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云峰
摘 要:橡膠瀝青是由一般鋪路瀝青和回收的廢舊輪胎橡膠粉末均勻拌合而成。本項目采用的是成品的橡膠改性瀝青,將廢棄輪胎粉進行化學處理后與基質瀝青混合,同時加入特制的添加劑,經過充分的攪拌混合后,使得瀝青的黏度及彈性增加,從而提高路面使用壽命,抗老化、抗疲勞性能明顯提高,耐磨耗和抗裂能力顯著增強。同時能充分的利用廢舊橡膠材料,符合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利于發展循環經濟。238省道路面面層采用的是SUP13橡膠改性瀝青施工工藝,文章集合實際施工情況,對施工中各技術參數的選取及施工工藝的質量控制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SUP13;橡膠改性瀝青;面層施工
1 原材料技術指標
瀝青由施工單位及監理組試驗室對針入度、延度、軟化點進行檢測,并由施工單位留樣備檢。基質瀝青及橡膠改性瀝青全套指標和PG分級檢驗由施工單位和監理組共同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
粗集料應采用石質堅硬、清潔、不含風化顆粒、近立方體顆粒的碎石,粒徑大于2.36mm。應選用反擊式破碎機軋制的碎石,嚴格控制細長扁平顆粒含量。
細集料采用堅硬、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并有適當級配的人工軋制的玄武巖、輝綠巖或石灰巖細集料,不能采用山場的下腳料。
礦粉采用石灰巖堿性石料經磨細得到的礦粉。礦粉必須干燥、清潔,拌和機回收的粉料不能用于拌制瀝青混合料,以確保瀝青面層的質量。
2 生產配合比設計結論
依據工程建設指揮部對技術服務工作的要求,技術服務單位按照施工指導意見要求全面參與了上面層Sup13橡膠改性瀝青混合料生產配合比設計,設計結果如表:
生產及目標配合比級配合成曲線見圖1。
本次生產配合比設計結果見表6。
3 現場施工控制
在生產配合比設計和試拌試驗符合要求的條件下,指揮部組織技術服務單位、施工單位及監理單位開展了上面層Sup13橡膠改性瀝青混合料的試鋪工作,試鋪樁號為K18+960~K19+260左幅,計長約300m,上面層設計厚度4.0cm。試鋪采用一臺西筑3000型拌合樓,拌和過程全部采用計算機自動控制,生產周期約為60S,其中干拌10S,濕拌40S,從瀝青混合料外觀看,瀝青裹覆得較為均勻、無花白料、無結塊和離析現象。
混合料運輸采用雙橋車,料車均采用雙層油布覆蓋,運距約為30KM,出場溫度檢測約為180℃,攤鋪溫度約為170℃。采用兩臺ABG8620攤鋪機并排行駛,采用非接觸式平衡梁的找平方式,靠中分帶一側的攤鋪機在前,兩臺攤鋪機間距約控制在5米,攤鋪速度在1.1m/min左右。從攤鋪后上面層的表觀看,整體上基本均勻,攤鋪接縫處有輕微的條狀離析。
根據試鋪準備會議的要求,采用兩種碾壓方案,碾壓組合見表:
瀝青路面上面層施工現場設置明顯的初壓、復壓、終壓標志,壓路機的碾壓速度符合施工指導意見的要求,初壓溫度約為167℃,終壓溫度約為100℃。碾壓過程中瀝青混合料沒有產生明顯推移現象,復壓時隨時噴灑油水混合物,膠輪粘輪現象控制較好。
4 施工質量指標檢測
對本試鋪段路面滲水試驗進行檢測:第一方案碾壓段落K19+060距中央分隔帶距離3、6、9m處滲水系數分別為9、0、6(ml/min);第二方案碾壓段落K19+200距中央分隔帶距離5、11、14m處滲水系數分別為0、23、0(ml/min);均≤70ml/min施工指導意見要求。
5 結束語
通過對整個施工過程的檢查,認為瀝青混合料的生產、運輸、攤鋪及碾壓過程基本正常;瀝青混合料攤鋪能做到均勻、連續地攤鋪,溫度控制基本滿足要求;碾壓能做到高溫緊跟壓實,碾壓過程中瀝青混合料基本無推移現象。從混合料檢測情況看瀝青用量滿足要求,各類物理及力學指標均符合要求。芯樣厚度滿足要求;芯樣的馬氏壓實度有1/6不滿足要求,理論壓實度均滿足要求。從滲水試驗來看,滲水系數均滿足要求。
建議大規模施工時采用方案二碾壓方式,增加膠輪壓路機自身配重,做到高溫緊跟碾壓,碾壓段落長度控制在20米以內,并確保膠輪的碾壓遍數,保證路面的密水性和壓實度。為了避免接縫處存在離析,后面攤鋪機應跨縫20cm以上攤鋪,螺旋布料器內混合料表面略高于布料器約2/3。由于橡膠改性瀝青高溫下氣味難聞,做好現場工人勞動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