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這個取自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騰訊)首字母的名稱,無疑已成中國互聯網界知名度最高一個簡稱,也象征著三巨頭遠高于其他同行的特殊地位。中國新經濟力量的崛起及話語權的掌控,在BAT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圍繞著BAT的財富大爆炸,更是折射出令人驚嘆的顛覆性力量。
伴隨BAT崛起的,是其三大“教主”的財富火箭式增長。他們從1998年前后開始空手創業,到目前俱擁有數百億甚至近千億元的財富,時間跨度不過短短十余年,此財富增長速度遠非其他傳統行業的富人所能企及。日后,中國的首富,將越來越趨向于在BAT三大“教主”的角逐中誕生。
相較于創始人的財富增長,更加令人驚嘆的是,BAT背后投資人數百倍甚至逾千倍的投資回報神話,即便相較于硅谷最成功的案例也毫不遜色。百度投資人半島資本最終獲得了369倍投資回報;阿里投資人軟銀目前賬面回報已高達452倍;而南非MIH之于騰訊的投資,更是一舉問鼎史上最高投資回報倍數——1500倍。
此外,BAT系中還有一批不那么為人注目的富人,他們原本與BAT無任何關系,卻因為BAT不斷通過投資擴張地盤而被納入其麾下,這批創業者也因此而成為小富豪。隨著BAT收購大戰愈演愈烈,這批小富豪的名單也在不斷更新。
騰訊“教主”馬化騰,2014年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第四名。雖然名次與去年保持一致,但其財富卻近乎翻倍。
此時,“小馬哥”最應該感謝的或許是張小龍—騰訊高級副總裁、廣州研發中心總經理。誰也沒想到,2005年被“小馬哥”收編的張小龍(Foxmail創辦人),日后能開發出微信這款劃時代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微信的強勢崛起,令騰訊的股價在過去一年內實現翻番,小馬哥的財富數額也如坐火箭般躥升。
BAT另外兩位“教主”—百度的李彥宏、阿里巴巴的馬云也緊隨其后,分別位居2014年“新財富500富人榜”第5位及第7位。
早在1999年中國第一份富豪榜誕生時,“三大教主”還皆是名不見經傳的草根創業者:馬云窩在家中創辦的阿里巴巴網站剛剛上線幾個月,馬化騰和幾個哥們兒在簡陋的辦公室搗鼓著一款叫OICQ的小眾軟件,李彥宏則還在為自己的首筆百萬美元融資而四處奔波。
究竟是時代成就英雄還是英雄造就時代?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遙想“三教主”創業之時,誰敢憧憬自己十余年后能成為中國首富級人物?
今天,我們就來系統性梳理一下BAT帶來的財富效應。
BAT“教主”及聯合創始人的財富神話
BAT三巨頭皆有多位聯合創始人,他們被外界冠之以江湖氣十足的頭銜:“騰訊五虎將”(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舟),“百度七劍客”(李彥宏、徐勇、劉建國、郭眈、雷鳴、王嘯、崔珊珊),“阿里十八羅漢”(馬云、孫彤宇、蔡崇信、彭蕾、張瑛等)。
“三教主”于2004年首次進入“新財富500富人榜”,當年李彥宏的財富為10億元(第156位),馬云的財富為5.3億元(第284位),馬化騰的財富為3.5億元(第398位)。及至2014年,三人財富分別達到608億元、457億元、739億元(2013年12月31日市值數據),各自財富分別增長了60倍、86倍、210倍(圖1)。
對于已經上市的騰訊、百度,其創始人皆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套現,要精準計算其財富并非易事,而且有些聯合創始人的持股數量并未完全披露,因而我們只能選擇其中部分創始人進行相對精確的計算。而至今未上市的阿里集團,由于公開資料有限,馬云是否進行過套現不詳(已退市的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01688.HK)在香港上市期間,馬云曾于2009年9月高位拋售1300萬股,套現約2.7億港元),其財富數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根據公開資料進行大致的估算。
我們依據2014年3月份的平均股價(或估值),計算了BAT主要創始人最新的財富狀況(表1)。
騰訊:
馬化騰持股市值886億元,累計套現28.7億元
2004年6月16日,騰訊于港交所完成IPO,發行價3.7港元/股,此后其股價一路上揚,及至2014年3月7日達到突破646港元/股的歷史最高位,股價累計上漲了174倍(圖2)。騰訊2013年年報披露,馬化騰持股數量為1.9億股(占比10.2%),如果按照2014年3月份的平均股價計算,其當月持股市值約為1107.6億港元,折合人民幣886億元。
