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英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高中校園的教育對英語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英語不僅只與高考相關,它更是關系著學生個人發展的未來。實際上,在課堂中,英語教學的本質就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主要介紹了有關師生互動教學的理論,詮釋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實施互動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最后探討了如何在英語課堂中運用師生互動模式的方法。
關鍵詞:知識;人文危機;現代教育
對于知識,哲學家有不同的認識。杜威認為,知識本身是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有機體為了適用環境刺激而做出的探究結果。柏拉圖認為,知識是理性的作品,是對事物本質的表述和反應。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持懷疑一切的態度。知識發展分為原始知識階段、古代知識階段、現代知識階段和后現代知識階段。知識影響現代教育的目的、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的過程。
一、人文危機的定義
人文危機是指人文精神的危機。人文精神是一種以道德、人生、人性、人格為本位的知識價值取向,是人類在自身的認識、發展、完善和需要過程中形成的,并規范、指導和約束著人類的各種活動,表現為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精神提倡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強調人類在滿足現實的物質需要的同時,發掘和堅持人的精神價值、道德價值、美的價值、信仰的價值以及超越的
價值。
二、現代教育中人文危機的表現
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人文精神十分缺乏。
1.學校教育功利性傾向嚴重,教學工作幾乎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追求高分、升學率,學生學習負擔過重。雖然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呼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并未真正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并未全面發展。學生每天在校時間在9小時以上,雙休日、寒暑假參加各種補習班,家庭作業要2~3小時才能完成,沒有時間參與課外提高智能的各種活動。
2.中小學勞動技能、音樂、美術等開課率低,大部分被考試科目所取代。智育被作為第一目標,德育和美育放到次要地位。
3.學校教師以學生期末或升學考試成績作為考核的目標,造成部分教師擴展教學內容,難度加大,進行強化訓練,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青少年學生近視率增加,為獲取高分數,考試作弊,學生的誠信和責任感嚴重缺失。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同樣出現了人文精神的危機。并且,高等教育的人文危機比中小學更嚴重,當今高校更多關注于自己所獲得的經費,關注世俗性需要方面是否滿足自己,教育行政化,忽視甚至放棄了高校應有的人文關懷和人文追求。大學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產業開始泛濫,大學功能目標喪失,知識無序以及追求規模上的巨人主義,使得傳統高等教育價值徹底迷失。今天的大學規模越辦越大,表面看起來比較“開放”,學生似乎也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但教授和大學生不約而同地使用這樣一種
換算模式,這些知識能讓我們掙到多少錢呢?大學本應保障學術自由,弘揚學術追求,鼓勵學術探索,卻演變為盈利活動的場所。
三、知識與現代教育人文危機的關系
現代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和社會世俗性的發展要求,但卻導致了個體的人格危機、精神危機、德性危機,以及由此產生的嚴重片面發展和畸形發展,培養了許多有知識、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行上卻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單面人”“非道德的人”。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教會了學生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給學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為了回應這種現代教育的人文危機,永恒主義教育哲學提
出了古典作品的學習問題。他們認為科學教育使人們忘記了比物質享受、個人自由、感官刺激更加高尚的人生目標。他們提出要重新進行古典作品的學習,要精選100部像柏拉圖的《理想國》那樣的經典作品增加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去。但在20世紀中葉冷戰的時代,他們的建議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就被人遺忘了。人們記得的只是他們的口號“回到古代”。
現代教育不僅僅是把人當成一個工具去訓練,而應將其作為一個真正的人來關懷。他們指出,教育家必須明白,教育的中心是人,是一種絕對存在的,有意識、有價值、有趣味、有尊嚴、有煩惱、有問題,也有希望的人。他們不僅關心自己未來的職業,而且時刻想著自己存在的處境,只不過被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家忽略而已。
四、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現代教育目標應注重知識的傳授,并走向學生的人文關懷。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使教學不僅僅是教學,更是培育人的活動,教會學生正確看待事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課程知識的改革應注重多元化。課程改革應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改變傳統教學評價方式,而采用多元智力理論評價方式。
師生間的關系應由權威逐步走向平等的對話。轉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中心論,教師應放下威嚴,和學生平等對話,樂于接受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關心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予學生信任、寬容、理解。
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也應發生變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教給學生已有知識。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應靈活多樣,采取合作式、探討式的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景,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
進行。
參考文獻:
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15-116.
(作者單位 西藏大學師范學院)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