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聞名世界的環法自行車賽7日駛過倫敦大本鐘,泰晤士河兩岸擠滿鼓掌叫好的自行車迷。英國的機械工程師約翰·斯塔利在1886年發明了和現代自行車大體一致的新型代步工具,英國被看做“自行車的故鄉”,不過在英國騎車其實不容易。道窄、人多、車多,騎自行車在英國被一些人視做奢侈的生活方式。英國半數以上的家庭有私家車,但并非半數以上家庭有自行車。在小城市,為什么不愿意騎車?首先是道路安全問題。就在今年的環法自行車賽舉行前不久,有英國媒體進行問卷調查:“是否認為你所在地方的道路對騎車太危險?”結果52%的受訪者做出肯定回答。在英國,老年人最害怕騎車。調查顯示,年齡在65歲以上的受訪者61%認為道路不安全是他們不想騎車出門的主要原因。代表騎車人權益的自行車活動愛好者盧卡斯·史密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英國自行車道狹窄,道路維護不夠,英國人感覺不安全。但交通部門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政府已經為自行車交通安全成倍增加資金投入,達到3.74億英鎊,不能說不重視騎車人的利益。此外,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還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自行車眼”,它可以被安裝在大巴車和卡車的車廂側面,利用雷達和攝像機感應器判斷汽車盲點范圍內是否出現騎車者。但這些都無法回避英國交通事故中很多騎車人喪命的事實。英國人并沒有因此灰心喪氣?!霸谖磥?,什么交通工具最重要?”《環球時報》記者在倫敦問了一些當地人,沒想到大家的共識還是自行車,尤其是折疊自行車。一些人認為,未來的交通一定會更加智能化,但這樣會讓人們慢慢喪失出行的快樂,用“行尸走肉”來形容或許都不算夸張。此外,科技在發展,但享受新科技需要鼓鼓的錢包,這一點英國人已經從各款電動汽車的銷售中看到。所以他們更愿意看到在未來,能夠有更方便的出行道路,讓人們可以騎自行車出門。 或許是看到了人們的期待,英國一些城市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倫敦去年宣布,準備斥巨資建設自行車專用高速公路網絡,如果建成,這條路網總長約219公里。但等到“夢想成真”那一天也不容易,樂觀估計,倫敦的這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要修20年?!?/p>
環球時報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