另外,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信息,自騰訊上市以來,馬化騰累計出售5759萬股股票,套現35.89億港元,折合人民幣28.71億元。
數據顯示,馬化騰自2005年持有的騰訊股票解禁之后直至2011年,每年都進行了數額不等的套現。其中,2005、2008、2011年售股的數量較多,分別達到1000萬股、1531.52萬股、1500萬股;而套現金額最高的三個年份分別是,2008年套現6.79億港元、2009年套現7.79億港元、2011年套現14億港元(圖3)。
2011年之后,馬化騰的套現行為戛然而止,而2012至2014年也是騰訊股價漲幅最大的時段,從200港元下方一直漲至600港元區間,這也令其持有的股票得以大幅增值。
相較于“小馬哥”,騰訊的另一位主要創始人張志東,其財富雖然不是那么炫目,但也幾乎可以躋身首富陣營了。
騰訊2013年年報披露,張志東持股數量為6500萬股(占比3.49%),如果按照2014年3月的平均股價計算,其持股市值約為379.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303.3億元。此外,根據港交所披露的數據,騰訊上市以來,張志東累計出售約4308萬股,套現金額為24.4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19.53億元。
騰訊的另外三位創始人曾李青、許晨曄、陳一舟,由于他們既不是董事會成員也不是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東,因而并無其目前持股詳情的公開披露。根據騰訊招股書的披露,曾、許、陳三人分別持股約6381.21萬股(占比3.79%)、5104.95萬股(占比3.04%)、5104.95萬股(占比3.04%),如果他們目前依然持有全部或者大部分股票的話,則其財富同樣是百億級別。endprint
百度:
李彥宏持股市值727億元,累計套現11.6億元
2004年8月5日,百度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定為27美元/股,此后股價同樣一路上行,及至2014年3月6日達到1846.4美元/股(184.64美元/ADR,1股=10ADR)的歷史最高位,股價累計上漲了68.4倍(圖4)。百度2013年年報披露,李彥宏、馬東敏夫婦持股數量為714.64萬股(占比20.4%),如果按照2014年3月的平均股價計算,其持股市值約為118.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726.6億元。
另外,根據百度歷年年報披露的數據,李彥宏自百度上市以來累計套現了56.31萬股,根據其歷年平均股價,估計其套現總金額約為1.8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1.58億元。相較而言,李彥宏的套現規模遠不及馬化騰。
其實,李彥宏在百度上市后的多數年份皆未做任何套現,即便有,也只是少量的(圖5)。其套現數量最多的一次是在百度IPO當年,總計拋售了40.33萬股,套現金額約為1840萬美元。其中,李彥宏在百度IPO時以招股價配售了25萬股,套現675萬美元;馬東敏于2005年拋售了15.33萬股,套現約1168萬美元。
李彥宏套現金額最多的一年是2013年,雖然僅僅套現了11.16萬股,但由于其股價處于歷史最高位,因而套現金額高達1.34億美元,占其歷年累計套現額1.88億美元的七成多。
百度另一位主要創始人徐勇,在百度上市之前即離開了百度。百度招股文件顯示,IPO前夕徐勇持股數量為238萬股,IPO之時他以招股價配售了16萬股,套現432萬美元。IPO之后徐勇持股數量為222萬股,占比6.9%,成為僅次于李彥宏的個人股東。
不過,百度2005年及此后的年報,則沒有再披露徐勇的持股數量。按照美股的規則,上市公司僅僅披露持股5%以上股東,說明徐勇在百度上市當年就已經減持至5%以下。那么,據此計算,徐勇在百度上市當年應該套現至少72萬股(含IPO時配售的16萬股),套現金額4700余萬美元。假如徐勇所持剩余股票未再套現,則其持目前股市值約為27.4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68.7億元。
“百度七劍客”剩余成員中,僅有當時身為董事會成員的劉建國及雷鳴在招股文件有披露持股數量,劉建國持有32.8萬股,雷鳴持有8.42萬股,IPO中劉建國及雷鳴分別套現了3萬股及1萬股。
