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5月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市場稱之為新“國九條”。
新“國九條”背后的深意
相隔十年,中國資本市場頂層設計再出發,專家表示,這一方面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總體規劃,而另一方面則是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作出的全局性部署。
從全局來看,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載體,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和國際話語權。當前我國多數實體企業融資難、公司結構不合理、缺乏現代化公司治理的經驗和市場競爭力。實體經濟的發展問題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前進的步伐、制約了市場創新能力的發揮,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瓶頸。對此,國家進行了頂層設計。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被確定為國家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中央文件。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混合所有制重在資本控制,是沒有政府干預的,是法人治理結構最真實、最有效的體現。
由此可見,資本市場未來將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這個平臺的搭建將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資本形成和股權流轉發揮出重要作用。同時,資本市場這個平臺也是決定未來我國經濟能否轉型升級成功、市場化基礎作用能否充分發揮的關鍵一環。
亮點頗多重在落實
具體來看,新“國九條”核心內容包括發展多層次股權市場、規范發展債券市場、培育私募市場、推進期貨市場建設、提高證券期貨服務業競爭力、擴大資本市場開放等。
在發展多層次股權市場方面,《意見》有不少制度安排,比如強化證券交易所市場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證券交易所的自律監管職能等。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表示,這些安排與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是相關聯的,自律監管意味著政府干預行為將逐步退出,市場在確認發行準入和定價方面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新“國九條”還提到了市場廣泛關注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問題。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說,退市制度有利于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相關部門一直在積極推進。他建議細化退市指標體系和中小股東賠償等問題。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慶認為,新“國九條”強調將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范圍,提高投資額度與上限,并研究推進境內外基金互認和證券交易所產品互認,這有利于優化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吸引更多資金進場,國內證券期貨行業對外開放水平也會提高。
分析人士認為,新“國九條”以2020年為規劃遠景,實際上明確了其作為未來數年資本市場戰略性文件的定位,后面就是如何去細化實施的問題。