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 要:我國迅速發展的建筑行業使得建設質量水平得到持續提高,也使得建筑的風格和功能持續增加。然而不斷增多的建筑安全問題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地震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若不能使得工民建筑結構自身所具有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地保障,那么較高的地震等級就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害。所以文章分析并研究了工民建的結構中常見的抗震設計及如何有效地提高抗震設計。
關鍵詞:工民建結構;抗震設計
前言
近年我國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地震帶來的損失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是最大的且不能挽回,嚴重的危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的發展及穩定的社會環境。提高工民建結構中抗震設計的質量是最有效且直接的降低地震帶來的危害的方法。所以,在設計工民建結構時,要著重考慮抗震設計,嚴格的遵守相關的抗震標準去設計出最為科學有效地抗震結構,使得工民建筑的質量得到提升。
1 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概念
通常來說,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就是通過在地震時破壞的建筑結構,結合建筑結構工程長期以來所積累的經驗去總結一種基本的設計方法及思想,布置建筑和整體的結構并且對細部構造措施進行確定的一個過程。地震從理論上來說就是一種隨機的振動,它具有人們難以把握的隨機性、復雜性與不確定性,要想很精確地預測某建筑物可能遭遇的地震的特性與參數,就目前來說我們還很難有更好的方法在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分析這個方面,由于我們不能夠很充分地考慮建筑結構的空間作用、建筑結構的性質、建筑的材料以及外界引起變化等等很多種不同的因素,因此有著一種不確定性的存在。所以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更應該基于長期以來所遵循與積累的抗震經驗,從而更好的使得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得到提升。
2 工民建結構中常見的抗震設計方法
2.1 依據工民建結構的基本構造
一般情況下設計工民建結構時,當主要的建筑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時,應該對鋼筋混凝土的構建截面尺寸大小及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加以重視,之后才可以使得抗震設計更為有效。在設計構造工民建筑的磚混結構時,一般采用限制房屋建筑的高度、層數和層高等方面的設計方法。外在設計工民建筑結構的橫縱墻時,不僅要設置鋼筋混凝土的構造柱還應該設置防震縫等。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標準和規范,增加了許多強制性的規范內容,如要求對建筑屋頂的樓梯及設計樓構造加以重視進而確保構造柱能夠在建筑物的頂端和圈梁進行連接、伸展,從而使得建筑的承載力和結構剛度得到有效地提高,使突出部分和主體結構得到突出且形成整體。
2.2 依據工民建筑的規劃和場地
為了使得工民建結構良好的抗震性能得到滿足,就應該考慮建筑場地去選擇較強穩定性的場地。設置抗震層是一個抗震性較高的建筑必須要考慮的。此外,建筑結構的外部空間應該考慮鄰棟樓之間的距離和建筑外觀等因素,也應該考慮鄰棟樓之間位置的舒適感和安全性等因素。因為建筑物大都需要長期使用,因此建筑的整體結構在可以移動的距離內不能出現障礙物。例如能夠在建筑結構的可移動范圍內,設置出入口去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可以設置門墻或者標記的方法來提示人們注意安全去報這個過往的人或車可以順利的進出出入口。
2.3 依據工民建結構的結構性能目標
設計工民建筑的抗震性能,目的是在出現地震災害時去保證建筑物的安全性能。所以在設計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過程中,遵循的設計標準是在建筑物區域中可能會出現的地震強度其對應的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確定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指標應該主要依據如何確保建筑物內部或者外部在地震來臨時不會受到影響。此外還應該保證建筑結構不具有抗震性能的部分及其重要基礎部位也應該具備抗震能力。一旦地震發生,應該控制建筑結構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此外還應該考慮建筑結構的抗風性能。原因是建筑結構會在巨大風力的影響下會發生水平方向的震動,會影響建筑的安全性能,使得建筑的安全實用性降低從而影響建筑抗震結構構件本身的耐久度。因此,一定要使得建筑結構的性能達標且能夠滿足建筑結構的設計要求從而達到抗震效果。
3 提升工民建筑工程抗震設計質量的有效策略
3.1 對建筑場地進行恰當的選擇
分析了解我國相關的抗震減災法后,對可能發生的嚴重自然災害的建筑工程來講,應該注重評價防震的安全性能。在進行評價后應該嚴格的依照地震安全性能的評價結果,設置相應的抗震設防的標準,然后去進行抗震設防的相應工作。其抗震設防主要分為四類:甲、乙、丙、丁。重大且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建筑工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所以在設計建筑物場地時,應該選取合適且能夠使得地震所產生的影響得到有效降低的地理位置,盡量不要建設在易給建筑物造成不良影響的區域。尤其是地基軟弱且容易液化的場地,由于地震使得建筑場地產生液化作用,進而使得地基能力降低,易使建筑物發生傾斜,嚴重時甚至倒塌。此外,還應該安全規劃社會經濟系統去使得地震產生的自然災害局限在某一區域。
3.2 對結構形式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
近年以來我國出現較多的工民建筑結構形式,其中主要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磚混結構及鋼筋和混凝土相互結合的結構,假如受到地區不同且設防烈度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就會嚴重影響建筑物的結構形式。所以在進行建筑時應該對結構形式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一般來說,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柔性、變形能力、承載能力都較好,且其抗震能力也較強,因此應該以建筑物自身的功能和抗震要求為依據,去對建筑結構的方案進行確定,此外對于高層建筑設計選擇建筑結構體系時應該著重考慮建筑結構的側移度。另外隨著不斷增加的房屋建筑層數,其結構受到地震作用和荷載作用的影響而出現的水平方向的位移也會隨之不斷增加從而使得建筑結構的抗側移剛度也隨之增加。建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所包含的構件、受力的特點和不同的組成方式也會使得抗側移剛度產生變化。
3.3 使得抗震設計的質量得到提升
大家都知道地震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因此設計工民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很有必要的。當前我國建筑結構的整體設計水平還很低,不夠合理的建筑設計方案和結構方案使得建筑工程的成本費用極高,建筑物的重量也很大,且加深了地震給建筑物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因此,為了使得工民建筑設計的合理性得到保證,便應該遵守準確且科學的抗震理論,并堅持合理、科學的設計原則今兒使得建筑結構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比如其設計原則便是認真考慮建筑結構構件的承載力、剛度、消耗能力和延續性去使得建筑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強硬的剛度及強力的延性性能。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整個建筑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工民建筑的抗震設計問題對工程的建設質量,人們日常生活的安全以及穩定的社會環境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地位。所以,在工民建筑的抗震設計進程中,要先了解到抗震設計的重要性,隨之對抗震的結構形式、合適的施工建筑場地進行科學且合理的選擇從而使得建筑抗震設計方面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最終使得工民建筑抗震設計的整體質量得到提升進而使得建筑行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宇.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方法及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0,20(2):9-20.
[2]關錄飛.淺析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J].林業科技情報,2012,15(31):42-43.
[3]董志君.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方法[J].低溫建筑技術,2007,52(03):63-64.
[4]馮光海.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設計探討[J].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08,16(1):6-7.
[5]黃新耀.論建筑設計抗震能力策略分析[J].城市建筑,2013,06(3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