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上海浦東新區一個9歲的女孩兒正在舞蹈班學習民族舞,同時還要擠出時間參加各種暑期夏令營;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一個男孩兒業余活動只是在操場上踢球、玩耍,周末和寒暑假就在家自己做作業學習,幫家長干些家務。
什么才是中國的真實樣貌?“中國家庭動態追蹤調查”項目從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中選取了大約1.5萬戶家庭,展開追蹤調查,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家庭收入
2012年的農村,5%最高收入家庭的平均年收入高達2.7萬元,處在另一極的5%最低收入家庭則只有900元。而在城鎮,最富裕的5%家庭平均年收入是最貧窮5%家庭的35倍。
當然,大部分家庭都在變得越來越富裕。可事實上,那些中高收入的家庭變富的程度,要遠遠高于低收入家庭。在城鎮,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全國私人財產中,1/3的財產被位于頂端的1%的家庭占有,而最貧困的1/4的家庭,只占有這些財產的1.2%。如果一個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在黨政機關、人民團體、軍隊、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工作,那么一般而言,這個家庭的財產水平和增長幅度要高于其他家庭。
收入增長了,幸福感卻下降了
2012年,全國87.4%的家庭擁有住房產權。在上海,只有73.2%的家庭擁有房產;而在河南和甘肅,分別有92.7%和95.8%的家庭實現了這一目標。
在有房一族中,14%的家庭住房困難——老少三代同住一室,或者讓12歲以上的子女與父母同住一室,還有的要晚上把床架起來,白天再拆掉。
一名廣東的訪員,曾經進入過一戶20多平方米的家。6口人擠在這個被隔成兩個房間的屋子里,靠男主人蹬三輪車和女主人去紡織廠打工維持生計,家里僅有的“大件”是一臺21吋的電視機。不過讓訪員印象深刻的是,“聽得出,他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收入增長很快,可老百姓的幸福感卻在下降,這是為什么?根據調查,在居民的感受中,貧富差距被認為是最為嚴重的民生問題,而政府廉政問題與就業問題緊隨其后。在一個滿分為5分的量表中,42.2%的16歲以上人口選擇用3分來標示自己對于生活的滿意程度。影響他們判斷的,更多時候并不是實際收入多少,而是他們自己認為自己的收入水平如何。
不同的教育
那個參加舞蹈班的9歲女孩兒,從幼兒園起就開始每年學習舞蹈,總共花費3000元;在幼兒園時的學費和伙食費每年要花去4560元;上小學以后每年要交1500元的校服費,還要另外花費2500元購買課外讀物和書包、筆等學習用品和電子產品。當然,學習舞蹈所需的服裝必不可少,每年大約花費4000元。
那個課外只能在操場上踢球玩耍的甘肅男孩兒,每學期需要交200元的住宿費,伙食費每月150元,一年大概有100元花在買書上,“通常是好幾個孩子合伙買一套輔導書,大家輪流看”。總體花銷,一年大概是1000多元。
2012年,全國對子女教育投入最高的地方是上海,這里的男孩兒平均每年獲得經濟投入7102元,女孩兒則能獲得7616元。相比而言,甘肅的情況顯得尷尬,在這里,對每個男孩兒的投入平均為1057元,女孩兒則為1275元。也就是說,一個上海女孩兒一年的教育花費相當于7個甘肅男孩兒。
在那些父母教育水平處于高中及以上程度的家庭里,對孩子的全年投入平均是4092元;如果父母只有小學及以下的水平,那么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則銳減至1458元。
看病的態度
陜西省渭南市,一戶只有兩位老人留守的家庭里,除了患有關節炎的老大爺會去專科醫院開一些治療藥物外,夫妻倆有病都在附近的小診所開藥,盡量保證在醫保報銷范圍以內,從來不敢使用進口特效藥。上海市閘北區的兩位退休老人,患高血壓的老太太每兩周一次的常規檢查和拿藥,都到附近的三甲醫院。
2012年,上海有接近60%的被調查者選擇去綜合型大醫院、專科醫院就醫;在河南和甘肅只有不到1/5的被調查者會選擇這樣的醫院,其余大多數都在診所或者社區醫療機構就診。如果以戶籍區分,農民中只有兩成的人選擇去醫院就醫,而城鎮人口中這一比例達到55.73%。
當需要住院治療時,平均每個人要支付9092元,其中個人負擔67.1%,也就是6096元。這一數額相當于2012年全國家庭人均純收入的50%左右。“大額度的自付住院很可能會造成家庭經濟貧困。”
總體而言,2012年全國平均每人花在醫療保健上的錢是1187元。這一項支出占到家庭消費支出的11%,高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