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 要:全球化環境和氣候狀況日益惡化,使得人類不得不重新考慮社會的發展模式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量的增加引發了溫室效應,使得氣溫不斷上升,冰川融化,陸地面積減少,土地荒漠化嚴重,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影響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想從根本上遏制碳排放量,就必須從全方位入手,動員各方面力量,建設新型低碳化城市。我國低碳化城市建設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強調低碳發展的重要性,使低碳觀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切實將低碳城市建設工作落實到位,建立科學合理的低碳城市規劃體系,制定具體的改造方案,充分將低碳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工作之中。對于該如何打造新型的低碳化城市以及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完善城市規劃體系,文章將進行系統闡述。
關鍵詞:規劃原則;布局合理;交通出行;綠色能源
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正飽受氣候變暖的困擾,氣候變暖的主要成因就是碳排放量過多造成的。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進入到大氣中,形成了具有保溫效應的空氣隔離層,使熱量不能有效發散出去,聚積在大氣上空,造成大氣溫度的升高,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近些年來正在不斷顯現,世界各國正致力于控制氣候變暖的速度,想方設法降低碳排放量。我國也嘗試通過進行低碳化城市建設的方法來降低碳排放量,以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
1 為何要打造新型低碳化城市
低碳城市的本質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目前,發達國家建設低碳城市的經驗主要包括:發展清潔技術、清潔能源;推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運輸規劃;倡導資源回收利用和綠色消費。建設低碳城市,一是著眼于“碳源”的替代、減少和提高效率,二是著眼于“碳匯”處的吸收。其中,最積極的方法是減少輸入端的高碳能耗,這需要把重點放在推行低碳導向的新型工業化、新型現代化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方面。新型工業化就是要大力發展低碳型、循環型的物質經濟來減少碳排放;新型現代化就是要大力發展公共型、服務型的消費來減少碳排放;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大力發展緊湊型、組團型的城鎮空間來減少碳排放。此外,要提高城市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率來提高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 編制合理的低碳城市建設體系及要遵循的具體編制原則
2.1 編制合理的低碳城市建設體系
為有效促進低碳城市建設,必須完善相關的低碳城市規劃的編制體系。低碳經濟、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將其和傳統城市規劃體系融為一體才能體現低碳城市規劃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歷年進程中第一環節。低碳理念融入現有的法定城鄉規劃編制體系中,在城市各項規劃內容中設置低碳目標、實現低碳目標,落實到城市總體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統布局、居住區規劃、城市公共空間及其相關工程規劃建設中。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理念和傳統城市規劃體系融為一體是現有傳統城市規劃理論不斷完善的體現,也是城市規劃作為公共政策所應具備的與時俱進的特點。
2.2 構建低碳城市建設體系要遵循的原則
指標體系作為規劃實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將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關鍵所在。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綜合性與單項性相結合。所選指標盡量涵蓋低碳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所選指標既能反映總體情況,又能反映各分類、各單項情況。(2)具體明確、相對獨立。所選每個指標均反映一個側面情況,指標之間盡量不重復交叉。(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具備可操作性。所選指標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4)可考評性,即通過常規的方法可進行定量分析和評價,對規劃的實施與成果檢驗可進行有效指導。(5) 指標值的適應性。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條件存在著較大差異,對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應有不同的指標值,從而更有利于實施和推廣。
3 構建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徑
3.1 合理規劃城市內部結構
低碳城市規劃應該按照城市宜居性,中心區域分散性等原則進行操作。目前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通病就是城區中心區域過于集中,而城鄉結合部以及距市中心較遠的區域卻還有待開發,導致城區繁華地段交通擁堵現象嚴重,空氣質量明顯下降,城市部分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為此,在城市規劃時,要合理分散人群的居住區域,避免人群過于集結,以實現區域功能發揮的均等化。另外,還要注意居住區和配套措施的搭配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通資源浪費。
3.2加快產業化升級步伐
工業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對于工業實行產業化技術升級刻不容緩。我國大多數企業還存在傳統的生產觀念,為了達到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惜以環境的高污染作為代價,所以,政府要對工業生產企業進行科學引導,使之逐步向低耗能低污染的發展道路上轉變。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轉化率,對于高環境污染的企業要嚴令予以整改或取締,對于高耗能企業要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另一方面,制定相關政策幫扶新型低污染工業生產企業的發展;對企業廢氣排放量要予以嚴格控制。在城市規劃進程中,對于工業生產企業的選址和布局要遵循科學性和環保性原則,盡量將工業企業安排在遠離城區和居住區較為密集的區域,實現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3 提倡綠色交通出行方式
汽車尾氣的排放雖然不會直接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過量,但是卻可以產生其他能夠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我國的車輛增多導致尾氣排放量急劇增加,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因。要想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改進汽車在燃料消耗方面的設計方法,設計出更為省油節能的車輛;其二,加大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力度,例如,可以拓展地下交通管網的設計和施工,還可以加設出租停靠站和公共交通中轉樞紐,方便人們的出行。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和完善城際鐵路運輸體系,力圖完善公共交通系統,降低私家車的使用次數。其三,政府應該輔之以低碳出行的宣傳手段,鼓勵和引導人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第四,政府應該鼓勵購車者盡量選擇小排量,經濟型的車型,限制大排放量車型的生產和銷售。
3.4 使用新型施工建筑材料
在建筑設計和施工過程中,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材料無疑也是增加碳排放量的源頭之一。為此,在保證建筑施工質量的前提下,要盡量使用新型綠色環保材料,設計思路要簡約實用,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建筑施工材料的審核力度,禁止高污染高耗能的施工材料流入市場,對于積極使用節能環保材料的施工單位要予以鼓勵性嘉獎。除此之外,還要避免不必要的建筑拆建施工,室內裝修要去繁就簡。
3.5 推廣綠色能源的使用
低碳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要實現能源供給和排放的低污染或無污染,因此,要注重新型清潔能源的開發和使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目前我國開發和利用的新型能源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和生物技術能源,這些能源具有綠色環保無污染等特點,且具有持久性和可重復利用性,利用這些能源取代高污染能源可以取得明顯的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
4 結束語
傳統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社會生活生產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需要,要想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二者的統一,就要堅持走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此過程中,我國要致力于低碳城市規劃和發展的事業,廣開渠道,同時還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化城市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04).
[2]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03).
[3]鮑健強,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