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銀良
摘 要:根據《勞動與技術實施指南》和勞動與技術教學的機制理論,并且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初步設計能力的幾點策略:創設情境,產生設計欲望,增強技術意識;加強指導,掌握設計方法,激活技術思維;引導設計方案,提高設計能力,規范技術操作;激勵評價,增強設計信心,保持技術情感;課外延伸,拓展設計空間,養成技術習慣。上述策略的運用能激發學生學習勞動與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設計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勞動與技術;技術設計;技術素養
結合本校實際,我們提出了“小學勞技教學中學生初步設計能力的培養”課題研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設計的技巧,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小小設計師。我們認為運用了以下五種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初步設計能力,提高他們的技術素養。
策略一:創設情境,產生設計欲望,增強技術意識
1.創設問題情境
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質疑是教學活動的開始,是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比較多地運用設置技術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技術。
例如,教學四年級《漂亮的背包》一課時,可以利用范例創設學生設計需求的問題情景。教師課前制作了一些范例,還有一些前幾屆學生制作的優秀作品,然后再展示各種功能、款式的背包范例。教師提出疑問,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做出范例中的漂亮的背包?你能設計出比這些范例作品更漂亮的背包嗎?通過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學生就會去思索:要設計一個漂亮的背包,它具有什么功能?需要哪些材料?再來設計它不同的造型,選擇不同的制作工藝。
2.創設游戲情境
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風力車》一課時,教師課前做了三輛風力車:1號風力車的漏斗紙圈要小些;2號風力車車輪與轉軸的摩擦力大些;3號風力車漏斗紙圈適當,車輪與轉軸的摩擦力也比較小。此時,教師請三位學生到講臺上來比賽,比賽下來,3號風力車總是遙遙領先。有些學生不服輸,老師又請了幾組,比賽結果亦然,學生心中產生了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在探究中明白風力車的速度快慢與漏斗紙圈的大小和輪子的摩擦力有關,這為下面自己設計風力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創設媒體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是通過聲音、色彩、實物、圖片等具體形象來感知的,因為教學中充分運用實物、圖片、投影片、錄音乃至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課件優化組織,圖、文、聲像并茂,不僅把學生帶進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知識世界,而且還將教師在課堂上難以表達的抽象道理、復雜的社會和自然現象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如,教學《水果拼盤》一課時,我首先請學生觀看了一段事先剪輯好的錄像。錄像中那一盤盤“色彩鮮明、以假亂真”的水果拼盤得到大家的嘖嘖稱贊。見機,我問學生其中的“金魚戲水”和“一帆風順”是由哪些水果拼制而成的,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我又請學生回憶一下“你以前在飯店或親友家中還嘗到過或看到過哪些水果拼
盤,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請把它介紹給同學們。”一下子,教室里熱鬧起來了。見時機成熟,我話鋒一轉:“同學們,剛才我們見到、聽到的都是別人的創作成果,我們是不是也來發揮自己的想象,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用你的巧手設計出屬于你的水果拼盤,好嗎?”同時,優美的音樂輕輕響起,學生一個個興趣盎然開始設計、制作。
策略二:加強指導,掌握設計方法,激活技術思維
在小學勞動技術課中,設計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對作品的功能結構、色彩搭配、外觀造型等方面進行設計。
1.從功能結構上進行設計
任何作品的設計都產生于需求,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設計出具有這種需求的作品。對作品進行結構功能的設計,通常是在主要功能不變的情況下,進行一些輔助的功能設計。學生在動手設計中,應打破一物一用途的思維界限,盡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增強作品的功能性。
比如,教學《別致的小鞋》一課時,教師布置學生進行小鞋的創作和設計,要求設計的小鞋能夠具有一定的功能或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季節的需要,制作時你要注意些什么?小鞋的主要功能是穿,如果不提出要求,結果可能會導致學生所設計制作的作品仿照課本,功能上比較單一的最普通的拖鞋。可以讓學生通過技術對比、造型改進等方法,引導學生去設計、創造更多富有個性,符合人們需要的作品。
2.從色彩搭配上進行設計
合理而巧妙地為作品配色,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在指導學生進行作品色彩設計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一般色彩的意義,不同色彩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至于色彩的搭配設計要允許學生大膽地想象。
例如,教學《大魚和小魚》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大魚和小魚”進行造型和色彩設計,先讓學生觀看魚的一些錄像和圖片,使學生對魚類的造型和色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有了前面的感性認識以后,學生在大魚和小魚的色彩設計是非常大膽的。
3.從外觀造型上進行設計
外觀造型的設計是在主體要求不變的情況下,使作品更趨完美。對形態結構的設計也最能反映學生的個性,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設計作品外觀造型時,既要考慮作品的實用價值,也要體現不同人群的審美意向。
例如,在教學《縫布袋》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看各種各樣布袋范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布袋造型上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時提示學生:你這個布袋是為誰設計的?設計時要考慮到他們不同的年齡特點。有的學生為爺爺設計了黑色的長方形的布袋,有的學生為媽媽設計了藍色的橢圓形的布袋,有的學生為妹妹設計了紅色的“愛心”形的布袋。
策略三:引導設計方案,提高設計能力,規范技術操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