雷鳴與劉建國先后于2005及2006年離開百度獨立創業,因此百度的年報中也不再披露此二人的持股信息。如果他們此后未做套現,則根據當時的持股數量,他們的市值財富也應該在十億元級別。當然,相較于騰訊的幾位聯合創始人,其財富數額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
阿里:馬云持股市值保守估計430億元
阿里集團由于未上市,阿里的市值、馬云的持股比例及財富額,皆無法做相對精確的計算,“阿里十八羅漢”其他成員的財富情況也同樣是個謎。
阿里集團的市值第一次有明確的估值是在2005年雅虎入股之時。當時雅虎以10億美元+雅虎中國的資產,換取了阿里集團40%的股權,據此計算,阿里集團的估值約為25億美元。及至2014年阿里集團宣布啟動赴美上市時,外界對阿里集團較為一致的估值為1000億-1200億美元。
據媒體公開報道,馬云個人目前在阿里集團的持股約為7%,那么按照阿里集團1000億美元的下限估值,馬云的個人財富保守估計為7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大約為430億元。
此外,馬云還另持有一塊脫離于阿里集團的資產—支付寶,以及圍繞著支付寶發展起來的阿里金融。這塊資產保守估值也應在百億美元級別,馬云在這塊資產中的持股比例據稱也為7%左右,那么馬云在阿里金融的財富大約也值幾十億至上百億元。
馬云的財富究竟有多少,也許只有待阿里集團完成IPO那天才能水落石出。今年的“新財富500富人榜”暫保守評估其財富為457億元。
BAT投資人的回報盛宴
相較于“教主”們的財富增長,BAT投資人們的投資回報更加炫目,甚至直接“秒殺”硅谷的最高投資回報倍數。
在BAT的投資人中,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早早將股權退出套現,以至于至今追悔莫及;有的則至今一股未賣,坐擁數百億美元市值的財富。
《新財富》根據2014年3月的平均股價或者估值計算,在曾入股過BAT的十余家投資方中,回報最低者為李澤楷旗下的盈科數碼對騰訊的投資—11.45倍,回報倍數最高者為南非MIH公司對騰訊的投資—1473倍(表2)。
騰訊:MIH創史上最高投資回報倍數
2000年前后,騰訊正處于揭不開鍋的狀態,由于服務器承載不起大量的QQ用戶同時在線,于是不得不采取一臺電腦只能一個QQ賬號在線的限制措施。
2000年3月,欲以100萬元賣掉QQ而未成功的馬化騰,終于等來了第一筆投資,IDG與盈科數碼各以110萬美元的價格換取騰訊20%的股份。
一年之后的2001年6月,南非MIH(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以受讓的方式成為騰訊的大股東。當時盈科數碼將其所持20%股權全數賣給了MIH,作價1260萬美元,IDG也以806.4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12.8%股權給MIH,另外,馬化騰團隊也向MIH轉讓了13.6%的股權。騰訊于是形成了創業團隊、MIH、IDG各持46.4%、46.4%、7.2%的股權結構。
2003年8月,騰訊回購了IDG所持剩余的7.2%股權,代價約為457.9萬美元,騰訊的股權結構于是演變成創業團隊與MIH各持50%的股權格局,直至IPO前夕。
現在來算一下回報賬:盈科數碼投了110萬美元,股權在手上拿了一年轉手就套現了1260萬美元,回報超過11倍;IDG的情況與盈科數碼大體相同,只是IDG稍微多賺了幾萬美元。如果孤立來看,一年賺十倍的項目,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投資。但是在MIH的投資回報面前,盈科數碼及IDG則顯得著實寒酸。endprint
根據騰訊招股書的披露,騰訊IPO時MIH的持股數為6.3024038億股(占比37.5%),而其2013年年報披露MIH的持股數依然為這個數字。換句話說,MIH自入股騰訊之后一股都未套現。
按照騰訊2014年3月的平均股價583.28港元/股計算,MIH的持股市值高達3676億港元,折合471.29億美元,而其在2001年的初始投資額僅為3200萬美元。據此計算,MIH于騰訊的投資回報倍數高達1473倍。
關于風險投資的回報倍數,最高者據稱是波士頓的ARD公司(American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 )投資的DEC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1957年前者向后者投入7萬美元,1971年這筆錢變成了3.5億美元,14年增值5000倍。
但這個投資回報倍數已成為一個無法考證的傳言,硅谷真正比較知名的投資回報標桿,要數紅杉資本投資雅虎、Google,Accel投資Facebook等。
