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中國資本系族的游戲,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歇過。你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見到過的資本系族嗎?
“德隆系”、“斯威特系”、“中廣系”、“凱地系”、“飛天系”、“托普系”、“農凱系”、“鴻儀系”、“朝華系”、“青鳥系”、“格林柯爾系”、“成功系”、“明倫系”、“精工系”、“飛尚系”、“升匯系”、“金鷹系”、“銀泰系”、“明天系”、“新湖系”。
至今日的“中技系”成清波“出事”,股市看客們早已見怪不怪,中技系的崩塌也遠沒有當年德隆系的倒下來得震撼。與之前的唐萬新、顧雛軍、仰融、周正毅、張良賓、張海、宋如華等資本系的“大佬”們比起來,成清波“折騰”的動靜顯然要小的多,但他的特色在于堅持了更長的時間,并且應用了更多的資本運作技巧。然而在結局的相似性上,資本系的大佬們往往都難逃離“自投羅網,被捕判刑,西渡外逃”這幾個方向。
中國資本系族,戲至終場否?
造系路線:產業與資本
盡管曾經出現過的和現在仍然存在的“資本系”數量不在少數,且其涉足的產業和資本系內部的架構也千差萬別,但從一個較高的層面來觀察,資本系的“造系路線”實際上都只是圍繞著“產業”和“資本”的關系展開,并大致形成三條主要的路線。
第一條路線是比較簡單的以產業自然擴張為基礎,以實業經營為主導,進而形成產業集群的“資本系”,這其中以“華潤系”、“上實系”、“普天系”等為主要代表,資本不過是一個頂層的聯系紐帶,并為產業服務。
第二條路線是以財務投資形成產業鏈接,并以資本運作為主業,這其中以“華源系”、“格林柯爾系”為典型。
第三條路線則是在第二條路線的基礎上,再加以二級市場上的炒作,產業只是為資本運作服務,這類資本系的榮辱休戚與股指高度相關,其中以“德隆系”為典型代表。
不難看出,在產業與資本的關系選擇上,決定了一個“資本系”終將走向何方。
中技系:沒有創新的創新
與“德隆時代”的造系路線不同的是,中技系顯然不能再涉及二級市場炒作,相對于德隆系當年“高比例控盤實現對股價和公司的控制”和“(表現出)對實業及產業的整合”的老模式相比,成清波顯然有一些創新,他更喜歡那些股權相對分散的上市公司,這便于以低價拿到剛好足夠實際控制的小比例股份,此后的盈利模式則是向上市公司高價轉讓資產,實現資產的套現。
并且,成清波并不關注實業和產業的整合,由于并不涉及二級市場,高價注入套現后幾乎是資本運作的終局。從目前的觀察來看,中技系控制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都不好,在吸收了高價注入的資產之后,財務報表更是異常糟糕。國恒鐵路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就是對這一點最好的詮釋。
換言之,與那些歷史上的老模式搭建起來的“資本系”相比,成清波是有一定的創新,只是這種創新仍沒有離開“產業”與“資本”關系的基礎性解讀,即在他看來,產業不過是資本的墊腳石,甚至談不上為資本服務,這也使得中技系運作的內在邏輯實質上沒有任何的創新,其運用的更多資本運作技巧亦不過是延遲了終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