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萍

一提起數學,人們都把它跟抽象和枯燥聯系在了一起。不少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更是比較喜歡語文課,覺得在語文課上有生動、有趣的故事,而數學課很抽象。的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存在著矛盾,要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數學,樂學數學呢?
一、在新課伊始,創設引人的情境,調動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托爾斯泰也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興趣是激發學習熱情、產生內在動力的關鍵。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興趣不能持久,這些年齡特點直接影響學習。因此,在一開始上課時就應創設一些有趣的、能吸引學生的情境。這樣,不僅能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個學習過程輕松而有效。
現在回顧一下兩節課設置的導入情境:
[案例1]一上課,我向學生介紹:“小紅家新裝修了房子,想不想去看一看?”學生興趣一般,都說:“好。”接著課件出示新房子的情境:院子里的花按規律地擺放,綠化帶里的小樹也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地板上的磚、墻面的圖案也有規律……通過讓學生觀察花和小樹的規律,進行舊知識的復習,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地板上的磚、墻面的圖案,進行新規律的探索,進入新知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也能在引導下進行觀察、討論、探索,并總結出規律,但是卻感受不到學生探索的激情。
[案例2]一上課,我用課件向學生出示美麗、神秘的宮殿情境圖。學生“哇”的一聲,充滿了向往地說:“好漂亮啊!”接著順勢問:“想不想進去瞧一瞧?”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但宮殿的主人要求大家闖過三關才能進去。這時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接著出示的復習題學生都一關一關地闖過了,顯得樂滋滋的,充滿了成就感。進入宮殿后,色彩鮮艷的圖案又引來了一陣驚嘆,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圖案的美麗。于是稍作引導,地板上的磚、墻面的圖案自然成為他們樂于探索的目標。整節課學生都顯得興趣盎然,自然思維活躍,學得有滋有味。
在[案例1]中設置的是很一般的生活場景,雖能讓學生感到親切,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但對學生來說是司空見慣的,已不再新鮮,缺少了吸引力。整節課都沒有情緒的起伏,在這種有點麻木的狀態下進行學習,當然不可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些有規律的圖案是多么的美麗,自然探索的熱情不高。而在[案例2]中,美麗神秘的宮殿是那么令人向往,宮殿中富有感觀刺激的鮮艷圖案讓人驚嘆。稍加引導,學生的注意力立即就集中到圖案的規律上,充滿了濃濃的探索興趣,觀察起來特別仔細,情緒高昂,思維活躍。
二、在新知的學習中,創設需要的情境,引導探索
心理學理論認為,需要是產生一切行為的動力,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并通過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當一個人有了某種需要時,才會對相關的事物引起持久的注意。如果能讓學生覺得新知識是需要的,那么學習將變得自覺而主動。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數學知識本身就源于生活的需要,我們應該努力地在數學課堂中不斷地創設一種“需要”的情境,讓學生在“需要心理”的作用下,一步步完成新知的探索。
[案例3]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統計》。
先讓學生觀賞完四只小動物的表演,然后提出想知道哪只小動物的表演最受歡迎的要求,于是就需要評選,可怎么評選呢?這就需要進行投票,投完了票,又需要唱票、統計票數,完成統計表。
接著又創設小動物不會看統計表,需要用統計圖讓它們一眼就看明白,于是開始繪制統計圖。發給學生的表格,特意設計成只有10行橫欄的情況,這樣將出現用一格代表“1”時,表格不夠畫的情況。果然,在學生繪制統計表的過程中出現了表格不夠的情況,這時就引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動腦筋想辦法,進行調整,發現增加橫欄、或者把格子接著擠畫到旁邊都不能很好地、清晰地表現數據時,用一格代表“2”就成為必然的需要,接著繪制又會出現沒有辦法用整格來表示15和9這兩個數據(如果沒有出現奇數時,教師可以投一票),這時又需要想辦法了,很快,學生就想出:用一格代表“2”,那么半格就可以代表“1”,接著的練習又呈現更大的數據,那么就產生了以一代多的知識拓展。
以上是筆者在一堂公開課中設計的一連串“需要情境”。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并學會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這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抽象,有點困難。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完成這一系列的活動,突破以一代二的難點呢?應該說全靠了這一次又一次的“需要情境”,使學生不斷地開動腦筋,一步步進行新知識的探索,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體驗了生活對數學的需要。
三、在問題的解決中,設置開放的情境,鼓勵創新
1.問題本身的開放情境
不用說,像“將一個50米長30米寬的矩形空地改造成為花壇,要求花壇所占的面積,恰為空地面積的一半。試給出你的設計方案(要求:美觀,合理,實用,要給出詳細數據)”或是“一個同學生病了,我們要去探病,讓大家商量買些鮮花、水果、營養品等”之類的問題,本身就設置了開放的情境。這樣的情境讓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也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得到訓練,得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人人的創新精神都得以發揮。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多創設這樣開放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創新能力。
2.學生的回答給予的開放情境
還有一種開放情境是我們較難做到的,那就是在平常的教學中時時處處給學生的回答創設一個開放的情境,學生隨時都可以把自己的新想法說出來,教師都會點撥、激勵,這樣的情境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先按教材引導學生采用“量”和“拼”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時,有學生不同意了:“量角會有誤差,把量得的角相加,不一定等于180°。”還有的又說:“把三個角拼成平角,拼湊時會有縫隙,也不能說明拼成的角一定是平角。”如果肯定學生的看法,那么新得出的結論不就變成猜想,新知識的學習豈不白費?但學生說得很有道理,不是嗎?于是,面對這個意外的“反叛”,我順勢引導:想想用什么辦法可以精確地推導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學生熱烈地討論起來,并另起爐灶,想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明方法:把長方形沿對角線剪開得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證明了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同樣的,學生很快證明了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試想,如果不能對學生的“反叛”回答給予一個開放寬松的情境,如何能促使學生產生不同于教材例題的證明方法?這次精彩的創新不就被扼殺了嗎?
總之,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學習效果,與其所發生的情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課堂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狀態著手,努力創設“引人的”“需要的”“開放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這樣,不僅能給人以新穎奇異之感,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和諧美,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還能有效地激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讓學生樂學數學,促使數學課堂成為靈性飛揚的磁場。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康潯小學)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