩價商[2007]389號)、《廈門市環境保護局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現場復核初步整改計劃任務分工的通知》(廈環綜[2012]7號)。這三個標準、兩個通知中對限值的要求差異大,而且廢氣標準限值存在分時段的情況,所以執行標準的確定存在困難。
2.2.2 省、市級版管理軟件審核信息重復
污染源數據管理軟件分國家、省、市三個版本,在市級版本里企業基本信息、污染源控制級別、自定義屬性、執行標準均由基層綜合業務技術人員填報。每季度末市站將污染源數據上報省站后,再由省站上報國家站。如果下個季度某部分信息被無意更改而出現錯誤,省站很難發現。省站就每次市站上報的企業基礎信息仍需審核一遍,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2.3 軟件的自動化程度低
軟件導入功能僅能導入上級下發的代碼庫、標準庫、名錄庫及數據包,企業基礎信息及監測數據均無法導入。基層監測站手工錄入數據量多,特別是每個監測數據均需手工錄入,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錯。而導出功能僅能導出三級審核表及上報省站的數據包,而全指標缺漏測表格、數據報送匯總情況表、未監測情況表、在線比對情況匯總表、在線比對情況一覽表及季度總結報告均需人工匯總填報。
3 建議
3.1 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合理確定污染因子
加強基層監測站的能力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財政的支持,解決基層監測站的硬件能力建設。加強科研,提高環境監測技術開發能力,提高監測人員的采樣分析能力。同時應根據污染源、行業類別所產生的有毒物質種類和濃度,確定特征污染物,對長期未檢出的項目可不再進行監測或減少監測頻次[2]。
3.2 加強單位職工內部專業知識的培訓、國家定期加強綜合業務技術人員的培訓
根據工作實際制訂監測人員繼續教育、業務培訓年度詳細計劃,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方式,組織環境監測人員定期培訓,學習管理體系文件、監測理論基礎知識,交流與探討實驗操作技能等,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提高業務水平,掌握新技術和方法以解決環境監測中的新問題。采取以老帶新方式,對新進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力爭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技能、進入角色。建議國家定期進行軟件培訓及監督監測報告編制的綜合培訓。
3.3 設計一套專用軟件與國家下發的污染源數據管理軟件對接
省站根據常規監測上報軟件設計我省專用的污染源數據管理軟件,與國家下發的污染源數據管理軟件對接。在專用軟件中,企業基本信息、污染源控制級別、自定義屬性、執行標準先由基層綜合業務技術人員錄入,經省站確定后,基層綜合業務技術人員不能再更改,由省站管理該部分內容,減輕審核工作。增加軟件導入導出功能,以減少基層綜合技術人員手工錄入及匯總的工作量和錄入錯誤機會。
3.4 盡快制定并出臺氨氮低濃度比對相關細則
為了提高監測工作的科學性,提高監測測試效率,降低儀器、方法和人為誤差帶來的影響,建議參照《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比對監測技術規定》(試行2010年8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CODCr實際水樣低濃度比對相關規范,制定氨氮低濃度比對細則。當實際水樣氨氮<1.00mg/L時,以接近實際水樣濃度的低濃度質控樣代替實際水樣進行實驗,并至少測定2次。同時,考核超過企業排放標準的質控樣。低濃度質控樣結果允許絕對誤差為0.200mg/L,高濃度質控樣測定的相對誤差不大于標準中位值的±10%。
氨氮低濃度比對監測經常出現大于±15%相對誤差的情況導致比對不合格。在某些濃度極低的情況下,15%相對誤差帶來的測試差別其絕對誤差相對很小,甚至低于比對過程中儀器、方法和人為誤差引入的系統測試誤差。
參考文獻
[1]《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比對監測技術規定》(試行2010年8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2]林前程.江蘇省重點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科技資訊,2011,2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