1999年,紅杉資本向Google投資1250萬美元,Google上市后為其帶來50億美元回報,投資回報高達400倍。2005年,Accel向Facebook投資1270萬美元,Facebook上市后為其帶來90億美元回報,回報倍數高達709倍。
另一個達到投資回報之巔的,系紅杉資本1995年對雅虎的投資。據稱其初始投資金額為200萬美元,雅虎上市后一度增值至34億美元,回報倍數高達1700倍。但實際上這只是個被極度夸大了的傳言。
雅虎于1996年4月上市,根據當時官方披露的數據,紅杉資本持股521.2萬股,占比約為24%,按照上市首日收盤價33美元/股計算,其市值約為1.72億美元,賬面回報86倍。雖然此后雅虎的股價一路上漲至2000年1月10日436美元/股的歷史最高價,但紅杉資本遠未到此價位就已經早早套現了。
根據雅虎1997年年報披露,紅杉資本持股比例從上市之初的24%下降至9%,換句話說,當時的紅杉已經套現了大部分雅虎的股票,而在1997年末,雅虎的股價不過才70美元/股。1998年末,紅杉持有的雅虎股權進一步下降至3%,至1999年末紅杉已不再持有雅虎股份。
根據紅杉資本的減持情況及雅虎的歷史股價估算,紅杉于雅虎的實際投資回報大約在200-300倍之間,遠遠未到所傳言的1700倍。
相較而言,MIH于騰訊的投資回報倍數,則是沒有任何水分的—當初3200萬美元的投資額增值至2014年3月的471億美元,增值1473倍;如果按照2014年3月7日646港元/股的歷史最高價計算,則MIH的賬面投資回報為1631倍;只要騰訊的股價重返600港元/股上方,MIH的賬面回報也要超過1500倍。目前MIH還沒有任何要出售騰訊股票的跡象,而騰訊由于微信的崛起,其股價中長期依然看多,因而MIH在騰訊的持股回報日后突破2000倍也并非不可能。
回過頭來看,盈科數碼及IDG對騰訊的過早套現,現在只怕腸子都要悔青。假如它們不選擇轉讓給MIH,并且一直持有至今,則其投資回報在此前11倍的基礎上繼續增長1500倍,最終投資回報便是史無前例的超過1.5萬倍。當然,IDG作為標準化VC投資基金,也許不可能持有那么長時間,但小超人麾下的盈科數碼是完全有可能如MIH一樣長期持股的。
據稱,在IDG 內部,當年賣掉騰訊股份被認為是一次“決策失誤”,“IDG有三大痛,騰訊是其中之一”。為什么短短一年時間就將騰訊股權轉手套現?只怕不是簡單的決策失誤所能解釋,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IDG和盈科數碼皆對騰訊看走眼了。但誰又能完全預料到,騰訊能成長為如此龐大的“企鵝帝國”呢?
接盤者MIH成了最大的贏家,不僅投資回報倍數創了紀錄,而且超過470億美元的凈收益額也是史無前例的。
MIH為南非傳媒巨頭納斯帕斯(Naspers)的全資子公司,其持股騰訊的471億美元市值對Naspers公司是什么概念呢?根據Naspers公司2013年年報數據,其在騰訊的持股市值,是其資產總額(99.75億美元)的4.72倍,是其年度總收入(74億美元)的6.36倍,更是其年度凈利潤(7.97億美元)的59.1倍。更為令人驚奇的是,2014年4月15日,Naspers的總市值僅有398億美元,竟然低于其持有的騰訊股票的市值。
百度:半島資本完勝德豐杰
百度的上市雖然也給投資人帶來了一場回報盛宴,卻沒有MIH之于騰訊那么炫目。
百度上市前共計進行了三輪融資:首輪融資于2000年2月完成,獲得半島資本(Peninsula Capital)及Integrity基金各60萬美元;2000年9月,由德豐杰(Draper Fisher Jurvetson)領銜,聯合IDG及第一輪投資人共同向百度投資1000萬美元;2004年6月,德豐杰、谷歌、半島資本等8家投資方,合計向百度投資1500萬美元。
IDG投資百度的時間點與其入股騰訊前后僅僅相差幾個月,但是其對百度的持股一直持續到了百度2005年IPO之后,而對騰訊的持股卻僅有一年,這更加折射出IDG當時對騰訊的不看好。IDG對百度的投資額為150萬美元,百度上市之后IDG累計套現總額約為1.05億美元,回報倍數接近70倍。
百度的投資人中,回報倍數最高者當屬入股最早的天使投資人半島資本,這家由美國人Robert E. King掌管的基金先后向百度投入226.5萬美元,在百度IPO之后的持股比例為9.1%,最終的套現總金額達到了8.37億美元,回報倍數高達369倍。半島資本的套現金額,幾乎要超越百度的最大投資人德豐杰。
德豐杰總計向百度投入1250萬美元,在IPO之后為百度的第一大股東,持股25.3%。根據百度歷史股價及德豐杰歷年減持情況估算,其套現總金額約為8.43億美元,投資回報約為67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