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二手膠片相機,一張未沖洗的膠卷,造就了張琪的“對照記”,這是一個用相機封存記憶的空間,留給未來的你一個今天的自己。
《對照記》是張愛玲最后一本散文集,在引子里,張愛玲寫道:“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幸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藉此保存。”此一句話宛若金針,貌似漫不經心描龍繡鳳,卻字字句句刺在心上。從稚芽茂盛到荒涼,時光就是這樣,到了時候就繁管急弦,五馬奔騰地過來了,攔都攔不住。可也正是時間的流逝,才會為我們沉淀下真正的金子。現在與過去對照,自己與他人對照,內心與現實對照,時間到底帶給我們的是什么?
一次偶然的機會,攝影師張琪在網上看到一個人淘了一個二手膠片相機,發現里面還有未沖洗的膠卷,就把膠卷沖洗出來發到網上。這只膠卷拍攝于1984年,28年之后才被沖洗出來,膠卷里拍攝的內容是一個德國家庭的全家合影。看到這張合影照,一直喜歡膠片攝影的張琪也產生莫名的感動,因為這點莫名的感動,張琪從論壇的網友那里將這張合影照片要了過來,并且通過德國大使館和德國的媒體找到了這個家庭,后來收到這個德國家庭近期的全家合影照。
由此,張琪萌生了一個想法:用相機封存留給未來的記憶。他發起了膠片封存活動,為陌生人免費拍攝一組膠片,然后將膠卷封存,直到約定好的那一次影展才會沖洗并展出,預計分別在2022,2032和2042年做三次展覽。從2012年至今,已有幾十人參與了這個項目,并約定了不同年份的影展。起初,張琪在五道營胡同朋友的服裝店里支起了相機,一邊收費給人拍攝黑白波拉片兒,一邊宣傳“膠片封存”的概念,這種有相片又帶底片的照片形式很快便受到許多游人的關注,一些游客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也漸漸理解了“膠片封存”的概念。現在張琪剛剛開了一家新店,將美食與攝影結合在一起,希望有更多的人坐下來,喝著咖啡,分享那些關于記憶的故事。
(文/旦其 編輯/Mik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