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紅博
摘 要:找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是提高語文閱讀效率的有效途徑。從提高學生深層閱讀能力的目標出發,對如何在教學中尋找切入點,使學生進入文本及人物的心靈世界,提高對文本的理解水平,進行了一些探討:以課文疑點為切入點,步入作者真實的情感世界;以文學體裁特點為切入點,準確把握文本意旨;以文章主題為切入點,實現與文本人物的溝通與對話。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
找準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保障。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體現“少教多學”的生本課堂理念,把閱讀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閱讀的切入點,深入文本內容,去領悟及感受蘊含在文本深處的人文情懷及審美理念。從而不斷轉換學生的閱讀審美視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以課文疑點為切入點,步入作者真實的情感世界
語文閱讀教學,要注意學生設疑能力的培養。在閱讀中學生若能夠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討論加以解決,對于學生形成對文本深層思考的能力,大有裨益。
魯迅先生的雜文《記念劉和珍君》,不僅抒發了對請愿學生的悼念之情,也表達了對當時政府當局及政治時局這個“非人間”的痛恨與憤懣情緒。學習本課,我讓學生詳細閱讀課文,在閱讀中找出疑點。學生通過深入閱讀提出:“魯迅先生為什么先說:‘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因為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在這里魯迅先生好像否定了請愿學生的流血行為。而后文又說:‘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魯迅在這里對請愿學生的犧牲價值又加以充分肯定了呢?這不是前后矛盾嗎?”針對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并引導學生,以對“長歌當哭”這個詞的理解為切入點,對文本進行整體分析,魯迅先生這種前后似乎矛盾的說法就不難以理解了。通過細致剖析,學生閱讀中的關節被打通,并且對課文的理解也透過字面,深入到魯迅先生的情感世界。
二、以文學體裁特點為切入點,準確把握文本意旨
在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按照時代背景、知人說事、寫作特點等傳統套路對文本進行肢解式的解讀,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高中生通過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對文本一般性閱讀的能力。進入高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尋求更科學的文本解讀切入點,使學生更快捷地進入文本、理解文本,提高閱讀效率。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作者以平民視角塑造了深受封建制度壓迫,但其身上也不缺乏對封建宗法制度反抗精神的祥林嫂的悲劇形象。根據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體現人物性格為核心的體裁特點,教學中我以小說體裁的特點為切入點,讓學生圍繞:“祥林嫂這個人物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作者是通過怎樣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物語言、肖像描寫,來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這就使閱讀理解課堂的立意從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常識、時代背景的介紹層面,上升到對文學作品的品味、對文本意旨把握的高度。這些圍繞寫作特點提出的問題為閱讀理清了脈絡,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時,我抓住散文體裁的藝術特點,讓學生品味文本精妙的語言、傳神唯美的描寫,讓學生體味作者是通過散文的哪些特點來體現文章主題的?從而讓學生體味作者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后,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中國命運及前景的憂慮與迷惘,更好地理解“這幾天,我的心里頗不寧靜”的緣由,體味通過朦朧美的藝術創造,來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態及情緒世界的精妙與傳
神,體驗散文藝術美與心靈呈現完美結合的妙處。
三、以文章主題為切入點,實現與文本人物的溝通與對話
通過閱讀達到理解文章主題意旨,是閱讀教學的前提與基本要求。對于文本主題的把握,既要提倡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但又不能偏離文本的價值取向。以文章主題為切入點能夠使學生圍繞主題,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達到與文本人物進行深入溝通與對話的目的,并且,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人物心靈世界的震撼,增強審美體驗,塑造完美人格。如,《蘇武傳》是一篇傳記體裁的名篇,其主題就是通過閱讀,讓讀者感受蘇武高貴的靈魂。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是以“高貴”作為進入人物靈魂的切入點,教學的研究課題也是“與高貴對話”。首先,以“高貴”導入新課,讓學生討論什么是“高貴”。通過討論,學生懂得了高貴其實與個人的年齡、性別、職位、民族等沒有關系,關鍵在于心靈的強大與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貴”。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現“高貴”的事件。第三,解讀“高貴”。讓學生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來解讀“高貴”的?第四,拓展“高貴”。讓學生搜集和整理有關“高貴”的名言名錄。通過設置這四個問題,體現了層層深入的課堂教學節奏,學生領略了文學作品在選材和表現上的藝術手法,使學生在知識積累中拓展、遷移。整個閱讀教學課堂以“高貴”為中心串聯在一起,課堂結構緊湊,閱讀中心明確,提高了閱讀教學目標的達
成度。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及文本的特點,以透視文本的精神世界、與人物進行心靈對話為核心,設計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師要通過對教材的研究,選準打通閱讀教學關節的切入點,使學生在文本及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感受、體驗、共鳴。閱讀教學在使學生準確把握文本意旨的同時,更要著力提高學生對于文本文學價值的品味能力,提高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華.研究性教學:教學改革的方向[J].基礎教育課程,2011(12).
[2]謝友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記念劉和珍君》的[J].語文建設,2007(8).
(作者單位 河南省鄧州市花洲實驗高中)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